Sunday, October 26, 2008

馬來亞緊急狀態State of Emergency(1948-1960)

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歷史背景:

以華人為主的馬來亞抗日軍與英殖民地政府原在日軍佔領時期衷誠合作,但戰後政治勢力安排的談判破裂,抗日軍於1948年重返森林與政府作戰。英政府宣佈該 組織非法,並宣佈馬來亞進入緊急狀態。為獲得對抗勝利,殖民地政府把大部分鄉村地區的華人驅散,並把他們聚集在新設立的新村加以控制,以切斷他們對抗日軍 的接濟。由於抗日軍的反叛,英殖民地政府對華人的忠誠不加信任。

英政府施行緊急法令後,華人遭到空前的痛苦,一方面要面對馬共的威脅,另一方面則緊急法令許多條例的束縛與處罰,使數十萬鄉區華人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當時,英殖民當局的軍警人員對付鄉區之華人,手段非常毒辣,緻使一般民眾對軍警反感。馬華公會宣傳主任陳修信於1949129日,發表「暴徒之勝 牌」,這篇文章,形容華人的淒慘之境,他說:「從本人之觀點看出,本邦社會之上下階層人士開始咒怨英國人之行為與日本人不相上下,有者甚至說其比日本人更 毒辣。」;「上述觀點或太籠統而過份,但大肆焚燒村莊之舉動(如嘉照膠園集體鎗殺華裔膠工事件),及任何人有被嫌疑即扣留之可能性、集體處罰之封建制度、 運帶軍火處死刑、軍隊人員搜查時趁機掠劫,以及可使華人全批驅出境的威脅(除生長於檳城及馬六甲的英籍民之外),均使一般相信英國人的手段比日本人毒辣。 這是暴亂領袖手中最重要的武器,這一觀點是否正確乃另一問題,但衹要馬共獲得普遍之信徒,就足夠危險。」

「政府不但未設法清除此種信念,及已逐漸加強這種信念,英政府向公眾發佈的傳單,警告村民如不與政府合作,將驅逐出境。政府從未以建設性之立法爭取人民合 作,僅利用種種威脅或恐嚇手段,而常於無效時,採取毒辣的行動對付人民。」 由上述可見本邦華人所遭受的空前苦難,他們不衹要面臨馬共的威脅,同時還要遭受英軍的毒辣行動對付。

馬來亞華人因緊急狀態的實施,犧牲至為慘重,根據數字,由19486月緊急狀態開始至19516月,計約有1,750家,其中1,000名被慘殺,500名受傷;另250名失蹤。

Saturday, October 25, 2008

50年代英軍對馬來亞共產黨發佈的宣傳單



歷史背景:

馬來亞共產黨成立於1927年,總部在新加坡,身份合法。馬共領袖份子包含不滿英國統治的華校教師、學生、工會頭頭等。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英軍供給馬共武器,利用他們打遊擊戰,稱他們為「馬來亞人民抗日軍」(Malayan People's Anti-Japanese Army)。大戰結束後,英軍命令這支部隊繳回武器自行解散,他們陽奉陰違,繳還了一部分槍枝,卻帶著其他武器轉入地下。1945至48年間,馬共採取宣傳與滲透手段,利用戰後物資缺乏、百姓生活艱難的環境,向華人(主要對象是學生及工人)灌輸不滿現實及反對英國統治的思想。1947年一年間,馬共策動了 三百多次工潮,藉機擾亂社會秩序,以致該年被稱為「罷工年」。1948年,馬共升高抗爭手段,實行武裝叛亂,四處破壞馬來亞的橡膠園、錫礦,殺死白人園主、礦主,襲擊警局、火車、運輸卡車等公共設施,目的是要造成工人失業加入馬共。英國于這年宣佈馬共為非法,馬來亞及新加坡同時進入長達十二年的緊急狀態(State of Emergency 即戒嚴),由英軍主導展開剿共行動,雙方傷亡甚大,連總督鄧普勒爵士(Sir Templer)都在公路上中伏被殂身亡。至1960年代,馬共終於在英軍強大壓力及堅壁清野的掃蕩下,退至馬來亞北部邊境。馬共在馬來亞無法立足後,又 回頭轉入新加坡地下從事顛覆工作。他們煽動華校教師及在學學生、進不了新加坡大學或找不到好工作的華校畢業生、不滿待遇的工人們,一齊起來推翻殖民政府, 脫離英國統治,尋求新加坡獨立。

Kaiti : 這是之前我貼在Cari中文論壇上一組個人收集到的50年代英軍對馬來亞共產黨發佈的宣傳單圖片。

Wednesday, October 22, 2008

不在課本上的歷史



最近在網路上觀賞了一部由導演法米(Fahmi Reza)去年發表的紀錄片《獨立前十年》(Sepuluh Tahun Sebelum Merdeka),描述左派政黨先賢在馬來半島爭取獨立的事跡。

爭取獨立的過程,是馬來西亞得以建國最主要的條件。我們的歷史課本記載了人民反對英殖民政府在1946年提出的馬來亞邦聯(Malayan Union)體制,也記載了馬來亞聯合邦(Federation of Malaya)在1948年成立,取代馬來亞邦聯的歷史。

但是我們的課本並沒提及,在1946到1948年間,追求獨立的左派陣營PUTERA-AMCJA為反對馬來亞聯邦的成立,提出了罷業 (HARTAL),以示對當權者的抗議。罷業的訴求得到了普羅民眾的支持,讓英殖民政府損失了大約400萬英鎊。然而殖民政府依舊無動于衷,持續推行左派 陣營認為實屬殖民政府變相操控的馬來亞聯邦體制。

我們的課本也沒提及,自1948年頒布緊急法令以來,很多左翼分子都被冠上共產黨員的名義被逮捕囚禁,瓦解了許多左派組織、勞工團體,因此鞏固了當權者的地位。

不在課本上的歷史,代表一種篩選的原則。自古以來都是當權者掌握詮釋歷史的權力,所謂正規的歷史只是把政敵抹黑或排除在外的歷史。就像我們也不盡然了解馬來西亞共產黨的鬥爭史一樣,而那些被排除在外的,就如消音般的漸漸被人民遺忘,仿佛不曾存在過。

有時候,我們對這個國家、當權者有著很多的憤怒與不解,然而這個“當下”是由很多的“過去”累積而來,只有將那些消音的歷史還原,我們才能知道自己從何而來,將往哪去。

平心而論,這些都是老調重彈的簡單道理。我們當然可以譴責當權者的手段(我想他們不會有太大改變)。但是與其期待他們改變,不如先改變自己,除了要知道“盡信書,不如無書”,還得快馬加鞭的去找尋那些不止已在歷史課本上消音,也可能快要離開世界,垂垂老矣的歷史人物。

你可以像Fahmi Reza或Amir Muhammad等人,拿起攝影機記錄他們,製作成一支紀錄片;你也可以不必像他們一樣專業,也許只要回頭訪問你身邊的長輩,只要最簡單的錄音設備或一支筆,就會發現很多不在課本上的史實,協助將這支離破碎的“過去”,一一拼湊起來。

文:梁友瑄

資料來源 : http://news.sina.com 2008年10月18日 23:46

Monday, October 20, 2008

不要讓歷史留白!


<獨立新聞在線>今日報導左翼馬來婦女運動家、馬來亞共產黨第十支隊戰士珊西婭法姬(Shamsiah Fakeh)於今早九時溘然逝世。

珊西婭法姬是一位傑出的獨立運動馬來婦女領袖,她不屈不饒地為國家的獨立而鬥爭,足跡踏遍馬來亞各處。她曾是左翼組織“覺醒婦女會”(AWAS)的主席,並率領該組織與“馬來民族黨青年團”(API)攜手共進,爭取馬來亞的獨立。她與馬來民族党青年團主席阿末波士達曼(Ahmad Boestaman)的攜手合作,使整個馬來領地的青年男女們心中燃起了武裝抗英的鬥爭激情。在1948年,“覺醒婦女會”遭英殖民政府禁止。在英國殖民者宣佈的進入緊急狀態之後,珊西婭走進森林加入了馬來亞共產黨領導下的第十支隊。之後流亡中國,珊西婭在鐵廠工作,與中國結下深厚情誼。

1989年,馬共與馬泰兩國政府在泰國合艾簽署《和平協定》。珊西婭與家人終於在1994年7月23日回到馬來西亞。回到祖國之後,她與兒孫們一起,度過清淡的晚年生活。她從不後悔反抗英殖民者,不後悔走進森林和加入共產黨。她欣慰自己的鬥爭曾經撼動了殖民者的統治。她相信能看清歷史的下一代人,將能夠找到方向。

新聞來源

Kaiti : 左翼組織的抗爭運動是馬來西亞建國與獨立史上不可留白的一頁,對新一代馬來西亞人來說很重要今天在我國的歷史教科書上卻已讀不到,它顯然是被當政者刻意的掩蓋和遺忘了!

Sunday, October 19, 2008

毀滅之神 - 濕婆Shiva


濕婆Shiva為印度教主神之一,與毗濕奴Vishnu、大梵天Brahma齊名。由吠陀時代的天神樓陀羅演變而成。毗濕奴神,在佛教稱為那羅延天,溼婆神在佛教稱為大自在天,大梵天是佛教的稱呼,在印度神話中大都稱為婆羅門神或婆羅賀摩,即俗稱的四面佛。

濕婆神有三個眼睛,密宗有所謂性力派雙修瑜珈即從此神而來,印度教徒常用一外表像陽具的天然石柱,上面刻一個眼睛代表濕婆神而加以祭拜。而密宗許多明王金剛都有第三隻眼,以神話學觀點,都是由濕婆神的神格轉化而來,密宗明王、金剛有第三隻眼,其中一意義是指勝其法力勝過濕婆神之意。

濕婆是亞歷安文明前就存在的印度本地神祉,亞歷安人入印後,創造婆羅門教,濕婆變成重要的三大神之一。印度神話中,濕婆代表宇宙原始力量,以及清靜的宇宙意識,同時擁有破壞和再生的力量,故威力之大,使得保護神常常想盡辦法,讓濕婆的力量發揮至婆娑世界,因為濕婆是為出離者,非常不喜歡梵天所造的輪迴世界,認為其造成眾生之苦。

印度教毀滅之神濕婆,兼具生殖與毀滅、創造與破壞雙重性格,呈現各種奇譎怪誕的不同相貌,主要有林伽相、恐怖相、溫柔相、超人相、三面相、舞王相、璃伽之主相、半女之主相等變相,林伽
Linga(男根是濕婆的最基本的象徵。

在印度教造像中,濕婆通常是瑜伽苦行者打扮,遍身塗灰,纏發椎髻,頭戴一彎新月,頸繞一條長蛇,胸飾一申骷髏瓔珞,腰間圍著一張虎皮,四臂手持三叉戟、斧頭、手鼓、棍棒或母鹿。他額頭上長著第
3只眼睛,可以噴射神火把一切燒成灰燼。濕婆還富於自我犧牲精神。當恆河女神從雪山天國降凡之際,濕婆為了避免水勢過猛淹沒眾生,他親自以頭接水,讓恆河在他的發綹間流轉千年緩衝後再流到人間。

