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文化藝術.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文化藝術. Show all posts

Wednesday, December 16, 2009

寧可犧牲旅遊可觀性,也不能放棄護古。

圖:今日銀禧鐘樓、古堡

圖:1900年代銀禧鐘樓、古堡與海峽殖民地政府大樓


據光明日報12月15日一篇報導喬治市與中國福建土樓同期入遺,1年後土樓已在世界大放異彩,遊客量攀升200%。反觀喬治市卻沒從世遺中獲得大裨益。

喬治市世遺1年來原地踏步,州政府就是以沒錢作為理由,更辯說因為核心區古蹟建築多是私人產業,政府“不能動”。 其實,要從世遺地中創造旅遊奇蹟,政府與人民間的合作關係重要,政府應身體力行,先行完整基設,規劃完善世遺區域基本設施,防止環境和古建築破壞。只要先付出完善週邊基設後,古蹟區自然展現出其再生活力。屆時,居民和私人機構自然會配合與看到世遺所帶來的無限生機。原則是如報導中福建省永定縣宣傳部長胡健說“我們寧可犧牲旅遊可觀性,也不能放棄護古。這就是世遺守則,取財也要有底限,不能因眼前利益斷送民族文化。”

《光明日報》報導

Sunday, December 06, 2009

失去了,就不可能再擁有。

圖片:光華日報


光華日報檳城3日報導,耗資逾7千萬令吉的極樂寺觀音聖像八角亭寶蓋圓滿落成,檳州喜迎新地標!

法相莊嚴的觀世音菩薩聖像高36米,有關方面經歷層層的困難與挑戰,耗時數十年方得以在2002年竣工,而八角亭寶蓋計畫乃由極樂寺第4任方丈白聖老和尚發起,于2005年開始動工。這座宏偉的八角亭寶蓋高達91公尺,由16根中國進口的青岩石柱組成,該每根匠心獨具的石柱雕塑具有佛教色彩的圖案,層次分明的寶蓋分為3層,最高一層另有9層小塔,乃依據擁有悠久歷史中國北京天壇為標準。

難能可貴的是這項宏偉的工程,可能擠身健力士世界記錄,根據極樂寺方丈日恒法師披露,該寺有意為八角亭及支撐寶蓋的16根大柱申報兩項健力士世界記錄。

古色古香的檳城極樂寺建於1893年,在建築初期,僅有觀音大士殿;後陸續增建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閣、東西客堂、放生池及1930年建成的萬佛寶塔等。極樂寺每一階段的發展乃由開山祖師妙蓮老和尚,第二任住持本忠老和尚,第三任住持圓瑛老和尚,第四任住持白聖老和尚,第五任住持達能老和尚募建而成。

光緒三十年(1904年),慈禧太后曾特召妙蓮法師進京,御賜《龍藏經》和法衣,並稱“ 欽命方丈”。極樂寺內的“ 大雄寶殿”和“海天佛地”匾額也是當時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御賜的。

經過歷任方丈的推動策劃,尤其是現任住持日恒和尚的大力維護擴建之下,使到聞名遐邇的極樂寺更添活力,該項宏偉的工程乃由世界各地信徒及遊客樂捐而來。


1900年代極樂寺木結構大雄寶殿與藏經閣一景。(圖:蘭若資料庫)

1940年代極樂寺仍保有木結構天王殿、大雄寶殿及藏經閣一景。(圖:蘭若資料庫)


Kaiti:1960年代後期,在沒有獲得修復古建築專業人才的意見與協助下,極樂寺經歷過多次大事修繕與擴建;今天,我們已經無法看到極樂寺開山時所依據閩南寺院佈局而建的建築原貌了,最早建成的大士殿早已拆除;今日保存下來的木結構建築更是少見了。根據極樂寺方丈日恒法師披露,該寺有意為八角亭申報健力士世界記錄。我個人則認為,要創造世界記錄不難,要如何保持記錄是問題。以期不停的想創造新記錄,還不如對維護古蹟的熱忱與共識.能懂得如何去維護與尊重前人留下的文化遺產;必竟一旦我們失去了,就不可能再擁有..............

