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祖德流芳.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祖德流芳. Show all posts

Saturday, February 25, 2017

近期出版





近百年來,從中國南來弘法度眾的僧伽大德為數不少,他們共同點除了雲遊募化復興祖寺,還設座講經弘法、籌辦佛教教育培養佛教人才、撰寫和印刷佛學著作、改革佛教整肅教規、舉辦慈善事業等,而且他們弘法忘愛國,信佛而能身體力行南來後長期定居落籍者不計其數,一直延續至 1949 年新中國建立,1957 年馬來亞獨立後方漸止。誠所謂群賢華至,高僧雲集南洋。

Monday, June 30, 2014

記一段被遺忘的歷史...11/04/1964如儉法師自身到檳榔嶼星光電影院前靜坐抗議電影制作"釋迦牟尼佛傳"內容不當....

"南遊雲水情"第213頁.


Sunday, September 11, 2011

鶴山拾遺6 - 虛雲老和尚與鶴山法緣

鶴山極樂寺後山妙蓮和尚塔

檳榔嶼極樂寺入塔

登位拈香云。祖翁創修無縫塔。天龍拱護闥婆歌。拈起檳榔為妙供。海湛波澄趙州茶。四時松柏長青樹。烏猿獻果鳥啣花。今奉先師入祖位。歲歲常開優曇缽。掩壙。

南洋檳榔嶼鶴山極樂寺塔銘

清輕者昇。骸骨委地。建斯浮圖。永作表記。鼓山主人。洞宗哲嗣。浪遊四方。檳榔萍寄。住觀音亭。創極樂寺。赴闕九重。頒經賜紫。紹祖踞床。逢人唾爾。不會拈鉗。批面拂子。佛尚假名。何名可指。廓然無聖。誰會斯旨。問道何為。搬磚弄斧。要來便來。不勞分剖。要去便去。成佛作祖。拋下皮囊。埋藏荒塢。莫道無言。聲震金鼓。生即無生。死亦如吐。銘示來者。誰紹祖武。

檳榔嶼妙蓮師祖塔前拈香法語

拈香云。此一瓣香。非從天降。不假地長。次拈香云。此一瓣香。六處收不得。遍界不曾藏。再拈香云。非空非色。不短不長。爇向爐中。耑申供養。法身無出沒。悲願示行藏。恭維白雲堂上。因寂光師祖。湧泉發秀。極樂啟祥。仙鶴山頭懸慧日。六道無常悟真常。裔孫古巖。自滇池遠道還鄉。拖帶千山泥水。歷覽幾處炎涼。清風滿袖。冷月如霜。羅太虛以作供。即法界以為觴。伏願出那伽定。來饗來嘗。佑我後人。枝葉流芳。咄。燈傳古佛家聲遠。宗演上乘世澤長。

資料來源 : 虛雲和尚法彚

kaiti : 虛雲老和尚是在清咸豐八年(1854年),十九歲於福州鼓山湧泉寺,禮常開老人剃度出家,次年依鼓山妙蓮和尚圓受具戒,得妙蓮賞識而曾受法於座下,依照鼓山臨濟法派傳承以「能仁聖果、常演寬宏、惟傳法印」字號,取名古巖,法名演徹,字德清。因此,也造就了虛雲老和尚後來數次南來檳榔嶼駐錫極樂寺的一段法緣。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歲次丁未正月,妙蓮和尚化緣已畢,於正月十二日結跏跌坐,對侍者說:「寄語監院,護持常住,時間已至,吾行矣。」合掌向西念佛數聲,瞑目圓寂龜山。世壽八十四歲,僧臘、戒臘各六十三夏。其靈骨以一半入塔,一半運南洋極樂寺供養。虛雲和尚為妙蓮和尚遺骨在鶴山入塔立銘說法

  
來源 : 網路照片

Sunday, July 11, 2010

虛雲敬題:福建鼓山妙蓮老和尚法像讚


福建鼓山妙蓮老和尚法像


者位尊慈,主七道場。鎮坐石鼓,法振頽綱。
闢極樂寺,南洋檳榔。兩頌龍藏,眾德難量。
道尊中外,大業皇皇。愧添為徒,者點難藏。
如問雄基誰可繼?烏龍江上浪翻洋。

------ 古巖敬題

毀湧泉宗,壞量老戒。
三十餘載賣脫空,七閩招提作殃害。
撒手無礙去如飛,凡聖場中覓莫在。
世人來詢竟如何?累及盲驢償口債!