Saturday, October 18, 2008

創造神 - 梵天 Brahma


印度是一個多神之國。這些神多首、多肢、多變、多名,如謎一般的難解。不過,眾神之中,最有神力最受崇拜的大概也就三位,梵天Brahma、毗濕奴Vishnu和濕婆Siva。這三位一體的神統領了宇宙的創造、護持和毀滅,他們各司其職,各領其教。

梵天創造萬物外,其餘世界的主要動力落在濕婆與Vishnu身上,不斷進行著人世間的成住壞空的工作。梵天創造世界,是變化萬千的婆娑世界,濕婆與Vishnu不屬於婆娑世界的部分,因此不是梵天所創造。

印度教創造之神梵天Brahma,是奧義書哲學的抽像概念終極,或宇宙精神「梵」的化身。梵天的前身是吠陀神話的生主。

傳說梵天是漂浮在混沌汪洋中的宇宙金卵裡孵化出來的,或從毗濕奴肚臍裡長出的一朵蓮花中誕生,然後開始創造世界萬物。在印度教造像中,梵天通常是婆羅門祭司裝束,四面四臂,手持吠陀,坐在蓮花上或乘騎天鵝。梵天居住在迷盧山,他創造的辯才天女薩拉斯瓦蒂Sarasvati是他的神妃。梵天原來是婆羅門教至尊的主神,但在佛教盛行時期卻曾與吠陀主神因陀羅(帝釋天)一起屈尊為佛陀的脅侍。

道安法師 (1907 - 1977)


湖南祁陽人。少通經史詞章,嘗以理學家自命,後讀釋迦傳及張商英護法論,始皈依佛教。年二十,披剃於衡陽佛國寺,受具足戒於衡陽大羅漢寺。曾住仁瑞寺參禪三年。後入衡山南嶽龍池岩苦修十八月,禪定功夫日深。又從遊於常悟、禪靜、靈濤、善因諸師,禪教並修。抗戰期間,曾組織僧侶救護隊,救人無數。民國四十二年(1953)來臺,致力於講經宏法。先於汐止彌勒內院講授俱舍論,其後,主持靜修佛學研究班,舉辦大專院校佛學講座,興建松山寺,創立慈航中學,發行獅子吼月刊、文庫,接辦臺灣印經處,並經常出席世界佛教會議。曾任南嶽佛學院院長、國立南嶽師範學院教授、中國文化學院(即今文化大學)教授,及南嶽祝聖寺、臺北松山寺、善導寺、日月潭玄奘寺住持等職。師精研大藏,佛理淵深,復賅通中西哲學,平生最推崇玄奘大師。其著作有中國大藏經翻譯刻印史、中國大藏經彫刻史話、中觀史論及其哲學、乾坤萬古一完人、二力室文集等。民國六十六年(1977)示寂,世壽七十一,僧臘五十。〔道安法師七十歲紀念論文集〕

Thursday, October 16, 2008

斌宗上人(1911 - 1958)


臺灣彰化鹿港人,俗姓施。年十四,禮獅頭山閒雲禪師披剃。年十七,結廬汴峰,苦修六年。年二十三,前往大陸,遍歷諸山名剎。民國二十三年(1934),於天童寺禮圓瑛法師受具足戒。後往天台山依止靜權老和尚,專攻天台教觀、法華及四教儀,盡得三觀十乘之奧旨。二十八年(1939),抗戰事急,歸返臺灣,於新竹古奇峰下創建法源講寺,並設立佛學研究院。後又於臺北設弘法院,於新店建法濟寺,致力講經弘法,宏闡台教。大陸變色,來臺僧青年無處安身,凡投依者,無不設法收容。四十年閉關閱藏,四十三年出關,應各地之邀,說法不輟。四十六年(1958)二月示寂於弘法院,世壽四十八。著有般若心經要釋、佛說阿彌陀經要釋,楞嚴經義燈、我人生死之由來、雲水詩草等書。後人輯為斌宗法師遺集行世。

Wednesday, October 15, 2008

道源法師(1900 - 1988)


河南商水人,俗姓王。法名能信,別號中輪。二十歲依周口鎮普靜堂隆品法師剃度。二十四歲,赴湖北漢陽歸元寺,依覺清律師受具足戒。後隨侍慈舟法師赴蘇州靈巖山,創建淨土宗道場。歷參太虛、印光、圓瑛等大德。曾在大陸、臺灣各地佛學院宣講佛學,且擔任十數次傳戒阿闍黎,以弘法講經馳名。歷任中國佛教會察哈爾分會理事長、屏東東山佛學院院長、中國佛教會理事長及臺灣八堵海會寺開山住持。嘗創辦能仁佛學院,作育僧才。民國七十七年(1988)示寂,世壽八十九。

Tuesday, October 14, 2008

太滄和尚 (1895 - 1968 )



太滄老和尚俗家姓張,江蘇省東台縣人,生於清光緒二十年(一八九四年)歲次乙未的中秋節。父名張寶田,母親周氏,家道殷實,以好善稱著鄉里。二十歲於江蘇如繚縣菩提禪院依於海澄和尚座下剃度。四年後,受具足戒於鎮江名剎金山江天寺,並留寺任職。歷任湯樂、衣缽、知客、副寺、監院諸職。民國三十四年(1945),陞座為金山寺住持。其間,嘗赴揚州天寧寺、安慶迎江佛學院參學。大陸淪陷後,於臺灣北投創金山分院,並曾任慈航寺及日月潭玄奘寺住持。於五十七年(1968)四月入寂。

Sunday, October 12, 2008

華嚴尊宿 - 應慈法師(1873 - 1965)


安徽歙縣人,俗姓余。字顯親。光緒二十四年(1898),投南京三聖庵出家。越四年,受戒於浙江天童寺,以八指頭陀為戒和尚。後參禪於常州天寧寺冶開和尚座下,頗有領悟。光緒三十四年,與月霞法師同時受法於冶開和尚。後嘗繼月霞領導「法界學院」。民國十二年(1923),掩關於杭州西湖菩提寺,未久開講於常州「清涼學院」。師畢生以弘揚華嚴為職志,以參禪為心宗,倡刻華嚴經三種譯本、華嚴五教章(法藏)、華嚴大疏演義鈔(澄觀),及法華、楞嚴、楞伽等諸經疏。五十四年(1965)八月於上海示寂,世壽九十三。

資料來源 : 佛光大辭典p6435

印度教的主神 - 毗濕奴 Vishnu


8-9世紀時期四臂毗濕奴 (Vishnu)像

毗濕奴 Vishnu,印度教三大主神之—,原是吠陀太陽神之一,在印度教時代升格為維持宇宙秩序的主神。

毗濕奴又名那羅延天Narayana,佛教稱為遍入天,妻子是吉祥天,印度教的毗濕奴派專門供奉他,印度有1000多座廟宇。

毗濕奴作為保護者,人們對牠是虔誠而不是畏懼的對象。這種敬愛同樣擴及到他的妻子命運女神拉克希米,佛教稱為吉祥天

傳說毗濕奴躺在大蛇阿南塔盤繞如床的身上沉睡,在宇宙之海上漂浮。每當宇宙循環的週期一「劫」相當於人間43億2千萬年之始,毗濕奴一覺醒來,從肚臍長出蓮花,從而誕生梵天,就開始創造世界,而一劫之末濕婆又毀滅世界。毗濕奴反覆沉睡、甦醒,宇宙不斷循環、更新。

在印度教造像中,毗濕奴通常是王者衣冠,膚色紺青,佩戴寶石、聖線和粗大的花環,四臂手持法螺、輪寶、仙仗、蓮花、神弓或寶劍,坐在蓮花上或乘騎金翅鳥伽魯達。

毗濕奴居住在迷盧山頂的天國韋孔塔,吉祥天女拉克希米Lakshmi和大地女神布彌Bhumi是他的神妃。

為了拯救世界、人類與諸神,毗濕奴10次化身降凡顯聖,十化身包括半人魚Matsya、半人龜Kurma、人身豬面Varaha、人身獅面Narasimha、矮人Vamana、持斧羅摩Parashurama、羅摩Rama(即《羅摩衍那》Ramayana 史詩裡的主角)、克裡希納Krishna、佛陀Buddha、騎馬的伽爾基Kalki。毗濕奴的每一個化身後面都有一個精彩的故事。

印度傳統宗教 - 耆那教


耆那教,梵文Jaina,英文Jainism,印度傳統宗教之一,教徒的總數約400萬人,耆那一詞原意為勝利者或修行完成的人。在漢譯佛典中稱為尼乾外道、無系外道、裸形外道、無慚外道或宿作因論等。

印度的耆那教歷史悠久,它產生於西元前6~5世紀。耆那教的第24祖筏陀摩那(Vardhamana)被尊為該教真正的創建者。“耆那”(jain)由 “jin”演變而來,其意為勝利者,是他的稱號之一,此教便由此而得名。其弟子們尊稱他為摩訶毗羅(梵文 Mahāvīra),即偉大的英雄,簡稱大雄。

耆那教是沙門思潮之一,他們反對祭祀殺生,反對吠陀權威和偶像崇拜,指責婆羅門不學無術、言行不一;認為一切吠陀和祭祀都不能使罪人解脫。他們與佛教一樣也要求種姓平等,聲稱婆羅門、刹帝利、吠舍、首陀羅的界限是人為劃分的。這些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下層人民的要求,在當時有一定的社會影響。

耆那教最初的活動中心是恒河流域,西元前3世紀,由於摩揭陀地區12年連續發生災荒,於是耆那教開始由北南移,轉移到南印度德干高原和西印度地區。西元1 世紀左右,它分裂為天衣派和白衣派,後來兩派又繼續分裂。白衣派主張男女一樣能獲得拯救,各種姓一律平等,否認裸體的必要性,主張僧侶穿白袍。允許出家人 佔有一定的生活必需品,允許男女結婚生育等。這一派主要活動區域是印度的拉賈斯坦邦、古吉拉突邦等地。天衣派較為保守,注重苦行,歧視婦女,禁止婦女進入 寺院和廟宇,對白衣派的主張均持反對態度,要求僧侶基本上裸體,只有最偉大的聖人才能全裸。這一派主要活動在南印度的卡納塔克邦以及北方邦。

耆那教與佛教幾乎同時代產生,但兩者發展狀況大不相同,佛教的發展大起大落,今天在印度信佛教的人已寥寥無幾,而耆那教卻不斷穩步發展。到了近代,耆那教不斷向外傳播,今天在各地均有一定的影響。

Saturday, October 11, 2008

華嚴行者 - 壽冶老和尚(1907 - 2000 )