如果可以選擇,我相信絕大多數的佛教徒都希望看到極樂寺可以發展成一座有文化、有內涵的佛教道場,而不是一座大型的旅遊景點寺院。

Thursday, July 23, 2009

“不跨宗祠之門,不見祠堂之美”



名英祠 (圖 : 光華日報 )

經歷逾百年風雨,見證人事滄桑,如今依然默默屹立喬治市義福街的百年祠堂-名英祠,終於決定掀開神秘面紗,展示其真實的風采。

配合喬治市入遺1周年紀念慶典,檳州各姓氏宗祠聯委會日前召開理事會議後決定在7月25日,免費開放名英祠,讓公眾人士自由參觀,探索檳城封塵已久的往事。

當天,主辦當局也將展出著名攝影家陳偉彥的“檳州宗祠家廟圖片系列”攝影作品。

*有關名英祠背景

kaiti : 今天早上剛考完一科"佛教與西方思想",只想放鬆一下心情。

Saturday, July 18, 2009

檳城文化遺產旅遊景點

瑟福屋 Suffolk House (圖:光明日報)


新聞(1) 定位為文化遺產旅遊景點‧檳城瑟福屋8月開放

耗資數百萬令吉,修復已久的瑟福屋(Suffolk House)將於8月對外開放,定位為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除了成為檳城另一個主要的旅遊景點,也同時開放給公眾舉辦活動及宴會。

被“冷落”已久的瑟福屋,終於交由馬來西亞古蹟保護機構(Badan Warisan Malaysia)管理,而檳州政府也將從中獲取每月穩定租金收入。

瑟福屋在獲得檳城古蹟信託會及出資捐款的匯豐銀行(HSBC)認同下,建議交予馬來西亞古蹟保護機構管理,因為後者作為一個古蹟保護機構,擁有充裕的專才,以及擁有管理文化遺產建築的豐富經驗。

瑟福屋座落於阿依淡美以美男子中學後院,原是檳榔嶼開埠者萊特上校的官邸,在荒廢數十載後,於前年初通過公眾捐款,以及來自政府的部份撥款完成修複。

大馬古蹟保護機構主席敦阿末沙基指出,瑟福屋啟用後所取得的盈餘將重新投入作為保護文化遺產用途。此機構也將與檳城導遊協會展開精明夥伴計劃,以便引入更多遊客前往瑟福屋參觀。預料瑟福屋將在今年聖誕節之前正式開幕。

大馬古蹟保護機構副主席盧光裕則說,瑟福屋將增設一個餐飲中心,提供英式茶點,配合這棟建築的英式印度風味。建築內也將開設教育中心,提高公眾對古蹟保護的醒覺,若能力許可,此機構也打算開設植物資源中心。有鑒於瑟福屋的宏偉建築和魅力的庭園景觀,而打造成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

光明日報 16/07/2009
http://www.guangming.com.my/node/52195?tid=3



清河堂與毗連建築物 (圖 : 光華日報)


新聞(2) 檳張氏清河堂‧百年宗廟耗300萬修葺

張氏清河堂創立於1891年,坐落沓田仔街門牌260B,超過百年歷史宗廟。原稱張氏宗祠或張氏家廟。現有地段由張弼士捐獻,原有地段除了與張氏清河堂毗連的一排5間雙層戰前屋,包括堂前對開兩邊地段。

一旦完成遷移最後一家租戶後,檳城張氏清河堂將耗資300萬令吉修復堂址及毗連的5間雙層樓古跡建築。據瞭解,張氏清河堂將以“雙保”精神來進行修復工程,即是在按古跡指南進行還原修復保護古跡建築同時,也致力保護建築內的活人文遺產,即是在恢復原貌時,也將在完成工程後將原址其中部份繼續出租。

光華日報 17/07/2009
http://www.kwongwah.com.my/news/2009/07/17/19.html

kaiti : 雖然目前是考試期間,忙裡偷閑看到這兩篇新聞,還是把它簡錄後貼上來了....

