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探索宗教.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探索宗教. Show all posts

Wednesday, September 09, 2009

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


sabbe sankhara anicca, 諸行無常
sabbe sankhara dukkha, 諸行皆苦
sabbe dhamma anatta. 諸法無我


佛陀入滅前的最後教誨,囑咐阿難尊者:「我不攝受眾,亦無所教命。汝當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即應依四念處而行。」

佛教不共于其他宗教/哲學的立場是佛陀不但皈依自己,也皈依法(緣起法)。如能皈依自我,皈依真理/法(緣起法),一方面不會陷入他力迷信的信仰;另一方面又不會陷入自我傲慢的心理。莫異依止,是不要我們去依靠外來神力(神教),生命自我的執著,還是要依靠自身去解決。

Kaiti: 佛法的浩瀚艱深,無非都是要我人身體力行,體會正法,了透世間的無常anicca、苦dukkha、無我anatta法則,進而求得解脫之道。要能「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對法須有正確的知見和純淨的信心,「正聞熏習」和「如理思惟」很重要。建立了對法的信心,學佛的動力就能從內而發,不會因種種外在因素的變動而中斷學佛。

Friday, August 14, 2009

Kalama Sutta 卡拉瑪經


It is proper for you, Kalamas, to doubt, to be uncertain; uncertainty has arisen in you about what is doubtful. Come, Kalamas. Do not go upon what has been acquired by repeated hearing; nor upon tradition; nor upon rumor; nor upon what is in a scripture; nor upon surmise; nor upon an axiom; nor upon specious reasoning; nor upon a bias towards a notion that has been pondered over; nor upon another's seeming ability; nor upon the consideration, 'The monk is our teacher.' Kalamas, when you yourselves know: 'These things are bad; these things are blamable; these things are censured by the wise; undertaken and observed, these things lead to harm and ill,' abandon them.

http://www.buddhanet.net/e-learning/kalama1.htm

卡拉瑪人!汝等勿信風說;勿信傳說;勿信臆說;勿信于藏經之教相合之說;勿信基於尋思者;勿信基於理趣者;勿信熟慮於因相者;雖說是與審慮忍許之見相合亦勿予信;說者雖堪能亦勿予信;雖說此沙門是我之師亦勿予信之。卡拉瑪人!若汝等只自覺--此法是不善,此法是有罪,此法是智者之所訶毀者。若將此法圓滿、執取之即能引來無益與苦--則卡拉瑪人!汝等於時應斷(彼)...

http://www.dhamma.org.cn/books/KALAMA_SUTTA.htm

kaiti : 本經或稱羇舍子經Kesamutti Sutta 出自《增支部》三集‧六五經中 AN III.65‧這篇經文可和漢譯本《中阿含經》十六《伽藍經》互相對照。在經中伽藍磨人其實提出了一個極難解答的問題。因為他們長期接觸各種不同的宗教師,而各宗教師都一致地說只有自己的才對其他的不對,使伽藍磨人陷於困惑之中。而佛陀亦是眾宗教師的其中之一,但他不與其他宗教師那樣一般見識,他的答案不但出人意表──無論我們這些宗教師說什麼,不要靠……;無論任何時候,當你知道是不善的便捨棄這些東西,當你知道是善的便接受這些東西──而且還替伽藍磨人清除了他們長期在心中的困惑,更為他們帶來一個用自己的能力來判別事物這個新方向。

佛陀是一位很開通的導師,他從不約束和限制人們的思想,他只是幫助人們開發認清善惡、改善行為的能力。這種開放的態度在宗教界裡是絕無僅有的,這是因為他能徹底看透真理,對自己有充份信心的表現。


Wednesday, August 12, 2009

Come and see


Ehipassiko (come and see)
you’ll know
The Teaching of Peace
The Teaching of Love
The Teachings of the Buddha is for all
Who want to be free forever more

But don’t just believe
Investigate
Do not simply accept what you hear or see
Not even if it is uttered by ME (Buddha)

So don’t just agree
you’ve got to verify
When you know that it’s good
And it’s praised by the wise
Then live up to it for the rest of your life

Music/lyrics: Daniel Yeo 28 Oct 1999 Salford, England


Kaiti : 正法的六種特質

1. Svakkhato Bhagavata Dhammo(法乃世尊所善說)
2. sanditthiko(是自見(證)的)
3. akaliko(無時限的)
4. ehipassiko(來(親)見的)
5. opanayiko(導向[涅槃]的)
6. paccattam veditabbo vinnuhi(智者們可各自證知的)

Monday, July 27, 2009

您素食了嗎?