江蘇無錫人,俗姓袁。民國十七年(1928)依上海普濟寺德松法師出家,於南京寶華山受具足戒。其後赴常州天寧寺參學,並至鎮江金山寺習禪。二十七年主持上海普濟寺,翌年接任山西碧雲寺住持,並將普濟寺改為十方叢林,方便南來北往之僧侶掛單。曾刺舌血書寫華嚴經一部。足跡遍及中國四大名山聖地。三十八年赴越南,創建紫竹林,為首任住持,其後又前往南洋、香港等地弘法。曾任香港光明講堂住持。後赴美國弘法,在新澤西州創建光明寺與美國佛學研究會,並出任紐約大乘寺住持。

老和尚開創紐約光明寺以來,以開闊慈悲的胸襟,不管出家僧眾或在家居士,只 要有需要,法師都展臂接待,勉勵學子勤讀吸取世間知識,精進學佛長養出世智慧 ,將來報效社會,護持佛教。 

Kaiti : 對老和尚的印象很深刻是1985年客居紐約期間,經常走在唐人街路上巧遇到老和尚提著剩餘食物到紐約市府廣場餵鴿子。

Friday, October 10, 2008

慈舟法師(1877 - 1957)


湖北隨縣人,俗姓梁。法名普海。自幼即從父母學佛,三十三歲時,與妻室同時出家,未久,於漢陽歸元寺受具足戒。曾隨侍華嚴宗大德月霞法師。生平講授華嚴,闡揚戒律,弘化甚廣,而自律甚嚴,持比丘戒,行淨土行,修法界觀。其說法度人,一任本真,絕不談玄說妙,虛飾文詞。嘗於南北各大寺院宣講華嚴、圓覺、起信、四分戒本等。民國九年(1920),開辦華嚴大學、明教學院,致力僧材教育;並應虛雲和尚之請,於福州法海寺籌辦法界學院,後遷往北平淨蓮寺。民國四十七年一月,示寂於安養精舍,世壽八十二,僧臘四十八。著有毘尼作持要錄、菩薩戒本疏、大乘起信論述記、普賢行願品親聞記等。今有慈舟大師法彙行世。

資料來源 : 佛光大辭典 p5771

Thursday, October 09, 2008

Goodbye My Love!



首相阿都拉終於宣佈不蟬聯主席職,也會在明年3月卸下首相職,交由副首相納吉接棒。其實回想起來,阿都拉在人格和處事態度從過去擔任內閣部長時期即是個正直和坦蕩的人物。只是時不我予...為了可以贏回御任前少許民意,Pak Lah 應該做的是......

民間大眾其實希望阿都拉在離開之前,可以果斷廢除或修改種種的惡法,例如內安法令、印刷法令和煽動法令等。同時也應該確保司法和反貪機構能夠恢復獨立的地位。至少歷史會記得他短暫的首相任期中為馬來西亞政治民主化的貢獻。

禪門尊宿 - 來果禪師(1881 - 1953)


湖北黃岡人,俗姓劉。號淨如,法名妙樹。幼即不食葷肉,聰慧善默書。七歲,聞鄰僧誦讀心經至「無智亦無得」句,豁然省悟,有出家之念。年十八,割肝療父疾。十九歲奉父母之命結婚,與女同房三日而無染,乃各歸佛堂念佛。光緒三十一年(1905)至普陀山朝拜,遇五位苦行僧,遂私自出家,擬行頭陀苦行,十三天未進飲食。旋赴寶華山受戒,以不勝寺僧折磨而潛逃下山。多日未食,與野犬同臥,備嚐人情冷暖諸苦,欲投江自盡,為京口彌陀寺僧所救。不久,至金山。以不嫻規矩,曾一日挨香板四百餘次,遂發心出外托鉢乞化。擬直抵中印度禮拜佛陀之聖蹟,其後行至五臺山,朝禮文殊塔,因遇來中國進香之喇嘛,聞知途中障礙甚多,不可妄行,乃改變心意。

 光緒三十三年,師直抵金山,以悟為期,不悟誓不出禪堂,單參「念佛者是誰」之話頭。至三十四年九月二十六日晚,於第六支香後,聞開靜聲響,猛然省悟。後往高旻寺,一任班首之後,遁居終南山湘子洞。民國四年(1915)始返寺,該寺長老月祖令住持明志擇期傳法於師。長老臨終之際,執其手,堅命其發願曰:「願畢生為高旻盡職。」從此,師矢志恢復高旻舊制。欲修建寶塔、大殿、禪堂、延壽堂、如意寮等五大工程。曾派人往南洋募化,請得玉佛七十八尊、銅佛一尊。然受阻於中日之戰,僅完成寶塔基層。以素志未遂,不去鬢髮,用誌煢誠之思。每謂高旻乃專主禪宗,所有住眾,只許坐香,其他閉關、般舟行、念佛七、持午、講經、學社、學戒堂、大小經懺佛事,及燄口等悉行禁止。並整治叢林規矩,制定「高旻寺規約」,聲明任何人皆不可擅自更動。故有云:「天下叢林不止單,守禪制者,獨有高旻寺耳。」民國四十二年十一月示寂於上海,歸葬寺中,世壽七十三,僧臘四十九。有來果禪師語錄一冊傳世。〔來果禪師自行錄〕

Wednesday, October 08, 2008

遠參法師(1873 - 1966)


法師俗家姓高,名天賜,出家後法名淳九,字遠參,廣東省湛江市人,清同治十二年(1873)出生。光緒十三年(1887),遠參十五歲時,隨著胞兄善參,到華山寺當侍童。在寺中作務之餘,有暇則閱讀佛經。他誠實勤快,為寺中首座靜齋老和尚所喜愛,越年,靜齋老和尚為他薙度,做了沙彌,十八歲時,往肇慶鼎湖山慶雲寺受具足戒。

師與此地因緣應追述到1918年。遠參法師最初游化南洋群島(東南亞國)流通維新佛學。法師提倡佛教維新以《妙法蓮華經》為主,在那個時侯,無人認識也忽視師謂之維新佛學。直至1925年,再度重化南島,法師在於錫蘭與錫蘭僧徒辯論佛教真義。當時集會有眾多國內外的佛教徒,包括來自南洋(新加坡及馬來西亞)。這組南洋佛教徒有一些人領會法師所說卓越非凡,方知法師為異人也。次後此眾數數相值於香港,請教法師說法教受益。此眾其中有自怡保彌陀岩如真比丘尼。

1932年師再次游化南洋,法師受明妙法師之邀請,至南洋之怡保教授維新佛學。此眾比丘及比丘尼得與領教種種教義。在此其間,法師又受南洋佛學院請講《妙法蓮華經》的大義及比較法華經與各宗的經典。1950年,遠參老法師年已七十八歲,自新加坡返回香港,駐錫大嶼山東湧的華嚴精舍,時應請到內地講學。1952年,法師又應南洋巴生佛學會之請,略講權實大要。法師在1953年月于馬六甲明覺蓮社述完《三乘篇》。1965年終,法師再次到怡保,時農曆新年在即。在紫竹林說法一個月。隨後到芙蓉住宿天宮廟,晚上法師在德教會紫深閣講佛法。在芙蓉住了十幾日後,至新加坡等候船期,延至1966年二月間返回香港。

1966年三月,在香港華嚴精舍因病示寂,世壽九十三歲。

資料來源:參考 維新佛學

Tuesday, October 07, 2008

華智法師(西元1887 - ? 年)

法師法號本慧,字華智。原籍浙江省黃嚴縣,生於光緒丁亥年。華智法師受法於英參法師座下(英參是諦閑法師的法子,為天臺宗第四十四世傳人。英參複傳嗣法門人華智與靜修兩人)。天臺山萬年寺在清代兩次遭火,民國十年(1921)諦閑法師應四眾的殷切請求,募緣重建,重建工程主要由法孫華智負責。1926年萬年寺傳戒,諦閑法師親任得戒和尚,英參法師任羯磨,輔宏戒法,華智法師協力操辦法務。受戒弟子400余人。

華智法師曾任紹興蕺山戒珠講寺住持。紹興戒珠寺不稱禪寺,而稱講寺,因此寺歷來是講經之處,聽者雲集,蜚聲東南。據嘉泰《會稽志》載:“其為寺不知所始,南陳太建二年(570)有僧定光來寓寺中,常立不臥”寺院最初名昌安。唐代,越州為江南佛教活動的重要場地和對外交流的驛站。元和元年(806)四月,空海大師回國前夕遊越州,起程返回日本前曾至戒珠寺研究書法。唐大中六年(852),昌安寺改稱戒珠寺。民國後,諦閑、弘一、興慈法師等高僧,也先後來戒珠寺講經說法,弘揚教義。

華智法師於民國十二年(1923)與駱季和居士發起在寺院成立蓮社,皈依日眾,翌年改為紹興佛學研究會,有會員200多人。1935年後,與本道法師南遊緬甸住十方觀音寺,發心禮拜大金塔。翌年,落腳馬來亞檳城佛學院,駐院講經,師在東南亞佛教界頗孚聲望。

Kaiti : 僅存有幾張華智法師攝於駐錫檳城時的照片,有關師南來檳城的資料不多,現有檳城佛學院的理事們大多是受英語教育者,對法師了解不多,資料有待進一步的收集。

天台中興 - 諦閑法師(1858 - 1932)


諦閑,號古虛,俗名朱卓三,祖籍洪家界牌,父朱度潤遷居縣城柏樹巷。20歲在海門白雲山出家。24歲在天臺國清寺受具足戒。清光緒九年(1883),入平湖福臻寺,師從敏曦習《法華經》,不久開講“小座”。光緒十一年,於杭州六通寺升“大座”。次年,天臺宗高僧定融為上海龍華寺方丈,命諦閑相助,傳持為43世,此後南北叢林禮請講經。光緒十八年,在慈溪聖果寺開始掩關,專研天臺宗教義。後或掩關潛修,或赴名山講經,應邀先後在寧 波天童寺、杭州彌陀寺和昭慶寺、慈溪金仙寺、臨海兜率寺、溫嶺流慶寺、溫州頭陀寺、普陀普濟寺講經和傳戒。

光緒二十六年,在頭陀寺閉關3年,出關後任住持。光緒三十二年,奉旨傳戒500餘人。宣統二年(1910),江蘇創辦佛教師範僧學校,為中國歷史第一所僧校,諦閑首任校長。民國元年(1912),被推為慈溪五磊寺住持,改禪宗為天臺宗道場觀宗講寺,創立觀宗弘法社,任主講。4年1月,日本提出《二十一 條》,陰謀滅亡中國,舉世震驚,其中“自由傳教”遭到佛教徒激烈反對。當局為安撫民意,在北京設壇講經,聘諦閑講《楞嚴經》。諦閑赴京任大乘講習會主講, 中外人士聽經日有數萬。袁世凱題贈“宏闡南宗”匾。時袁欲竊國稱帝,“籌安會”授意各界人士勸進。諦閑說:“僧人唯知奉持佛法。”期滿南歸。