Monday, July 06, 2009

老招牌即將拆除

圖 : 喬治市唐人街上的仁愛堂

仁愛堂是馬來西亞首間中藥店,有214年歷史,原籍廣東嘉應梅縣鬆口鎮溪西鄉的創辦人古石泉於嘉慶初年(約1796年,檳島開闢後十年)設仁愛堂藥肆於椰腳街廣福宮(觀音亭)附近,後遷至目前三層樓建築營業也有124年歷史。

圖 : 仁愛堂創辦人古石泉令孫古秀階,亦是仁愛堂第三代掌門人。

仁愛堂原是古氏家族的產業,該家族在黃金時期也同時經營採礦生意,後來家族沒落,則將產業承頂給店內的夥計,而張日良也是當時其中一名接受承頂獻議的夥計。他說,當時有9名夥計以合夥方式承頂仁愛堂,而在2004年前尚有5名合夥人,之後則交予他一人打理,其他人都退了夥。在30至50年代是仁愛堂的黃金時期,店內有40名工人,當時從事國內草藥批發市意,業務遍及芙蓉及吉隆坡等地,如今仁愛堂只從事本坡的草藥批發,業務大不如前,而該藥店也由張日良醫師為人進行中醫診斷。

座落於大街及唐人街門牌82號A、B及C的仁愛堂創立於1796年,為檳城最悠久歷史的中草藥批發商,可是在屋租統制法令廢除後,區內人口外遷,以前的唐人街都是華人商店,而附近的大街則俗稱廣東街,如今這裡都成了小印度區,很多印度人不惜耗鉅資買下該區的產業開門做生意,區內的華人商家逐漸遷出,現在仁愛堂已成為該條街上唯一的華裔商店了。加上不久前業主謝氏福候公公司漲租等因素,終使老藥店在時局遷移下,料在下周正式關閉在大街的營業,若一切成定局,相信不久仁愛堂招牌也將在喬治市被拆除下來遷至阿依淡壟尾了。

目前檳城謝公司作為仁愛堂建築產業持有人,也表明關注喬治市的文化遺產,有計劃維護仁愛堂建築,惟目前尚未有實際建議與行動。


圖 : 60~70年代新加坡河岸還是主要經貿區.

圖 : 今日河岸民房被塗上五顏六色改成專賣紀念品和餐館的旅遊區.

kaiti : 仁愛堂歷史悠久,服務百年,它也是構成喬治市早期商業活動與人文遺產最佳見證,所以它的遷移令人惋惜。身為檳城的一份子,我們不應讓這裡的一切轉變成像新加坡今日的結果,為了保留市內一些古蹟把原本的居民遷移後,塗上五顏六色把它改造成一個沒有靈魂的商品櫥窗旅遊區吧!

Sunday, May 17, 2009

檳榔嶼百年會社之9


1786年英人萊特少校,開闢檳榔嶼,距今二百餘年。中山會館是檳州最初設立鄉會者之一,至今年代悠久,已有180多年了。

1800年,清嘉慶年間,邑僑先賢十余人,分乘帆船二艘,由今澳門出港,沿海岸航行月餘,抵達檳城。當時檳城地區荒蕪,天氣炎熱,瘟疫叢生。披荊斬棘,努力耕耘,不畏艱苦,留下墾荒創業。創業有成者,大有人在。後有先賢榮歸祖國,將遺下檳州數段耕地,贈送該會館,尤是程世帝先賢,樂施好善,曾捐獻今“歸真閣”位置的一大片土地,給今廣東暨汀州會館,作為鄉入場地。其靈位現仍安置在該會館神龕內,作永久性紀念,其墓現仍存在。

中山會館會址,曾數度搬遷,最初館址是建在今“大咯港”海灘,有“亞答屋”數間,系陳姓人建造。初為馬廄,作廢後,由先賢租賃作棲身之所。1802年,承蒙陳姓主人贈送該馬廄地段,改建會館。新建築物是一座單層磚瓦民房,定名“香邑公司”,選出值理數人,處理會務。最初館內奉承“財帛星君”,後奉“關聖”。每年“神誕”,鄉人大排筵席,大事慶祝,成為現今館例。當時鄉人入會手續簡便,只用紅布一塊,書寫入會人姓名,年齡,由值理蓋上朱色印章便妥。