------ 虛雲再題

咄!
這老和尚,有甚形狀?
為去人子,權現此相。
來也獨露真常;
去也威音那畔;
隱也藏身處沒蹤跡;
顯也萬象森羅,莫可比量。
噫!
不涉春秋,懸于方丈。
瞻之仰之,讚歎供養。

------ 德清又題

kaiti : 福建鼓山妙蓮老和尚畫像,原供奉于雲南雞足山祝聖寺丈室。像之作者待考,畫像上之三首讚語系虛雲老和尚親題,為《虛雲和尚法匯》所未收。滄海遺珠,彌足珍貴。據《年譜》載,虛老於光緒三十年(1904)開始修建雞山祝聖寺,至民國七年(1918)離雞足山赴昆明。妙老畫像及讚語應作於1904年至1918 年之間。

Thursday, March 04, 2010

證悟詩


《六祖像》明‧丁雲鵬‧紙本墨筆‧北京榮寶齋藏


神秀示法證悟詩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
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慧能示法證悟詩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注】神秀系北宗領袖,而慧能為南宗祖師.禪宗五祖弘忍讓眾弟子作偈證悟示法,神秀時為五祖門下首座,遂作此偈,五祖見偈雲:“凡有所相,皆是虛妄.但留此偈,與人誦持.依此偈修,免墮惡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但未傳衣缽.慧能時初入門下,尚於後院雜務,也作一偈,由此而得五祖秘傳衣缽,隱行南下傳道說法,遂成禪宗六祖.


kaiti:丁雲鵬(1547—1628尚在),字南羽,號聖華居士,今安徽休寧人。擅長人物、佛像、仕女。白描師李公麟,似發之間,而眉睫意態畢具。設色學錢選,以精工見長。也工山水,風格略近文徵明和仇英。供奉內廷十餘年。丁雲鵬的畫法,早期細秀,晚年粗略。此圖以白描手法畫禪宗南宗創始人慧能誦經於菩提樹下,前有三僧或坐或立,似在辯論經義。

Friday, May 30, 2008

開演般若.妙解空慧


僧肇,東晉名僧。家貧,以傭書為業,遂得博覽經史;初好老莊,及讀《維摩詰經》而感悟,遂出家。師志於參研佛學,遠赴姑臧投於鳩摩羅什門下。後於長安協助譯經,初露才華。師殫精竭慮,潛心佛理,其〈般若無知論〉一出,為南北學僧嘆為觀止。不幸英華早逝,後人收錄其著〈不真空論〉、〈般若無知論〉諸論為《肇論》行於世。

華嚴宗三祖



法藏大師,唐朝人,為中國華嚴宗的實際創始人。少時獲選入玄奘譯場擔任筆受之職,在那裡受到了佛學及哲學的薰陶;後受學於智儼法師門下,專研《華嚴》。師運用嚴謹的邏輯方法,貫通各家教義,創立了華嚴宗,並遠播日、韓,日人尊其為「香象大師」。師著作甚豐,著有《華嚴金獅子章》等作品,並曾參與翻譯《八十華嚴》,備受唐朝及後代學人敬重。唐皇室賜號「賢首」、「國一」,表彰其一代華嚴宗師的貢獻。

Wednesday, May 28, 2008

止觀妙法創天臺


隋代智者大師,幼年即顯現種種上善根機,十八歲出家,後從慧思禪師修學禪定、研習法華,奠定創立天臺的基礎。師建寺度僧、培育弟子,並留下大量著作,備受陳隋兩代朝野敬重。師深析經理、禪智雙修,融合當時中國南北佛教,善運時勢,創立了解行並重的天臺宗;並曾傳至日、韓,為具有世界性影響的重要宗派。

Monday, May 26, 2008

中國禪宗初祖


菩提達摩,南天竺香至國的三王子。少時神慧疏朗,聞皆曉悟,志存大乘,特深入禪法。後隨般若多羅學大乘義理,四十年後受囑衣缽,續佛法脈。梁武帝普通元年(五二○年)渡海中土,於嵩山少林寺面壁坐禪九年,時人稱「壁觀婆羅門」

畢生提倡「二入四行」之教法,於弘化時屢遭險難,先後五次遭毒害。約梁大通二年(五二八年),因化緣已畢,傳法得人,遂於第六次被毒害時從容滅度。因其將佛陀「明心見性」的禪法傳入中土,打開中國禪宗的新頁,故為中國禪宗的初祖。

Tuesday, May 13, 2008

中國佛教之瓌寶


玄奘大師,俗名陳瑋,隋唐時人;十一歲獲破格錄取,准予出家。鑑於當時譯出經論不全,且互有出入;因此誓志西遊求法。孤征沙漠,獨步雪峰;歷經艱危險阻,足跡遍及五印。留印期間,極力宣揚我國文化,五印各國皆遣使來朝。回國後翻譯經論,達千百卷;唐太宗尊為國師。他的德行事功,對中國佛教與歷史文化均有不可磨滅的影響與貢獻。