民國5年,觀宗講寺大殿落成,總統段祺瑞送“闡揚台宗”匾。7年,再次赴京開講《圓覺經》。此後,在江浙滬諸刹講經,聽眾雲集。15年,募資重修天臺萬年 寺。18年,受哈爾濱極樂寺邀請,赴東北連續傳戒百餘壇,自下午4時升座到次日上午10時圓滿,趺坐壇中巍然不動,僧俗驚訝。19年,得知黃岩松岩山常寂寺焚毀無力重建,四出募捐,主持重建。次年,與可興、靜權等高僧將國清寺易禪為教,複為天臺宗道場,並設研究社,為講經之所。21年7月,于觀宗講寺圓寂,終年75歲,僧臘55年。各界人士萬人弔唁,僧眾恭送至五磊山入塔。

諦閑是天臺宗43代傳人,中興天臺宗元勳,但對各宗無門戶之見。精通佛學,能開講10餘部佛經。近現代高僧仁山、常惺、寶靜、靜權、圓瑛、根慧、華智、悟開、顯慈、妙真、澹雲、倓虛等,以及社會名流葉恭綽、蔣維喬、屈映光等,均出自門下。著有《圓覺經講義》、《大佛頂首楞嚴經序指昧疏》、《金剛經新疏》、 《普賢行願輯要疏》、《觀經疏鈔演義》、《始終心要解》、《觀世音普門品講義》、《念佛三昧寶王論義疏》、《大乘止觀述記》、《水懺申義疏》、《教理綱要 講記》、《八識規矩頌講義》,均由上海佛學書局出版。弟子蔣維喬編《諦閑大師全集》、《諦公老法師遺述語錄》。《宗教文化叢書》稱為:“近代中國佛教天臺宗的代表人物。”

Monday, October 06, 2008

常惺法師 ( 1896 - 1939 )

江蘇如皋人,俗姓朱。名寂祥,後以嗣光孝寺法派,易名優祥。每自署名「雉水沙門」。少為孤兒,年十二,依福成寺自誠長老出家。二十歲,入上海華嚴大學,未久,往寶華山受具足戒。曾從月霞法師學華嚴,又隨諦閑法師習天台。後矢志改革僧制,振興僧伽教育,與太虛大師相呼應。民國十四年(1925),南普陀寺請師創辦閩南佛學院,並受聘為該寺住持。其後又住持光孝寺、萬壽寺等名剎。民國二十八年示寂於上海。著有佛法概論、圓覺經講義、大乘起信論親聞記、因明入正理論要解等書。

文字資料 : 佛光辭典p4530

Sunday, October 05, 2008

從北斗星君到九皇會


北斗信仰,在民間流傳廣泛的,主要分術數與九皇祭典兩個方面。

從中國的術數信仰去看中國人對北斗九星的崇拜,我們會發現九皇信仰的普遍;我們會相信,華人的九皇信仰其實並不限於每年一次的神誕慶典,它幾乎滲透在整個屬於中國傳統的民間信仰世界中,一再提醒大家,九皇星君和人們的命運息息相關。

紫微斗數是一個例子。

但實際上,九星信仰在術數領域的主要滲透並不在命學,而是和它原來指示時間、方向、功能有關。它影響了羅盤盤面上發展出來的堪輿學。

八宅風水相信在唐代已流傳,唐代呂才《四諱篇》批判的“四益宅”就是八宅風水的說法。而在這一朝代,相傳是由曾任唐國師的風水祖師楊筠松著的《青囊奧語》,就出現了“文曲、廉貞、武曲、貪狼”的名稱。

風水術的派別主要分理氣與巒頭兩大系。理氣一系,自唐代到明代出現而流行的各派別,幾乎都是以九星法著名,以翻卦方式而傳,有天地卦、八宅卦、福德卦、福元卦、輔星卦,以排卦方式而論,又有四基九星法和三合九星法。巒頭之說亦以九星分類論山形、水勢、來水、去水。可見北斗九星主宰人間變化之說法歷久不衰。

九皇盛會傳海外

下表列出是風水學上的九星異名:

天文九 星名 天地卦 八宅卦 福德卦 福元卦 輔星卦

第一星 天樞 貪狼 生氣 生氣 生氣 輔星
第二星 天旋 巨門 五鬼 天醫 五鬼 武曲
第三星 天機 祿存 延年 絕命 延年 破軍
第四星 天權 文曲 六煞 遊魂 六煞 廉貞
第五星 陽衡 廉貞 禍害 五鬼 禍害 貪狼
第六星 陽豆 武曲 天醫 福德 天乙 巨門
第七星 遙光 破軍 絕命 絕命 絕命 祿存
第八星 洞明 輔星 伏位 本宮 福元 文曲
第九星 隱光 輔星

在宗教儀式方面的九星信仰也發展出在中國各地區流行的禮斗儀式及九皇盛會。這些盛會說明了人們通過儀式、信仰,以及配合儀式作普遍齋戒,滿足了一個群體、一個社區及參與的個人,尋求內外清淨重新做人的信心與願望。同時,各地九皇盛會也形成了地區上的社區力量自我認同與凝結的途徑,並帶來了隨屬的經濟活動蓬勃。

九皇盛況的流行不只是在中國領土所在的地區,而且也流傳到海外其他華人信仰地區。

各地的九皇風俗

單是根據《中華全國風俗誌》便可發現,該書所記錄的,解放前中國流傳九皇信仰的省份,包括了雲南、廣東、河北、江蘇、浙江等省份。當然,這並不是說本書未曾記載的地區便沒有九皇信仰。

據《中華金國風俗誌》所載,九月禮斗約有廣東、雲南、江蘇三省。廣東:“九月九日,建九皇會”;雲南:“(又)禮斗,滇俗,九月朔至九日最虞,滇略載明正德甲辰,永昌地震,民居多覆,死傷無算,惟真武觀屹然不動,禮斗人民其下,無一傷者”;江蘇武進:“重陽節自初一至初九,設壇拜斗,有6、7處,善男信女多有購香斗,人壇焚化者,亦極一時之盛”。淅江的杭州,禮斗日期叉有些不同,是在六月朔至初六,“多有在廟宇禮忏,供奉斗姥,燃黃色燭,俗稱拜斗,一般迷信者,於此6日中茹素持齋,戒殺生物,俗稱吃斗素”。

至於北平的風俗,據李喬《中國行業神崇拜》轉錄《九皇會參觀記》,以及《梨園館考》、《京劇長談》諸艾,可知其盛況:每年九月初一至九日,是戲班中人拈香吃素之日,九月初一起,由演員扮老道每天念3遍經,初三、六、九的主日則每個演員換上草鞋進殿參駕上香,九月九日尚有一儀式,是把紙塑糊的神像連同其車輦及拉輦的紙豬焚送升天。

清《帝京羅時紀勝》則說明北京的道壇其實才是把齋戒日期和禮斗的虔誠配合的主力:“九月各道院立壇禮斗,名曰九皇會,自八月晦日齋戒,至重陽;為斗母誕辰,獻供演戲,燃燈祭拜者甚勝”。

另一方面,九皇信仰及慶典聚會的儀式也流傳到少數民族之間。王家佑著《道教論稿》,《四川省道教摩崖造像》文記載:“川東巴人崇拜‘九皇’,四川舊俗每於九月普辦‘九皇會’,屆時不售葷食,全市插三角黃旗素食。”

隨著中國沿海居民遷移海外,斗姆信仰亦流傳至新、馬、泰南等南洋一帶。當時不少福建漁民到達南洋的錫礦區戰生活,形成社區後,也有道上移入南洋,帶來斗姆信仰。亦有當地既無道觀亦無道士,以一隻香爐敬拜斗姆,祈求在異域平安吉祥。很多斗姆宮就是在一隻香爐的基礎上獨立發展起來。在許多地方,斗母宮不再依附道觀,獨立成廟。

資料來源 : http://tw.myblog.yahoo.com/jw!ZzMiyqCBQ0cYIIKvQQ--/article?mid=105


Kaiti : 今日星馬一帶的九皇信徒雖多,可是大多也只有停留在吃素和拜拜層面吧了,對九皇信仰的來源不是各說各的就是人云亦云了。

宗教的特性 ─ 順從、超脫


宗教的特性 ─ 順從、超脫
Characteristic ─ Obey & Transcend

宗教是人類在環境中表達自己的意欲,表達自己意欲於環境中,所以宗教有兩個特性:

順從 → 有約制的意思,接受外力神力的制約。著重于順從的他力宗教,如:神教、一神教。
超脫 → 從自己本身對真理的了解,設法去超脫那約縛自己的力量而實現自由,不是一味依靠其他力量。著重於超脫的自力宗教如:佛教。

宗教的演變是由於對自然現象的恐懼、追求、祈求,發展至內心的探討、提昇。宗教發展也是從多神的宗教,進步為一神的宗教,再進展為無神的宗教。宗教是依人類知識的漸次提高,而漸次改善與提高的,所以我們也應信受高尚的宗教。

廣東尊宿 -- 觀本法師 (1868 - 1945)


觀本老法師俗家姓張,名壽波,號玉濤,廣東省中山縣人。他曾追隨康有為、梁啟超的維新運動,參加公車上書。光緒二十四年(1898)戊戌,「百日維新」失敗後,觀本避禍日本,入橫濱大學商學院就讀。光緒二十七年(1901)畢業回國,在武漢經商。光緒二十九年(1903)發生日俄戰爭,他協助容翰屏等為紅十字會募款,曾得到獎章。光緒三十年(1904) 再次東渡日本,入東京帝國大學專攻政治經濟學。後來移居神戶,任日文學校校長,為華僑教育作出貢獻。清宣統三年(1911),觀本自日本回國,在漢口商會任職。次年再去日本,在大阪的一家化學工廠中,研究化學工業,及學習制造當時流行的草帽方法。學成後回國,在上海開設草帽工廠。但因時局多變,鼎革之際,工廠被毀,損失頗巨。自此感世事無常,人生如幻,遂發心學佛。

1914年,奉粵漢鐵路局委派,在上海設辦事處,駐滬辦事。在此期間,於上海玉佛寺,皈依於冶開長老座下,法名觀本。次年返回廣東,後來舉家遷居澳門,在澳門建立佛化家庭,勸導母親及眷屬學佛,他的妹妹受他影響,後來出家為尼。1916年,觀本再到上海,轉赴常州天寧寺參謁冶開長老,在長老座下受持五戒。繼而回到中山縣,為地方人士推舉為香山恭都學校校長,任教之餘,學佛讀經不稍懈。1919年,專程赴南京寶華山,依浩淨老和尚座下受菩薩戒。回粵後辭去教職,專修淨業。