1890年8月20日,該會遷至今之地址,定名為“香山會館”,正式申請註冊。宗旨為團結鄉親,敦睦鄉誼,互相協助,共謀鄉親福利。1802年至1890 年,時經一世紀悠長的歲月,鄉人南渡者眾。於是會員日漸增加,再加上會員娶妻生子,其子女亦多加入為會員。會務蓬勃,是該會全盛時代。過後全馬各區,逐漸開闢,為生活計,鄉人亦多分散,擇地而居。不過鄉人對佛、道二教的信仰,很深蒂固。每年會館的春秋二祭,多由各地區重返該會,拜祭一番。大家歡聚一堂,論古談今,樂也融融。

1911年10月10日,中國革命成功,先賢孫中山先生,功不可沒,孫中山逝世後,為紀念其偉績,該館便改名為“中山會館”。


資料參考:
馬來西亞檳榔嶼中山會館 作者:《中山旅外僑團》


孫中山與檳城

圖 : 打銅街120號裕榮莊

圖 : 中路65號孫中山紀念館

孫中山(1866-1925),名文,字載之,譜名德明,號日新,後改逸仙,英文名Sun Yat-Sen;在日本從事革命活動時曾化名中山樵。孫中山誕生於1866年11月12日,廣東香山(今廣東省中山市)翠亨村人。

孫中山是中國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中國國民黨總理,第一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孫中山主張的“天下為公”與“三民主義”的思想,仍然影響著全世界的華人。

馬來西亞北部的檳城與孫中山的革命事業有著不可磨滅的關係。檳城是孫中山在海外策劃革命活動的重要基地。1910年在檳城打銅街(Lebuh Armenian)“裕榮莊”召開的“庇能會議”(庇能是Penang的音譯),策劃了“廣州起義”,招募了不少檳城熱血華僑回中國起義,結果4名成為烈士,其英名在黃花崗永垂不朽。廣州起義雖然不成功,卻促成“武昌起義”,終於把腐敗的清廷推翻。

孫中山在檳城倡議設立檳城閱書報社和胡漢民、汪精衛等人創辦《光華日報》。目前,檳城閱書報社座落在中路(Jalan Macalister)65號,80年代曾被租用為台灣僑校。現已發展為“檳城孫中山紀念館”。1910年創刊的《光華日報》則是世界歷史最悠久的民間華文日報,現社址在檳城三條路(Lebuh Presgrave)。

去年上映的電影《夜.明》,以孫中山在檳城的事蹟做為故事主軸,全片在檳城取景拍攝。

如果您想穿越時光隧道,尋訪100年前孫中山在檳城走過的足跡,建議您到中路65號檳城孫中山紀念館和打銅街120號庇能會議舊址參觀。

Wednesday, May 13, 2009

檳榔嶼百年會社之8

圖:海記棧



圖:慎之家塾

義興街 Church St 海記棧原系義興黨總部,經過幾次轉手,至一八九三年落入華人甲必丹鄭景貴其手,才改稱海(隱「海山」意)記棧,成為其辦事處。嗣又在右旁築書齋名「慎之家塾」。

今天鄭景貴後人多已散居海外。海記棧經被收購後改為僑生博物館,也稱為“檳榔僑生大宅”。這座由華人甲必丹鄭景貴興建于19世紀末,命名為“海記棧”的豪華大宅,是一座混合了多項建築風格與設計的古董博物館。館內搜集了超過千件的名貴古董和珍藏品,體現了獨樹一格的生活習俗、衣飾等峇峇娘惹文化。

Tuesday, May 12, 2009

檳榔嶼百年會社之7



圖:檳榔嶼早期秘密會社義興公司的活動基地名英祠。


名英祠是檳榔嶼19世紀秘密會社義興公司的活動基地,祠內至今尚供著諸黨社人員的牌位。幾經滄桑,曾經因信託後繼無人,缺乏管理而破舊不堪。近年,經華社關注重新注入新生命,重組信託修復後,於2006年8月21日名英祠成立華人姓氏宗親的聯合總會,目前是中華姓氏研究中心所在地。

歷史背景資料:

早在萊特開闢檳榔嶼數年後,他就發現華人也把私會黨文化帶了進來。第一個成立的私會黨是義興公司(1801年),繼之有和勝公司(1810年),海山公司(1823年)及1844年成立的建德堂(俗稱大伯公)(陳劍虹,1982,星檳年刊)。