# 本文摘錄自:《中國佛教高僧全集》簡介

千年石上遊方蹤


東晉法顯大師六十歲踏上西行之途,承危履險,至天竺求法。同行者或羈留異域,或半途折返,或不幸身故,唯獨法顯憑著堅毅明白的決心,不改初衷,完成歷史所交付的使命。他遊方十四年,取回〈長阿含經〉、〈摩訶僧祇律〉等經典,為中國佛教戒律創闢荒途,立下基礎。

# 本文摘錄自:《中國佛教高僧全集》簡介

西行求律法


義淨大師,唐代律師。幼年出家,天性穎慧,博覽群籍。因仰慕法顯、玄奘之西遊,而發願西行親赴佛國,求取律法。經水路至印度,於那爛陀寺勤學十年,深入了解僧團戒律。歸國時,武后親往迎接,並封為「三藏」法師,主持譯場。其後十二年間,譯出《華嚴》等經典五十六部,與鳩摩羅什、玄奘、真諦並稱四大譯經家。

# 本文摘錄自:《中國佛教高僧全集》簡介

偉大的佛經翻譯家


鳩摩羅什是晉代高僧,精通中國、天竺語文。他七歲出家,從師受經,日誦千偈,總貫群籍,妙解大乘。後秦時始入關中,受國師之禮遇,譯金剛經、法華經等三百餘卷佛經,是中國佛經的播種者,於佛法東傳居功厥偉。

# 本文摘錄自:《中國佛教高僧全集》簡介

攝論宗初祖


真諦大師,我國四大譯經家之一,梁武帝年間來華。時值亂世,嘗盡顛沛流離之苦,但仍譯經、講學不輟。晚年,因感嘆「弘法非時,有阻來意」,弘揚唯識之志難伸;於是揮淚而別,泛舶西返。卻因法緣未了,為風浪飄回廣州。自此,於廣州大展譯業。譯有《攝大乘論》等多部經論,並開攝論宗之始。

# 本文摘錄自:《中國佛教高僧全集》簡介

Saturday, May 10, 2008

七塔寺法派


附林野奇祖一支法派


行大源遠 化導英靈

弘戒定慧 宗正傳燈

真如法界 本無所能

了空妙悟 菩提心生

光揚祖道 有德同賡

千賢萭聖 永繼培增



江寧波七塔報恩禪寺,為中國著名禪宗道場,自唐代大中年間由心鏡禪師開山以來,至今已有一千一百四十七年歷史。心鏡禪師法名藏奐,曾參學浙江五泄山靈默禪師,得其法印。靈默又稱虛默,是江西洪州馬祖道一大師的弟子。因此,心鏡及其弟子所傳承的是馬祖的洪州宗禪法,由此確定了七塔禪寺早期的禪法特點。心鏡禪 師與臨濟宗的開山祖師義玄為同時代人,駐錫甬城期間,廣開法席,十方衲子雲集座下,在當時影響甚大。心鏡禪師佛法造詣深厚,曾用定力懾退亂兵,保全寺院, 蒙朝廷褒獎,將他住持的東津禪院(即七塔禪寺前身)下詔改為「棲心寺」;禪師圓寂後,朝廷又特別下詔,敕賜謚號為「心鏡」,舍利塔名為「壽相」。由此足見心鏡禪師在當時的威望所在,以及七塔禪寺在當時的地位和影響力。七塔禪寺能在甬城屹立一千一百四十餘年而不頹敗,與開山之祖心鏡禪師這位禪門高僧的威德與開創之功是分不開的。又據《天童寺志》記載,心鏡禪師在住持七塔之前,曾擔任天童禪寺方丈,有徙神龍、鎮毒蟒之神異事跡傳世,「在天童當為開法之祖師」。 如今天童太白峰頂隱龍潭、少白嶺鎮蟒塔勝跡尚在,猶向世人宣說著一代高僧的往古軼事。

  七塔禪寺自創建以後,中間經過幾次比較大的劫難,寺院多次被毀,雖經多次重建恢復,但寺院歷史資料卻因此喪失殆盡,自心鏡禪師之後史實,大多零散缺失。中間值得一提的是,明朝建國初期,朝廷為抗禦倭 寇侵擾,實行堅壁清野政策,將東南一帶海島居民遷入內地,同時將普陀山寶陀寺觀音菩薩聖像遷移到寧波七塔寺內供奉,將寺名改為「補陀寺」,以代替普陀山, 滿足信徒朝拜觀音菩薩的願望,七塔寺由此成為國內有名的觀音菩薩道場,人稱「小普陀」。至今寺院仍然以供奉觀音聖像為主,就是這一習俗的延續流傳所致,使 七塔禪寺在禪宗寺院叢林的基礎上,又增添了觀音信仰的文化成分。