以後數年間,他修道之心益切,乃將自己在澳門的住宅,改為無量壽功德林,做為女眾共修的道場,並照章向澳門政府立案,永為慈善性的女眾修院,禮請得上海靈山寺的朝林老和尚出任住持。以後數年,觀本曆遊南洋群島,朝禮仰光大金塔。由南洋回國後,在香港創設念佛社,與社友同修淨土法門。民國十九年(1930),觀本決心出家。是時冶開長老業已示寂,乃由澳門無量壽功德林的朝林老和尚代冶開長老操刀為之薙度。觀本至此現沙彌相,是時年已六十三歲。

民國二十二年(1933)癸酉二月,觀本於福州鼓山湧泉寺,依虛雲老和尚受具足戒。虛雲老和尚素知觀本道業精進。圓戒後即派他為湧泉寺監院。 民國三十四年(1945)甲申歲十二月初六日,在廣州菩提精舍安詳示寂,世壽七十八歲,僧臘十八,戒臘十六夏。遺著有《香光閣隨筆》、《五會念佛譜》等書。

Saturday, October 04, 2008

中國佛教四大名山

又稱四大道場。山西五臺山、四川峨嵋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華山,合稱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


五臺山,位於山西五臺縣,周圍約三百公里,以五峰高聳,頂巔皆平坦如臺而得名。北魏孝文帝首創大孚圖靈鷲寺。其後佛寺林立,且代有興廢,迄今約存百餘寺,分屬顯、密、禪各宗。其中以佛光寺(內供唐代彩塑佛像,為中國現存最古之木造寺院)與顯通寺之無樑殿、銅殿並聞名於世,相傳為文殊菩薩示現應化之道場。


峨嵋山,相傳為普賢菩薩示現應化之道場,古稱牙門山,又稱峨眉山。以山色秀麗著稱,位於四川峨嵋縣之西南。晉代時,創建白水普賢寺,為峨嵋興建佛寺之始。現有報國寺、九十九倒拐、金頂寺、睹光臺等名勝。


普陀山,原名小白華,又稱梅岑山,位於浙江定海縣東南海中。約在五代初年,日僧慧萼創建「不肯去觀音堂」,此為該山興建佛寺之濫觴。至今大小佛寺計有三百餘所,以普濟寺、法雨寺、慧濟禪院較為著名。山上幽遠清淨,不蓄畜生,素有「海天佛國」之稱,相傳為觀音菩薩示現應化之道場。


九華山,位於安徽青陽縣西南,舊名九子山,以李白曾詠九峰狀如蓮花,後改稱九華山,山上猶存有李白所書「金沙泉」石刻。相傳唐代至德年間,有新羅王子出家,法名地藏。其後結廬苦修於九華山,得到善信護持,建寺供養,故九華山乃成為地藏菩薩應化於中國之道場。

Wednesday, October 01, 2008

Selamat Menyambut Hari Raya Aidilfitri!


祝賀馬來西亞全體回教徒開齋節快樂!

Kaiti : 回教五功之一"齋功"的奉行是在回曆的第九Ramadan月,整個月份的白天,伊斯蘭教徒不可吃喝、抽煙、賭博、發誓、生氣、化妝、接觸異性,甚至吞嚥口水都是被禁止的。

齋戒月期間,伊斯蘭教徒除了守齋戒、賙濟窮人、力行好行為外,也花很多的時間禱告及研讀《可蘭經》,因為他們相信:若在月內讀過整本《可蘭經》,必能得到阿拉的特別賞賜。

齋戒月近尾聲時,是回曆一年中第二大的節期。在這一天,伊斯蘭教徒會以盛宴來慶祝Ramadan月的結束,並且賙濟窮人。每個小孩從裡到外也都穿上父母所添購的新衣新鞋,來慶賀這節日。


斯里蘭卡的第一個古都

大寺Ruwanveli舍利塔

阿奴拉達布拉 Anuradhapura 位於科倫坡北面約205公里,是斯里蘭卡的第一個首都。這個建於公元前4世紀的古都,古跡處處可見,包括了舍利塔、佛堂、儲水池等,全都見證著古文明光輝的一頁。不過儘管這些建築歷史有多悠久,也不及區內的一棵聖菩提樹。這棵聖樹是世上有文字記錄以來歷史最久遠的樹,自公元前3世紀便開始在此地生根,一直生長至今。

這棵樹之所以成為聖樹,是因為它是用了佛祖悟道的菩提樹的其中一條樹幹栽種出來的。公元前3世紀,印度阿育王的公主 Sanghamitta把這條樹幹帶到斯里蘭卡,並在此地傳揚佛教。後來國王把首都遷往Polonnaruwa,而阿奴拉達布拉就此被荒廢了約800 年,不過這棵菩提樹就一直被悉心照料。

從佛祖菩提樹,可步行至Anuradhapura其他的名勝,非常方便。就在聖樹的附近地區,即可發現有大量石柱的廢墟,原來這就是當年樓高九層的Brazen王宮和大寺Mahavihara塔院。至於傳說藏有佛陀鎖骨的 Thuparama 舍利塔和樓高100米,可容納5,000僧侶的Abhayagiri和Jetavanarama 大舍利塔亦可於Anuradhapura內找到。法顯法師文化館及其他的舊建築如古代儲水池及用以舉行宗教儀式的水池,也是不容錯過的。

Tuesday, September 30, 2008

鍚蘭佛教簡述


錫蘭人 (Sinhalese) 的文化發達於佛教的傳入。佛教於公元前三世紀由阿育王之子馬興達 (Mahinda) 傳入島國。貧乏的鍚蘭文化由於佛教的傳入而豐富了起來,可以說錫蘭文化的根源就是佛教。公元前三世紀由印度傳入錫蘭的佛教,也數度遭受到外教的嚴重破壞,佛教於公元前三世紀建基於古都阿奴拉塔布拉 (Anuradhapura) ,後來由於信奉濕婆教的南印度淡米爾族的不斷入侵,錫蘭族不斷的帶著佛教向東南方移植,最初退到波羅那魯娃 (Polonnaruwa) ,再退到談巴登尼亞 (Dambadeniya) 、亞巴湖娃 (Yapahuwa)、古魯那魯娃 (Kurunaruwa) 、乾巴哈 (Gampaha) 、哥爹 (Kotte) ,最後竟退到高山上的肯地 (Kandy) 。現今的阿奴拉塔布拉及波冷那魯娃還殘留著一大片荒涼的佛教遺址,控訴著外教冷血的迫害。十六世紀初,信奉天主教的葡萄牙人入侵錫蘭,佛教又再次受到了殘無人道的殺害。根據歷史記載,當時改信天主教的皆獲得了政治及經濟上的種種利益,不願更改信仰的都遭受到了無情的戮殺。寺院被毀 (有些則改建為天主教堂)、僧侶被殺。許多學者都認為這是錫蘭佛教史上最黑暗的時期。

Kaiti : 前天剛隨大學佛教學系師生一起到北部佛教重鎮Anuradhapura與Polonnaruwa參訪回來,增長了不少見識。

Sunday, September 28, 2008

檳城道教史跡收編成書籍影碟

kaiti 圖庫 : 檳城朝元洞(千二層)

原籍羅馬尼亞在新加坡出生的羅尼對檳城擁有獨特情懷,希望盡自己的小小力量,協助提升檳城人對於州內古廟及道教文化的保護觀念。

廟宇及節慶是華人在本土的一份文化展現,歷經百年風雨的古廟更是華族根基的一個證物。

心痛于新加坡古廟的摧毀及相關文化的沒落,羅尼希望以自己的能力所及,回饋檳城賜予他一位華裔妻子,以及一份美好的情感依歸。定居檳城已超過20年的羅尼,透過鏡頭及積極收集州內道教文化資料。此外,他也參與州內多所古廟的維護及權益爭取工作,勢必不讓這些珍貴 的古跡遺產消失。

另外,令羅尼感到驚喜的是,檳城廟宇文化因為節慶的活動與宴會,拉近了官與民之間的聯繫;這在新加坡是無法看到的。因此,他希望能夠透過這一種獨特的聯繫,提供更有效的方式,來協助維護州內的文化流傳與推廣。

2008年9月28日 光華日報 報導

大城王朝 Ayuthaya


大城王朝Ayuthaya是1350年到1767年泰國的一個王國。首都為大城,打敗了高棉帝國,征服大片土地。 與古代泰國的各時代的王朝一樣,充分利用處在中國和印度、歐洲方面的連接點上的位置優勢,以貿易富國。大城王朝亦是以皇家為中心進行獨佔貿易。主要是通過向中國出口大米來增強國力。此外,也通過與日本、琉球等東亞國家、東南亞諸島、阿拉伯、波斯及西洋國家等進行貿易積攢了大量的財富。在此背景下,大城王朝一邊吸收了當時正是繁盛期的高棉文化,一邊受到了中國、歐洲、波斯等諸文化的影響,發展出了獨自的輝煌的文化。 自建國初期起,大城王朝就與中國商人保持了良好的關係。一般,外國人被禁止居住在大城王朝的城市,但是只有中國商人是例外,不受此限制。

Saturday, September 27, 2008

素可泰(Sukhothai)


素可泰(Sukhothai)是泰國首個王朝素可泰王朝的首都,位於泰國中央平原,曼谷以北427公里,意為「快樂的開始」,今天這裡有國家歷史遺址。 素可泰之遺蹟頗多,但不少宮殿與廟宇在大城王朝戰役時已被毀,加上日久失修,幾成殘墟。1979年,泰國得到聯合國教育、科學與文化機構之協助,合力修葺,素可泰之偉大史蹟才得以保留下來。遺蹟多集中在舊城區,離新城12公里。 素可泰古城作為王朝首都,有逾百佛寺佛塔及逾千尊佛像,今天經過泰國政府及聯合國文教組織修葺,修復了21座寺廟及建築,城外五公園範內另有超過70座佛 教或婆羅門教的寺廟。古都東西長1400公尺,南北長1810公尺,闢有四道城門,由內、中、外三重城牆、一道護城河環繞鞏衛。 西撒查納來是王朝的重要衛星城市,自蘭坎亨王時代後,繼位前的太子都會被派到此處熟習政事,但王朝末期,全城受毀,當泰可泰王朝变成大城王朝附庸國時,該城一度改名為恰連(Chaliang),直到卻克里王朝崛起,才由拉瑪一世修復,著名的沙旺卡洛(Sawankhalok)的窯址也得以留存。

Wednesday, September 24, 2008

萬塔之城 - 蒲甘 Bagan


蒲甘是緬甸的第一個王朝古都,被譽為「亞洲三大佛教遺址」之一,享有「萬塔之城」美譽。蒲甘佛教文化鼎盛,高大佛塔巍然聳立,形成了東南亞最具魅力的歷史古跡和佛教聖地。蒲甘佔地40平方公里,臨伊洛瓦底江,在最強盛的時期,這裡曾多達12,000座金碧耀眼佛塔。如今,雖只剩下二千多座,但沒有一座雷同,造型各異、千姿百態,實在是,令人驚呼讚嘆,「萬塔之城」果真名不虛傳!