本來先有義興公司,以廣東人為主,後來客家人分出來成立海山公司(以鄭景貴為代表人物)。再後來福建人及峇峇也有了它自己的建德堂。根據一項記錄顯示,1854年時,檳城的華人不過3萬名,但參與私會黨的人不下2萬4千名,幾占華人人口的85%(謝詩堅,2003年,中華總商會百年特刊,頁 226)。



甲必丹鄭景貴

在1862年,1872及1874年時,義興和海山在拿律(Larut)為爭奪錫礦場發生械斗。前者的頭目是陳亞炎,後者的頭目是鄭景貴。它也涉及霹靂州蘇丹王位的爭奪。英國人借此機會介入,在1874年達成了邦咯條約。除了兩個私會黨平息鬥爭外(此役義興占上風,它所支持的人出任蘇丹,海山則喪失拿律的礦區,心中的不滿,也在兩年後在檳城爆發出來),王儲阿都拉取代伊斯末爾(代蘇丹)出任蘇丹,而英國有權委派參政司掌管政務,揭開了英國對馬來聯邦內陸的干預。

檳城事件的經過是這樣的:義興(老大仍是霹靂的陳亞炎,此時檳城負責人是李遇溫和“軍師”梅耀廣)與大伯公(建德堂,領袖為邱天德。當年的天德園為他所有。今天變成發林市鎮)因在普吉爭奪錫礦地而衝突,而在1876年8月在檳城只因一宗雞毛蒜事大打出手。雙方各有馬來人及印度人黨員(歸義興的稱白旗會,歸大伯公的稱為紅旗會)。因此不是種族衝突,而是私會黨爭地盤引致。義興的大本營在義興街,大伯公的大本營在大伯公街。

英政府規定社團注冊法(1869年)及設立“華民政務司”(1877年),由通曉華語華文的英人管理華人社區。最終用意是破除華人社會中存在的“政府中的政府”。這樣一來私會黨不再成為上層社會保護的組織。



建德堂領袖邱天德


Monday, May 11, 2009

檳榔嶼百年會社之6


從1805年到今天,它經歷了盛衰,最後按照國際修復標準,復原了它本來輝煌壯闊的外觀。福德正神廟就藏躲在本頭公巷/打銅仔街(Armenian Street)裡,要細心找,它並不容易被發現。可是一找到它,穿越窄小的巷弄,豁然開闊的會社廟宇就展現在眼前,堂皇瑰麗的傲立著。

這座結合了街屋、廟宇和戲臺的會社,本身其實就是檳州歷史上重要的一個見證。它是19世紀非常有名秘密會社;建德堂的總部。因為是秘密會社,當初在建構這座廟宇的格局是以實際的防衛性為設計要點,在街屋圍合下,外人不容易察覺它的存在。更鮮少人知道,檳州著名的旅遊景點邱公司就在它隔壁而已。

建德堂有兩個藏於地下的秘密甬道,其中一條已證實可通往邱公司內其中一所屋子。另外一條是通過街屋到本頭公巷。創建建德堂的大哥名叫邱肇邦,他死後由邱天德接手管理,1867年轟動的檳城大暴動就是在邱天德的掌權時代發生。

19世紀末,英殖民地政府推行社團註冊法令,以消滅這種秘密會社,建德堂於是轉為宗教性團體。有趣的是,公開招標過程中,是由3個人聯名購買後再轉手給原屬它的一批人,讓它合法化。

基本上福德正神廟是一廟多神社的特殊廟宇,樓下是寶福社;樓上清和社、同慶社和福建公司同列一排。福建公司是由五大姓組成,它們同時也管理著檳島上的5座寺廟;福興宮(蛇廟)、水美宮、金和宮暨受天宮、清龍宮和城隍廟。

從旅遊觀點來看,除了作為五大姓氏在這個區域內的宗教精神中心,基本上屬閩南建築物的福德正神廟特殊的混合了本地別墅的風格,兩層樓加上豪邁氣勢,即使在今日的中國也屬絕無僅有。

今天走進檳城這一古蹟區,多少尚可感受到19世紀華人因不同幫派社會產生的特殊人文環境。

檳榔嶼百年會社之5


從愛情巷轉左進入南華醫院街(Lebuh Muntri),您就會經過檳城裁縫公會以及梁氏宗祠。梁氏宗祠原是梁氏後人的家廟,但實質上它巳不存在,因為它巳被租賃出去,目前用作一間印刷店用途。繼續向前走,就會見到一所灰紅色建築屋──呲能打金行。