  明末清初,在寺院門前設立七座佛塔,以表徵過去七佛,如禪宗法系傳承 所示,為禪宗之起源標誌,因此得名「七塔禪寺」。寺院最輝煌的時期,應該是在清末慈運皈依上人住持以後。慈運上人是臨濟正宗第三十九代傳人,住寺期間,廣傳禪法,奠定了七塔禪寺所傳承的臨濟禪法脈基礎。慈運上人共有四十八位得法弟子遍佈全國各地,如譽滿佛教界的圓瑛法師、道階法師、溥常法師等法門龍象,均出自其門下,形成了具有一定規模的「七塔寺法派」。七塔禪寺由此得以中興,中國禪宗亦因此一度出現了中興氣象。如今,在中國佛教界,有許多七塔寺法派弟子,尤其在港臺地區,以及韓國、東南亞等地一些國家,有不少「七塔寺法派」叢林寺院,以弘傳慈運上人所傳下的臨濟禪法為己任,在佛門中具有一定的影響力。


 
# 本文摘錄自:《七塔寺人物志》序 秦孟瀟


中國僧制開創者


道安大師東晉時代傑出的佛教學者。師事佛圖澄,精於般若與禪學的研究,創「本無宗」,為六家七宗之首。統一中國僧姓為釋氏。制僧尼軌範,開中國僧制之始。晚年於長安組織譯經,編纂《綜理眾經目錄》,為我國第一部佛經目錄。

# 本文摘錄自:《中國佛教高僧全集》簡介

律宗南山宗初祖


道宣大師,唐朝人,律宗南山宗初祖,本宗與相部宗、東塔宗並稱律宗三大宗。師依智首法師受戒學律,為中國戒律思想史上重要思想家,也是中國佛教律學的主流。曾參與玄裝之譯場、抗爭唐高宗僧人拜俗之敕令,護法成功。著書立說多達數十種,所著《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四分律刪補隨機揭磨疏》、《四分律比丘含 注戒本疏》、《四分律比丘尼鈔》、《四分律拾毗尼義鈔》稱為南山宗五大部;另其所著之《續高僧傳》、《廣弘明集》等,為佛教文史學上之重要名著。乾封二年(公元六六七年)入寂。世壽七十二;唐懿宗咸通十年(公元八六九年)特諡號「澄照」。


# 本文摘錄自:《中國佛教高僧全集》簡介

百丈懷海創清規


唐代懷海大師,事馬祖道一門下,為「三大士」之一。於百丈山開堂說法二十餘年,人稱「百丈懷海」。師禪風樸素自然,禪門五家的溈仰宗和臨濟宗便出自其門下的溈山靈祐與黃檗希運。師於生活上,主張親自勞作「一日不作,不日不食」。於禪僧組織和生活方式首創了「百丈清規」。使禪宗於唐武宗的滅佛運動中度過了難關,而得以蓬勃發展、繁榮。著有《百丈懷海禪師語錄》、《百丈懷海禪師廣錄》各一卷傳於世。

# 本文摘錄自:《中國佛教高僧全集》簡介



Friday, May 09, 2008

臨濟宗初祖


臨濟義玄大師,唐朝人,臨濟宗初祖。幼負出塵之志,披剃受具足戒後,博通經論,精究律學。首參黃檗希運,又禮高安大愚,於言下大悟,復還黃檗,受其印可。繼以行腳參禪,與大老交鋒,故叢林有「臨濟遊方,氣吞諸方」之說。師接化學人之法有「三玄三要」、「四料簡」、「四賓主」、「四照用」等,機鋒峻烈,生機勃勃;開創了禪宗史上最為卓絕、門風興隆的臨濟宗,為中日禪宗主流之一。咸通八年(公元八六七年)示寂,敕諡「慧照大師」。


# 本文摘錄自:《中國佛教高僧全集》簡介

曹洞宗開宗祖師


洞山良价大師

常住須憑戒刀扶,莫將妄用恣貪圖
掌他三寶門中物,惜似雙親兩眼珠

暗裡縱能機巧算,冥中自有鬼神誅,
絲毫若也無私取,免得來生作馬牛。


洞山良价大師,唐代越州會稽人。幼時依止五洩山靈默禪師出家,二十一歲受具足戒,後遍參南泉普願、溈山靈祐等名宿大德,最後歸心雲巖曇晟,並見道開悟;經 多方遊歷,終於江西洞山建立道場,倡「五位君臣」之說,其弟子雲居道膺、曹山本寂、龍牙居遁等二十餘人,皆為日後的佛門龍象。而親承法脈的本寂,因住曹 山,與洞山良价合稱為曹洞宗,和溈仰宗及臨濟宗成為當時法門最隆盛的宗派。
咸通十年示寂,敕諡「悟本禪師」,著有《寶鏡三昧歌》、〈玄中銘〉、〈洞山語錄〉。


# 本文摘錄自:《中國佛教高僧全集》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