1044年,蒲甘王朝的第四十二代阿奴律陀王Anawratha即位,完成了緬甸史上的第一次統一,蒲甘王朝興盛,領土直抵南部孟加拉灣與西部阿拉干。直通王國的高僧辛阿羅漢Shin Arahan來到蒲甘,弘揚上座部佛教,成為蒲甘的國師,阿奴律陀王親率大軍攻打直通國,取得三藏經典與注釋,請來僧眾與工匠。爾後,阿奴律陀王又派人從錫蘭請回更多的三藏經典,上座部佛教信仰因此在蒲甘這塊土地上漸漸開展,無論是為了個人求好來生、上升天界、累積功德,亦或象徵王室輝煌的光榮紀念,「建造佛塔」成為了蒲甘王朝全國上下一致認同的信仰目標與生命價值。

Tuesday, September 23, 2008

清亮法師 (1924 - )


法師原籍福建仙遊縣,俗姓林 。善根宿具,童真入道,16歲投楓亭會元寺禮揚宗和尚披剃為僧,發心學佛,勤修道業。1941年(18歲)於福州鼓山湧泉寺達真和尚座下受具足戒。至1947年(24歲)雲水南來,落腳於檳榔嶼華嚴寺,1980年家師揚宗和尚示寂後接任華嚴寺住持,垂數十年,猶如一日,靜室課經,梵行高遠。深得教內外同人之讚揚與愛戴。期間法師多次回大陸禮祖,並協力重興祖庭楓亭會元寺。

1959年馬來亞佛教會成立時,法師先後曾任佛教會總務、財政與副主席職事多年。同時,也曾是馬來西亞佛學院常務董事會財政,2000年成為永遠名譽董事長。近年鶴山極樂寺傳授三壇大戒時被禮請為戒壇尊証和尚。

kaiti : 檳城尚健在的長老。今年6月間數次到長老靜居拜訪,知道我到訪目的後,長老十分歡喜並提供了不少自已和教界相關資料。這篇是我整理的長老口述
生平資料。

Monday, September 22, 2008

檳城古蹟 百年滄桑


來過檳城的人,大多會感受到檳城的古意盎然。古蹟建築,是海濱勝地和街邊小吃之外,檳城的另一個重要寶藏。漫步在富有19世紀英殖民地色彩的街道上,各式古建築(英印式、印度馬來式、早期店屋式、新古典式)在朝陽或落日暉光中,散發滿身苔痕、斑駁滄桑的本來面目。時間也仿佛凝固不動。

探索檳城 :

戀戀風情-圖片看老檳城
澳洲大兵在60-70年代鏡頭下的老檳城!!!


Sunday, September 21, 2008

世界文化遺產 - 吳哥窟


吳哥窟(又稱吳哥寺;英語:Angkor Wat;法語:Angkor Vat)位於柬埔寨西北部。原始的名字是「Vrah Vishnulok」,意思為「毗濕奴的神殿」。中國古籍稱為「桑香佛舍」。它是吳哥古跡中,保存得最完好的的廟宇,以建築宏偉與浮雕細緻聞名於世,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廟宇。 1992年,聯合國將吳哥古跡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此後吳哥窟成為柬埔寨旅遊勝地。一百多年來,世界各國投入大量資金在吳哥窟的維護工程上,以保護這份世界文化遺產。吳哥窟的造型,已經成為柬埔寨國家的標誌,展現在柬埔寨國旗上。

802年的吳哥王朝國王蘇耶跋摩二世希望在平地興建一座規模宏偉的石窟寺廟,作為吳哥王朝的國都和國寺。因此舉全國之力,並花了大約35年建造。 吳哥窟是高棉古典建築藝術的高峰,它結合了高棉寺廟建築學的兩個基本的佈局:祭壇和迴廊。祭壇由三層長方形有迴廊環繞須彌臺組成,一層比一層高,象徵印度神話中位於世界中心的須彌山。在祭壇頂部矗立著按五點梅花式排列的五座寶塔,象徵須彌山的五座山峰。寺廟週邊環繞一道護城河,象徵環繞須彌山的鹹海。

Saturday, September 20, 2008

婆羅浮屠佛塔 - 世界七大奇景之一


婆羅浮屠佛塔(Borobudur),此佛塔有一千二百年的歷史,由Srivijaya王朝所建造,以灰色安山石興建,共有七層。於1991年 UNESCO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世界文化遺產。婆羅浮屠位於爪哇島中部日惹西北40公里處默拉皮火山的一處山丘上,是印尼佛教建築和雕刻的代表。婆 羅浮屠的梵文意思就是(山丘上的佛寺),他的周圍有四座火山。婆羅浮屠一直被人們稱為南半球最大、最古老及最壯觀的古蹟,是全球最大的戶外佛塔,整體構造 依據佛教的「三界」之說設計,四周的中間各有一條石階直通塔頂,塔的各層迴廊石壁上刻有各式浮雕,生動解釋人由塵世走向極樂世界的路途。其工程之浩大,建 築之壯觀,可與中國的長城、埃及的金字塔以及柬埔寨的吳哥窟相互媲美,被世人共譽為古代東方四大奇蹟。

Friday, September 19, 2008

Explore Historical Site of Lembah Bujang 探索考古遺址布央谷


"Located between Gunung Jerai in the north and Sungai Muda in the South, Lembah Bujang is regarded as Malaysia's richest archaeological area."

馬來西亞布央谷考古遺址區位於日來峰(北)和穆達河(南)之間。

Just 2km north of Merbok Village, beside the Bujang River, you will find the Lembah Bujang Archaeological Museum which displays artifacts including pottery shards, ceramics and stoneware which dates back 1,500 years. Chinese porcelain, stone carvings, Indian tridents and gemstones from the Middle East are also among the objects displayed here.

距離馬莫鎮2公里,在布央河邊您可以發現一間考古博物館充滿1500年前的文物,展出的有陶瓷器碎片,古印度器物與來自中東的寶石。

The artefacts exhibited here are the results of years of archaeological diggings and surveys carried out since 1845. Some 1,000 of these artefacts are exhibited in the museum while another 2,500 artefacts are still being studied. The artefacts exhibited indicate that from the 4th Century AD up till the 14 Century AD, Bujang Valley was the oldest centre of international and entrepot trade for Malaysia. The numerous artefacts uncovered in the Bujang Valley -celedon, porcelain, stoneware, clay, pottery, fragments of glass, beads and Persian ceramics - are the prove that support the observation.

展出的物品是自1845年以來考古家發掘出來的文物,1000多件文物已在博物館中展出,同時有近2500件正在考證中。從這些文物中,顯示公元4世紀至14世紀布央谷當時為此區域重要的轉口貿易中心。從眾多的發掘文物中足以證明了這個考證。

The Bujang River, Muda River and Merbok River, as well as Gunung Jerai (Kedah Peak) played important roles in the growth of commerce in the Bujang Valley. Traders from China, India and Arab used Gunung Jerai's 1,380 m high peak as a landmark to guide them into the Bujang Valley ports. Commercial activities in the Bujang Valley also led to the 'Indianisation' of the valley. However, the discovery of certain artefacts in the valley proved that the influence of these imported cultures was not altogether total. These artefacts established that the indigenous races of the Bujang Valley already had an established civilisation of their own.

布央河、穆達河和馬莫河與日來峰都各自扮演了發展布央谷貿易的重要角色,當時來自中國、印度、阿拉伯各地的商人借用日來峰1380米高度作為航運到布央谷商港的地標。商業活動帶動了布央谷的發展也受到印度化文化氣息深厚的影響。同時,也有証據顯示之前本土文明在當地的發展的跡象。

The most well-known 'exhibit' at the museum is the Candi Bukit Batu Pahat. It is believed to be built in the 17th Century on the summit of the small hill behind the main building. It contains two principal parts - the vimana or sanctuary, and the mandapa or hall. There are also statues of Indian Gods and Goddesses, similar to those uncovered of historical sites in India.

此處最盛名的地標古蹟是在考古博物館後山的Candi Bukit Batu Pahat遺址。據考是建於17世紀,建築共分兩部份一為vimana密處和mandapa大堂。同時此處也發掘出大量古印度宗教文物包括神像等。

探索馬來西亞前期佛教


Kaiti : 佛教傳入馬來半島的歷史可分二期:最早在1世紀出現在馬來半島北部地區有受古印度文化的影響的狼牙修Langkasuka王國的建立,到3世紀盤盤國(今天的Kelantan一帶)和後來崛起的室利佛逝 Sri Vijaya;唐代高僧義淨和東晉時的法顯等人曾在此停留過,並可以從他們撰述的古文獻中可追溯到不少相關記錄,當時佛教曾在此地區興盛一時。至十五世紀以後,室利佛逝王朝的王子拜米里蘇拉,於大約1403年逃出滿者伯夷Majapahit王朝的勢力範圍後,先流亡淡馬錫Temasik(新加坡)後落腳在馬來半島的馬六甲,並在這裡建立了歷史上聞名的馬六甲王朝。拜米里蘇拉Parameswara在1414年娶回教公主為妻皈依伊斯蘭教,建立了滿剌加蘇丹國(馬六甲王朝),皈依回教後改名蘇丹伊斯干達沙 Sultan Iskanda Shah ,全民隨後即改信回教,佛教因而逐漸衰微。十七世紀後,中國移民渡海到南洋謀生,中國僧侶接踵而至,雖然印度傳入的佛教早已沒落,但漢系佛教卻開始落地生根。

Thursday, September 18, 2008

七塔寺法脈 - 慈運長老(1826—1910)


在七塔寺的歷史上,有過不少著名人物,他們大到對中國佛教,小到對浙江的佛教,乃至四明地區的佛教貢獻了自己的一生.慈運法師是中興者.他在中國佛教最沒落的時候,懷著復興佛法的熱切願望,在復興寧波的佛教活動中,貢獻突出,受到後人景仰.