打金行成立於1832年,它是大馬最古老和最大的金商公會。但是這座廟宇卻建於1903年,以膜拜掌管金商的神“武青”。早期檳城的打金行師父多數來自中國廣東省,他們口操新寧話。寺廟的風格充滿廣東色彩,寺內一株古老的盆栽是最吸引人的特點。

Tuesday, May 05, 2009

檳榔嶼百年會社之4


喬治市本頭公巷(Armenian Street)的石塘謝氏公司。

穿過本頭公巷謝公司的門樓,走進石塘謝氏的家祠。石塘謝公司,在檳城的漳泉五大姓(石塘謝、新江邱、霞陽楊、陳和林)中,是最早聚資建祠的。1858年籌建,1866年落成的。至於石塘謝氏族人在檳島華社的活動,據說更要大大早於此了,乃至謝氏先祖之南來馬來半島,也要比萊特船長登陸檳島來得早的。因為幾代人長期與洋人接觸,於是對革命黨的新思想懷抱同情,這所以,早在辛亥起義之前,本頭公巷謝公司一直都與此一脈絡關系密切。老檳城說,當年被清廷通緝追捕要犯孫中山,曾經從謝公司的秘密門洞竄逃。而今該門洞雖然早叫封堵,口傳历史情節至今流傳不斷。

檳榔嶼百年會社之3


檳城魯班行是大馬最早的會社之一,創建於1886年。在這之前,一班廣東省南來檳城的建築工友已於1801年在廣東街成立聯絡所。據知,當年魯班古廟內部設置到建築架構,全由弟子包辦。

早年,在本地從事建築業的“大木構”匠師,或投身工匠或做傢俬的“小木構”工匠,多數是廣東台山人。檳城魯班行的成員結構基本也反映了這一點。目前,魯班行仍堅持只接受廣東籍貫會員。

檳城民間保護古蹟的意識,始於90年代。1998年,急需修護的魯班行正面臨建築結構危機,就在這個關鍵時刻,檳州政府給魯班行伸出援手,聯袂古蹟信託會為古廟籌募修護經費。當年特地辦了一場街頭派對。派對就在愛情巷進行,活動包括古董拍賣會、畫作拍賣會和食物禮品義賣,活動很成功,吸引了很多人來參觀。從那時候開始,人們似乎開始慢慢瞭解古蹟對喬治市的重要性。

檳城魯班古廟‧傳承木雕絕藝

檳榔嶼百年會社之2


成立於1864年的韓江家廟(潮州會館)在2006年榮獲“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獎”是檳城眾多的古跡之,該獎項也是文化遺產保護的最高國際榮譽。比喬治市本身獲得世界文化遺產榮譽還要早二年。

潮州會館位於檳城吉靈街(127, Chulia Street)

相關資訊:
檳甲申遺成功 評論 / 系列

Monday, May 04, 2009

檳榔嶼百年會社之1


五福書院,又名廣州會館。位於檳城牛干冬,1819年由廣東南海、番禺、東莞、順德等12縣的鄉親組建。為典型廣東和嶺南中國傳統建築風格。五福書院以及稍後的新加坡崇文閣和萃英書院,堪稱新馬地區最早最具規模的私塾,是中華文化教育先行者理念的見證。190年來的馬來西亞的華文教育發展,完全是一部本土華人為保護母語教育的抗爭史,

今天,馬來西亞仍保存著一千二百多所華文小學、六十所華文獨立中學,及三所由社會長期資助的華文高等學府,教育體制之完整,在大陸與台灣外,這是目前世界上絕無僅有的。

世界遺產解碼

圖 : 檳城的古蹟街道

甚麼是世界遺產(World Heritage)?

世界遺產的概念是以1972年的世界遺產條約為依歸。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鑒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分佈在世界各地的許多珍貴文化與自然遺產,遭受戰爭、自然災害、環境污染,現代化工業發展等的威脅破壞,於1972年11月16日在巴黎第十七屆會議通過《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Convention Concerning the Protection of the World Cultural and Natural Heritage),以結合聯合國的力量共同保護具有杰出和普世價值(Outstanding Universal Value)的文物古跡、建築群和遺跡,為自然面貌與動植物生存環境提供緊急和長期保護,建立一個以現代科學方法制訂的永久性制度。

同時,也成立了“世界遺產委員會”(World Heritage Committee)與“世界遺產基金會”(World Heritage Fund)負責實際的推動保護工作。

“世界遺產委員會”的主要任務是嚴格審定自然與文化遺產,將具有特殊意義與普世價值且需要全人類共同承擔保護責任的遺產列入名錄。而由各締約國和其他相關機構所資助的“世界遺產基金會”提供必要的協助,包括訓練、研究、提供專家、貸款或津貼等方式。

大馬於1988年成為《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的締約國成員之一,只有成為締約國才能為國家內的文物古蹟、建築群及遺址的申請登錄《世界遺產名單》。

Saturday, April 18, 2009

文化與古蹟維護

馬來西亞擁有砂勞越姆魯國家公園丶沙巴京那峇魯國家公園丶馬六甲與喬治市四座世界遺產,但國人在如何保護和推廣古跡和自然遺產的觀念,還是相當落後,而政府與民間的看法更有相當分歧的看法。

然而隨著世界遺產的登錄,越來越多人開始留意我們周遭的建築和文化傳統,古跡也受到廣泛的注意。

p/s : 以下是我從voice網絡台轉下來的一段"古跡保護與張集強"的影音訪問.


Sunday, September 28, 2008

檳城道教史跡收編成書籍影碟

kaiti 圖庫 : 檳城朝元洞(千二層)

原籍羅馬尼亞在新加坡出生的羅尼對檳城擁有獨特情懷,希望盡自己的小小力量,協助提升檳城人對於州內古廟及道教文化的保護觀念。

廟宇及節慶是華人在本土的一份文化展現,歷經百年風雨的古廟更是華族根基的一個證物。

心痛于新加坡古廟的摧毀及相關文化的沒落,羅尼希望以自己的能力所及,回饋檳城賜予他一位華裔妻子,以及一份美好的情感依歸。定居檳城已超過20年的羅尼,透過鏡頭及積極收集州內道教文化資料。此外,他也參與州內多所古廟的維護及權益爭取工作,勢必不讓這些珍貴 的古跡遺產消失。

另外,令羅尼感到驚喜的是,檳城廟宇文化因為節慶的活動與宴會,拉近了官與民之間的聯繫;這在新加坡是無法看到的。因此,他希望能夠透過這一種獨特的聯繫,提供更有效的方式,來協助維護州內的文化流傳與推廣。

2008年9月28日 光華日報 報導

Monday, September 22, 2008

檳城古蹟 百年滄桑


來過檳城的人,大多會感受到檳城的古意盎然。古蹟建築,是海濱勝地和街邊小吃之外,檳城的另一個重要寶藏。漫步在富有19世紀英殖民地色彩的街道上,各式古建築(英印式、印度馬來式、早期店屋式、新古典式)在朝陽或落日暉光中,散發滿身苔痕、斑駁滄桑的本來面目。時間也仿佛凝固不動。

探索檳城 :

戀戀風情-圖片看老檳城
澳洲大兵在60-70年代鏡頭下的老檳城!!!


Wednesday, July 09, 2008

我們終於成功取得了這次的榮譽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委員會,終於將喬治市及麻六甲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在檳城,古跡及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始於上世紀80年代。當時的先驅工作是由公眾所發起,非政府組織則負責帶領檳州,於1996年首次向政府提出申遺的建議。經過12年維護古跡的努力,及各造的配合,我們終於成功取得了這次的榮譽,但是我們是否真準備好了?

檳甲兩地居民如果真正想為他們的下一代,就得以不屈不撓地精神來保護古跡及在文化遺產方面,多作出貢獻。應該自動自發和配合專業人才進行古跡保護工作。

檳城與馬六甲兩地也擁有許多佛教寺院,不少還是古蹟寺廟。因此,希望兩地佛教界人士也能共同努力為維護這些佛教文化遺產盡一份力。

相關新聞:http://www.malaysiakini.com/news/85790

探索檳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