光緒十六年(1890)慈運長老應七塔寺之請出任住持。慈運足跡遍歷各大講寺。曾在鄞縣接待寺掛單,重建永寧寺、萬壽寺,住持雲龍寺,接受了普洽皓公的祖燈,成為臨濟第三十九世正傳弟子,再主席天童寺。他以荷擔佛法,重興如來家業為己躬大事。上任七塔禪寺之後,百方集資,廣納人材,穩定人心,建立制度,加強管理,先修客堂,再修庫房、禪堂、雲水堂、鐘樓等建築,寺院漸具規模,香火日益旺盛。又重塑大殿千手觀音聖像,以南嶽祝聖寺著名的五百羅漢像為粉本,塑羅漢像於觀音殿周圍,修築三聖殿,新塑三聖法身,舉行西方三聖像及千手觀音聖像行開光的盛典,各界名流政要和廣大信眾前來觀瞻,歡聲雷振,佛法重新,再續佛緣。

光緒十二年(1886),慈運法師七十壽辰,開壇傳授三壇戒法,皈依者甚眾。他不顧年老體衰,親自到北京皇宮請朝廷批准頒發龍藏外,被敕賜「報恩寺」額。翌年,寺裡為請來的藏經建立了藏經樓。經過二十餘年的辛勤勞動,千年伽藍七塔寺終於完工,新建的寺院不僅恢復了往日的氣派,而且比過去更加宏偉與莊嚴。佛光遠照海內外,城市山林皆獲恩澤。慈運被人稱為七塔禪寺的中興之祖。宣統二年(1910)八月慈運法師在七塔寺圓寂,身後留下四十八輩法嗣,皆一時之法門龍象,分佈在湘、滇、蜀、陝、閩、浙、蘇、贛、皖、豫、台等大部分地區。南洋、印度、日本、韓國等地也有他的不少弟子。最近,韓國佛教界也正式成 立了「七塔寺派」,拉開了中韓佛教交流的新篇章。

Wednesday, September 17, 2008

東密傳人- 持松法師 (1894 - 1972)


俗姓張,法名密林,字持松,學密後號入入金剛。又以私淑玄奘大師,自號師奘沙門。他是湖北省荊門縣人,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生於荊門縣沙洋鄉。 。民國四年(1915)入於上海哈同花園之華嚴大學,從月霞法師學華嚴教義。八年,住持常熟福興寺,並主講於法界學院,專弘五教。後與太虛門人大勇聯袂東 渡日本高 野山學密,得阿闍梨位。為民國以來早期之留日學僧。返國後,傳密法於武漢,名噪一時。先後執教於常熟法界學院、安慶佛教學校等處。後因藏密興起,東密日 衰,民國二十年後,師即息隱滬上 直到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始應諸方大德之請,出任上海名刹靜安寺住持,兼靜安佛學院院長。 。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持師住持靜安寺如舊。1953年,持師六十歲,是年他在靜安寺設真言宗壇場,復興我國久已失傳的唐代密教。同年,中國佛教協會在北京 成立,持老被選為理事。1954年,被選為上海市人民代表。1956年,又當選為上海市佛教協會會長。是年十一月,隨中國佛教代表團,參加在尼泊爾舉行的 第四屆世界佛教代表大會。 1966年「十年浩劫」的文化大革命開始,靜安寺受到衝擊,僧眾被迫離開寺院,七十四歲的持松老和尚亦不例外。

1972年11月16日,持松法師在上海圓寂,世壽七十九歲,僧臘六十一,戒臘五十九夏。後來,在常熟虞山有他的墓塔,上海靜安寺也有「持松法師紀念堂」,陳列著他使用過的法器和遺著。

Tuesday, September 16, 2008

馬來西亞成立日!

9/16
全民共創新馬來西亞!

Saturday, September 13, 2008

無關政治!!!

馬來西亞是個多元種族、多元文化、多元語言及多元宗教的國家,這是無可否認的事實。從殖民統治到獨立,51年來的風風雨雨,各族共存共榮,馬來西亞的繁榮與進步,是各族群投入心血換來的。 最近政壇上掀起的熱門課題,看似塵埃落定,但它所激起的漣漪,仍在許多人心中蕩漾。

八指頭陀 - 寄禪上人(1851 - 1912)


湖南湘潭人,俗姓黃。名敬安,字寄禪。為太虛之師。七歲喪母,十一歲喪父。同治七年(1868)從湘陰法華寺東林和尚出家,於南嶽祝聖寺從賢楷律師受具足戒。後往岐山從恆志禪師參學五年,於岐山下阿育王寺禮佛舍利,自割臂肉,復燃左手兩指,自稱八指頭陀。後承嗣岳麓山笠雲之法,行腳十年,遍歷各寺。歷任南嶽上封寺、長沙上林寺、寧波天童寺等住持。時值辛亥革命,教界騷然,遂糾合江蘇、浙江有志之士,於上海組織中國佛教總會,以期統一僧界,被推為會長。一九一二年春,請求南京臨時政府保護寺產。未久,與成立不久之北京政府發生衝突,憤極而客死法源寺,然亦因而獲得國務院對總會章程之承認。師平生頗具詩才,好學不倦,時人以唐代詩人賈島相比況。詩名揚於海內,與名流王湘綺、楊度等人締交,所作詩甚多,有八指頭陀詩集八卷、嚼梅吟稿一卷等。〔八指頭陀詩集所附傳略〕 佛光辭典p288

Friday, September 12, 2008

中秋節快樂!


祝 大家佳節快樂!
心想事成.....

一代詩僧 - 曼殊法師 (1884~1918)

春雨樓頭尺八簫 何時歸看浙江潮
芒鞋破缽無人識 踏過櫻花第幾橋
曼殊七絕詩

廣東香山人。以詩僧自喻,擅長詩文繪畫。生於日本橫濱,原名蘇戩,字子穀,後改玄瑛,號曼殊。母名「若子」,為一日本女子。父名蘇傑生,為我國粵籍商人。自幼即由其父之妾河合仙撫育,六歲始歸廣東瀝溪。歸後曾習英文。十五歲時就讀於日本橫濱大同學校。畢業後轉入東京早稻田大學高等預科,後改入成城學校,曾參與革命運動。其後回上海,孑然一身,於惠州出家。從此四處雲遊,居無定所。足跡遍及爪哇、印度、泰國、吉隆坡等東南亞一帶。嘗習梵文於喬悉磨長老,且為梵學會之譯師,主講於祇洹精舍。民國七年示寂於上海,享年三十五。

曼殊雖為僧人,然平素不作佛事,性格率真,不從流俗。又因少時坎坷,一生漂泊,致多愁善感,具有濃厚的悲劇性格,行徑亦不免荒誕,為文學家之浪漫典型。譯著有:梵文典八卷、梵書摩多體文、沙昆多邏、法顯佛國記、惠生使西域記地名今釋及旅程圖、埃及古教考、英譯燕子箋、無題詩三百首、燕子龕隨筆、拜倫詩選、悲慘世界、文學因緣,及斷鴻零雁記、焚劍記等小說數部。今有蘇曼殊全集行世。〔曼殊大師全集、蘇曼殊年譜及其他〕佛光辭典 p4399

Wednesday, September 10, 2008

太虛門人 - 大愚法師


大愚本名李宗唐,號時諳,湖北人。才華橫溢,任過省議員。1920年在武昌皈依太虛大師,創辦過武漢佛教會。1923年在寶華山受戒,受戒後即到泰州光孝寺閉關念佛,後於1924年盧山海會寺專修念佛法門,常誦《普賢行願品》,深信念佛得三昧,可成就神通濟世。1926年師自認得念佛定心境界,複受普賢菩薩授以心中心咒,依照修習,已皆明驗。1929年乃到上海各處傳其法要,追隨者眾而哄動全國,其法備受爭議;其所為在當時並不受其師太虛和印光法師所認同,終歸寂隱而後就不知所終了。

Tuesday, September 09, 2008

太虛門人 - 大醒法師 (1900 - 1952)


江蘇東臺人,俗姓袁。法名機警。晚年別署隨緣,太虛大師賜號「大醒」,因以字行。早年畢業於東臺師範學校。讀憨山夢遊集,頓起出世之志,因從揚州天寧寺讓之和尚出家,時年二十五。同年夏天,太虛大師講維摩經於光孝寺,師始廁講席,秋,入武昌佛學院,專究內典。民國十七年(1928), 應太虛之命,至廈門南普陀寺,任監院,主持閩南佛學院。時革命初奠,佛教危機彌深,而教內猶多因循,師乃創辦現代僧伽月刊(後改名現代佛教),為我國佛教 有健全輿論之始。二十一年,隨太虛離廈門。翌年,小住潮汕。冬,還武昌佛學院,主編海潮音,鼓吹人間佛教。二十四年,赴日考察佛教教育,備受歡迎,翌年返 國,住持淮陰覺津寺,創辦覺津佛學院、覺津月刊,主持七縣僧眾救護訓練,講學於感化院。會抗戰軍興,師乃退而自修。後嘗住持高郵善因寺,時值戰亂,隨緣而 已,故師晚年自署「隨緣老人」。抗戰勝利後,出任中國佛教會整理委員會祕書長。三十五年秋,繼太虛大師住持奉化雪竇寺。三十七年,復主編海潮音,嗣以戰火 南侵,攜海潮音來臺復刊,兼任善導寺導師。三十九年,移住新竹香山。四十年,發起主辦臺灣佛教講習會於新竹靈隱寺。冬,以腦溢血臥疾,纏綿及載,四十一年 十二月十三日示寂,世壽五十三。著有地藏本願經講要、八指頭陀評傳、日本佛教視察記、口業集、空過日記等,海潮音社輯為大醒法師遺著行世。〔大醒法師行狀 (印順)、大醒法師遺著〕


佛光電子大辭典 p889

Sunday, September 07, 2008

戒壇上的一點回憶!


民國82年(1993)新營妙法禪寺傳戒法會上戒壇三師與八尊證和尚
kaiti:時間真的過得很快,算一算我出家受戒的日子至今也足足15年了。昨天準備把戒師資料整理後貼上來,才發現有幾位當年的戒師也早已圓寂了。謹此希望能給在戒壇上一面之緣的戒師們留下一點回憶。

壇上三師

得戒大和尚:覺光長老
教授阿闍梨:道海長老
羯磨阿闍梨:妙蓮長老

尊證阿闍梨

真華長老
開證長老
菩妙長老
惟覺長老
法智長老
明田長老
今能長老


覺光 (1919 - 2014 )法師俗姓谷,名成海。1919年生於遼寧海城。1928年,十歲隨高旻寺清一和尚到上海,在海會寺剃度,法名安童。1930年秋,于浙江天童寺依圓瑛長老授具足戒,得名覺光。後赴天臺教觀總持第四十三祖諦閑老法師所建之寧波觀宗寺深造,其後受寶靜大師賞識選為常隨入室弟子。1939年,至香港,得寶靜大師授天臺教義,促使其繼顯明法師之後,成為天臺教觀總持第四十六代傳人,法名起本。抗戰期間,師目睹國人遭受凌辱,悲憫世間疾苦,發願實踐菩薩道,建立人間淨土,以出世精神做入世工作。復員返港,積極組織香港佛教聯合會,創辦各種社會事業。現在香港由師親手創立,或協助,或影響而創立的佛教事業,有幼稚園、小學、中學、大專、佛教醫院、佛教安老院、護理安老院、佛教墓園等。於香港佛教之振興,影響甚大。現任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

道海 (1924 - 2013 ) 生於山西省晉城縣,七歲入私塾至十三歲於山西高平縣金峰寺禮祖印和尚剃度出家。後於青蓮寺受具足戒。曾於正覺寺親近體敬和尚凡三四夏。大陸色變後避居香港,就讀於華南佛學院,並親近倓虛、定西、樂果等諸大善知識。1981年應台中南普陀廣化律師之請至南普陀佛學院講《隨機羯磨》。此後在台各處寺院宣揚律法,講戒、授戒。1987年受聘為淨律寺佛學院院長。1991年接任南投正覺精舍住持,期間悉遵佛制,力倡結夏安居。1994年福嚴佛學院禮請至學院講授《南山律在家備覽宗體篇》。1996年南普陀廣化律師往生後,應寺眾禮請主持南普陀寺丈席,並兼任佛學院院長職。法師經常弘律於台灣各寺院,乃至美國萬佛城,大陸五台山普壽寺等律宗道場。1998年應達賴喇嘛之邀,至印度達蘭沙拉罹布林上學院參與《比丘尼傳承研討會》。師弘護戒法竭盡心力,行止溫遜令人如沐春風,其培育僧才、紹隆佛種之功實為可敬。
 
妙蓮(1922 - 2008)民國11年生於安徽巢縣,宿具善根、器宇非凡。九歲既童貞入道,二十歲時受具足戒于南京寶華山,而後參學于蘇州靈岩山寺,以淨宗為依歸。民國38年,二十八歲時因弘化而至香港,慨人生之無常,生命之苦難,先後於大嶼山及青山閉關二十年之久;除閱藏念佛,並虔修般舟三昧十次;每次九十晝夜中不坐、不臥、不睡、日中一食,誓證念佛三昧。此出類拔萃之難行苦行,倍受贊仰;感眾信弟子依止修行,並擁護建設道場。
民國68年為籌印大智度論來台,見寶島民情樸實、學佛青年優秀,惜缺乏健全之叢林道場以培養僧才。為紹隆佛種、續法慧命,積極度人為僧,令三寶久住。民國70年來台定居後,在善信的護持下,於73年購的埔裡現址;並秉承蘇州靈岩山祖庭印光大師念佛持戒、持戒念佛之宗風,創建臺灣靈岩山寺。

開證(1925 - 2001)臺灣高雄人,俗姓黃。年二十六,禮高雄元亨寺永達和尚出家。越二年,於臺南縣白河大仙寺受具足戒。未久即代師主持元亨寺,並開創義永寺。民國四十四年(1955),赴新竹獅頭山海會庵「臺灣律學研究院」,親炙白聖法師研習律學及楞嚴諸經。
師熱心於道場之開創和整建,所開創或整建弘化之道場,除前述者外,另有觀音寺、高雄宏法寺、前鎮念佛會、西甲念佛會、佳冬念佛會、臺南妙心寺(開山者為心覺法師)、臺東金龍山紫雲寺。目前部分道場已交由弟子傳道、傳孝、傳燈等法師負責。師又致力於宏法事業,先後創辦佛學研究班、僑仁中學(後更名為能仁工商)、慈恩幼稚園、慈恩圖書館、慈恩出版社、慈恩中醫診所、慈恩兒童之家等。師曾任高雄生命線協會常務理事、臺東佛教支會理事長、高雄佛教分會常務理事等職。

成一(1914 - 2011)江蘇泰縣人,俗姓王,名汝康。字覺因,別號壽民。十五歲因病感悟人生多苦,從縣屬觀音禪寺春遠和尚出家。三年後入該縣光孝佛學院就學。民國二十九年(1940),受具足戒於寶華山妙柔和尚。三十一年考取上海中醫學院。畢業後,於上海玉佛寺創辦佛教施診所,以醫術濟世。三十七年渡海來臺。四十一年隨師祖南亭和尚於臺北市創辦華嚴蓮社。隨後曾任頭城念佛會會長、宜蘭縣佛教會會長,主編覺世旬刊,創建僑愛佛教講堂,宣講淨土三經,出席世界佛教僧伽大會等。六十一年繼南亭和尚出任蓮社住持。

師除弘法之外,並從事教育、文化、醫藥學術研究,參與智光商工建校、創辦華嚴專宗學院、領導中國藥用植物學會等事業。曾於七十三年五月榮獲美國東方大學頒贈名譽哲學博士學位。現任新中藥季刊、萬行月刊發行人、華岡佛學研究所副所長、華嚴專宗學院院長、智光商工學校董事長、華嚴蓮社董事長等職。著有慧日集三冊、為什麼要念佛、環島弘法日記等書。

惟覺(1922-?)臺灣嘉義人,俗姓黃。名開通。號獨峰。幼年隨嘉義縣清華山德源禪寺永錫法師出家,民國四十五年(1956)於屏東東山寺受具足戒。曾負笈日本九年,入京都宗玄禪門高等學院,並參學於東京平林禪堂、岐平正眼禪堂。於臨濟宗禪學造詣精深。六十三年創辦清華山德源禪學院,培植禪宗人材,且於德源禪寺之重建頗多建樹。師曾任臺南縣學甲法源禪寺住持,現任清華山德源禪寺住持,以及嘉義佛教支會理事長。著有臨濟禪師語錄講話、廓庵禪師十牛圖講話。

真華(1922 - 2012)河南商邱人,俗姓劉。十四歲於泰山禪院出家,二十四歲至南京寶華山禮妙柔法師受戒。先後參訪常州天寧佛學院、蘇州靈巖山、寧波天童寺及育王寺、普陀山等道場。民國三十八年(1949)入軍籍,隨軍來臺,受傷退役,再度出家,親炙慈航法師、印順導師。四十六年創辦羅東念佛會,並任屏東東山寺佛學院院長六載,任教臺北慧日講堂三年,出任中國佛教會常務理事等職,致力弘法及佛教教育。著有參學瑣談一書行世。

菩妙(1921-2009)臺灣高雄人,俗姓劉。年十六,依臺南竹溪寺一淨和尚剃度。民國四十一年(1952)於臺中寶覺寺受具足戒。五十三年,晉任高雄市元亨寺住持,任內致力於整頓寺容,弘揚佛法,並舉辦戒會。現任高雄市佛教分會理事長。臺灣省各地啟建戒幢時,師曾多次擔任戒師。

今能(1930 - )臺灣新竹人。法名定寂。年三十二禮妙廣法師披剃,四十五歲時受具足戒於臺北樹林吉祥寺。曾任公務員、民眾服務社理事等職。現任中國佛教會常務監事兼財務委員會主任委員、中華倫理教育學會理事、聖靈寺住持等職。師熱心於地方公益事業,並經常參加黨政活動,以溝通佛教與黨政之關係。

法智(1933 - 2003)台南縣白河鎮人氏,俗名賴飛真。師幼具善根,六歲喪母,九歲時,父親公蹺翁偕其至台南縣白河大仙寺出家,十七歲時駐錫高雄縣阿蓮鄉的大崗山超峰寺。一九五六年師二十四歲,於屏東東山寺受具足戒,翌年元月入台北市臨濟寺的「三藏佛學院」,於白聖法師門下受學,一九五九年畢業,復又入研究院深造,三年後畢業回常住,並於六十六年起擔任超峰寺住持,在其積極整頓之下,寺貌、道務呈現一片新興氣象。曾任高雄縣與台灣省佛教會理事長,中國佛教會常務理事,任內積極推動弘法利生、施醫救苦事業。長老平生凡事以身作則,兩堂課誦、過堂用齋、出坡作務,都親自參與。日常生活自行料理,不敢勞煩他人。待人親切和藹,不分貴賤,一視同仁,因此廣受大眾愛戴。

明田 (生卒未詳)台北市臨濟護國寺前任方丈,目前尚無法師生平資料。


壇上引禮
開堂和尚:心田法師
陪堂和尚:傳孝法師
三師父:會能法師
四師父:宗本法師
五師父:密因法師
六師父:慧安法師

 
心田(1935 - )台南學甲人氏,俗名陳崑林。十六歲於嘉義清華山德源禪寺禮開通(惟覺)法師祝髮出家。1956年二十歲於白河關仔嶺火山碧雲寺受具足戒。先後畢業於台北圓山臨濟寺的中國佛教三藏學院及研究院。1963年,法師於研究所學業完成後,即赴屏東東山寺協助圓融尼師籌辦「東山佛學院」,心田法師則負責80餘學僧之訓導工作。之後,法師則積極展開各項弘法工作,首先在全省各縣市舉辦佛學講座,繼而在新營建國、屏東、台中草屯中興等廣播電台創立「佛教之音」空中佈教節目,連續佈教達20餘年之久。歷任新營妙法寺住持、關仔嶺碧雲寺住持。1967年心田法師當選台南縣佛教支會理事長,後又升任屏東四重溪清龍寺、嘉義中埔白雲寺等道場住持,並曾創辦僑仁職業學校,對教育及慈善事業頗為熱心。1969年法師在妙法禪寺內創辦「貧民施醫施藥所」。並在寺內附設慈愛幼稚園,大力推各種弘法事業,如舉辦「弘法人員講習班」,未了使佛法宏揚於異邦,法師於美國華盛頓州西雅圖市創建法興寺,又於俄勒岡州普特蘭市創建普輪寺。由於在美國建寺弘法的經驗,法師有感於佛教教義於國際之傳佈工作尚待努力之處甚多,極缺乏具國際流通功能之外語、外文人才,於是法師於1991年,邀請35位熱心人士共同發起籌組「中國佛教傳佈協會」,於1992年正式成立,由心田法師擔任第一屆會長。心田法師另一項創舉是成立「佛教衛星電視台」,鑑於多年弘法心得,法師認為電視弘法是最直接深入每個家庭,於是於1996年9月正式獲准設立,並歸屬在佛教傳佈協會的組織下運作,是台灣最早成立的佛教衛星有線頻道,與「法界衛星」、「慈濟大愛」、「佛光衛視」同為佛教電視弘法的重要傳播媒體。心田法師在各項弘法上皆有傑出的表現,在南台灣頗孚眾望,深具地方性的影響力。 

傳孝法師(1950 - 2011 )出生于臺灣省屏東縣內埔鄉和興村,俗姓鄭。他自小聰穎,佛緣深厚。十七歲皈依開證上人,二十三歲在高雄宏法寺剃度出家。一九七三年在苗栗法雲寺受具足戒,同年進入佛光山叢林大學唯識系就讀。畢業後,經常應邀到各地講經說法,頗獲信眾讚譽。一九七七年接任佳冬慈恩寺、新埠江提寺、竹田德修禪寺、西螺報恩寺、台東普陀山觀音禪寺等住持。二零零一年,開證上人圓寂後,承其恩師之法派,又接任上人住持的高雄宏法寺。傳孝法師法緣深廣,修行精進,內密羅漢之儀、外觀菩薩之行。無論國內國外為佛教事業不辭勞苦,荷擔重任,現任職務有:中華佛教護僧協會理事長,屏東縣慈恩協會首任理事長、慈恩佛學院創辦人兼院長等職務。1996年被推為重修武夷山天心永樂禪寺名譽主任、天心永樂禪寺導師,2004年又被聘為南平市慈恩功德會名譽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