素食基本上可以被分類為宗教或非宗教素食和是「全素或純素」、「蛋素」、「奶素」、「奶蛋素」及「植物五辛素」(蔥、蒜、韭、蕎及興渠)等五種。如果您是以信仰的觀點出發,從某些宗教的立場看(包括一部份佛教)葱蒜,磨菇類,蛋與奶制品都可能被列入信仰中的禁食品中.而且有時候宗教中對某種食物的禁制,在教義中自有它自己一套說詞要求信徒遵守的.(為什麼回教徒不食猪肉,印度教徒不吃牛....)

我們都有自己選擇信仰的權力,如果您的信仰認為淨食(符合宗教對食物的規定的食品)可以提昇精神上的層次或是更能靠近您信仰的神.遵守那教義上規定不也是一種對信仰的尊重的表現嗎?

佛教的角度是有別於其他宗教的,佛陀本身不贊成盲目的信仰追隨者,只聽信傳統,權威或形式教條(戒禁取).除非您能確定那是可行,對自己物質和精神上的解脫與昇華有幫助的.所以佛陀要求我們親自來見證,體驗真理.這才是我們應該守護與奉行的....

在中國佛教寺院過堂吃飯時,一般僧眾不是常被提醒要食存五觀嗎?
(1)計功多少,量彼來處;(2)忖己德行,全缺應供;(3)防心離過,貪等為宗;(4)正事良藥,為療形枯;(5)為成道業故,應受此食的五種觀想,也是我們學習的泉源。它提醒我︰每天的飲食是由多少眾生血汗所換來?有多少眾生的死與犧牲才能成就我們,今天有何功德可以享用?而且食物當前,要遠離貪欲、驕逸等等過失,猶如吃藥療病,恰為滋養身體,以成就道業,報答眾生恩,回饋社會大眾。這才是重點。

這裡面卻沒有叫我們堅持對遵守某些食物禁忌的要求,在原始佛教的出家戒律中,甚至沒有明文禁食蔥蒜類,而且還允許出家人食三淨肉(這就是為什麼南傳佛教不禁五辛吃葷了)....

kaiti : 轉貼上星期在某佛教網站發表的一些佛教對素食的看法.有時候走在街上看到素食店前掛了大大的"齋"字廣告牌子,對店家"素"與"齋"的不分總是覺得有點好笑.但是回想起來,佛教的信徒何嘗不也如此....

Sunday, May 31, 2009

布袋和尚

若逢知己宜依份,縱遇冤家也共和;
寬卻肚皮須忍辱,豁開心地任從他。


~五代、布袋和尚~


明州奉化縣布袋和尚,是彌勒菩薩化身,他最大的特徵是肚皮很大,行為也是佯狂作態,瘋瘋顛顛的出語無定。住宿的地方是隨遇而安,就地便臥。隨身法寶是一個禪杖和一個布袋,他的布袋可以稱為「百寶乾坤袋」,凡是供身之具,全部財產家當,都貯在袋中,這裡邊究竟裝了些什麼?恐怕連他自己也不清楚。到了街市聚落村莊裡,見到人家吃東西,就伸手求乞,醴鹽魚俎之類的食物,不較葷素,他接到手中,先咬一口,再分一半放進寶袋之內。假使袋中之物多了,就招引小朋友們,找一塊空地坐下來,把袋子倒下,讓小孩子搶了吃,他在一旁看了呵呵的傻笑。因此一般小孩子都喜歡他,和他一起玩。

他示人吉凶很靈驗,天如果要下雨,也就穿上濕草鞋,在路上急驟行走,表示大雨快來似的。如果是到亢陽不雨,他就拖曳高齒的木屐,跑到橋上,豎膝而臥。日子久了,當地的農民都以他的行動為氣象台,看他的舉動就知道天氣有什麼變化。

和尚有一次遇見宰牛的屠夫,為其說法道:「一切畜生是造業人的果報,你如今造業殺生,貪財無道,何不為其贖救活命,你知道因果可畏嗎?」又為之說偈道:

殺牛之人號羅剎,殺他自殺誰驚怕!
刀山斧斫暨鍪前,何劫何時時解脫?
  
有一次接受農夫的供養以後,為其說法開示道: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
六根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有一次,布袋和尚深夜獨坐橋上,忽然有一肖小,探頭窺看,而對他有所圖謀的舉動,和尚朝他咧嘴一笑道:「我是窮和尚,沒有銀錢的呀!你也不要妄起貪心,要知道貪財奪利的人,無端造罪,要遭輪迴之報。」並慨嘆的說偈勸道:

由貪淪墮世波中,捨卻貪嗔禮大雄;
直截凡情無所得,圓明寂照汝心中。

一日和尚在街市鬧區中,看見那些攘往熙來的人群,無非是為名為利而忙,慨然的說偈道:

趣利求名空自忙,利名二字陷人坑;
心急返照娘生面,一片靈心是覺皇。

有一位福建籍的陳居士,請問布袋和尚道:「和尚何姓何年所生?今年生臘幾何?」和尚答道:「你莫道我姓李,二月八日生,我這布袋與虛空齊年。」居士又說:「和尚此去,若有人問就這麼對,不可墮他人是非!」和尚以偈語答道:

是非憎愛世偏多,仔細思量奈我何?
寬卻肚皮常忍耐,放開笑口暗消磨。
若逢知己須依分,縱遇冤家也共和;
若能了此心頭事,自然證得六波羅。

陳居士問:「和尚有法號否?」和尚以偈答道:

我有一布袋,虛空無掛礙,
打開遍十方,入時觀自在。

再問:「和尚的行李呢?」和尚說偈答道:

一砵千家飯,孤身萬里遊;
青目睹人少,問路白雲頭。

陳居士道:「弟子愚魯,請求和尚開示,如何才能見佛性?」和尚答道:

只個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靈物;
縱橫妙用可憐生,一切不如心真實。

居士再問:「和尚此去,是住宿寺院中,還是住於俗家?」和尚答道:

我有三寶堂,裡空無邊相;
不高亦不低,無遮亦無障;
學者體不如,求者難得樣;
智者解安排,千古無一匠;
四門四果生,十方盡供養。

居士聞聽開示後,合掌禮謝道:「願和尚留此齋宿,寥表弟子一點敬意。」當夜和尚書偈於其門曰:

吾有一軀佛,世人皆不識;
不塑亦不裝,不雕亦不刻。
無一塊泥土,無一點彩色;
工畫畫不成,賊偷偷不得。
體相本自然,清淨常皎潔;
雖然是一軀,分身千百億。

布和尚在浙江四明山時,與蔣宗霸居士兩人相處甚歡,出處飲食,時相往來,和尚教他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以此為每天日課,勸念不休,當時的人都稱他為摩訶居士。

有一天,他陪和尚在長汀溪中洗澡,和尚要摩訶居士為他揩背,忽見和尚背有四目,炯然放光,摩訶居士大為驚異,於是作禮道:「和尚佛也!」和尚當時嚴誡不得向人言。對蔣摩訶說:「我與你相聚同遊了三、四年,可以說有大因緣,我不久將去,你不要為此而憂。」不多日,又親至摩訶家中對摩訶說:「你要不要富貴?」

摩訶居士道:「富貴何能長遠?但願子孫長遠就好了。」和尚拿出布袋一隻,袋內裝了無數小袋子,並一箱一繩,授與摩訶道:「我以此物為汝紀念,乃汝後代事也。」摩訶居士收下來,也不知是什麼意思。過了兩天和尚又來對蔣居士說:「汝解吾意否?」摩訶答道:「弟子不解。」和尚說:「我欲令汝子孫,如我袋中遺物也。這意思就是說:您的子孫長遠下去,一代一代的,如我送你無數小袋一樣。」

布袋和尚,在貞明二年丙子三月三日對大眾笑著說:「明年的今天,我取彌勒果供養大眾。」果然於第二年丁醜三月三日,在岳林寺的廊下,跏趺磐石上而逝。大眾這才知道他去年所說之言。

當和尚在世的時候,四明的亭長不信佛法,又以和尚顛瘋作態而不事事,他看見就加以垢辱,並且把他唯一的布袋,奪下放火燒掉!可是隔明天看到他仍存著布袋,來去如舊。如此三次奪燒布袋,可是三次仍然復舊。因此亭長甚為驚異,不敢再燒了。

聽了和尚圓寂,亭長自備棺木,厚殮以贖過去垢辱之罪,但眾多人卻抬不動棺木。另有一姓童的居士,他平素很敬重布袋和尚,所以另以棺換之,此時抬棺木者少,而抬之輕若毛羽,觀者稱奇,遂為其建塔於封山之原。

福建莆田縣令王仁照居士,在江南天興寺遇見布袋和尚,後來在福州官捨又看到和尚,見面時和尚從懷中取出一封圓書,交給王縣令道:「我如七天不來,你就把它拆開來看。」仁煦依言,過了七天,未見其來,就如約拆開來看時,只有四句偈語:

彌勒真彌勒,化身千百億;
時時示世人,世人俱不識。

圖 : 唐代鐵造彌勒佛坐像

至此大家才知道,瘋顛作態的布袋和尚,就是彌勒菩薩化身。


彌勒又名慈氏,他修的慈心三昧以慈悲為懷,忍讓為先,所以彌勒化身的布袋和尚,終年笑口當開,你罵他不回言,打他不還手,實行他慈心三昧的忍耐偈。

彌勒菩薩的忍耐偈:

有人罵老拙,老拙只說好;
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
涕唾在臉上,隨他自乾了;
我也省力氣,他也少煩惱。
這樣波羅蜜,便是妙中寶;
若知這消息,何愁道不了。

因為他大肚包容,所以人人見到他都皆大歡喜,直到今天,如果你有滿腹心思,一肚皮煩惱,只要走進佛寺大門,看到笑佛彌勒的樣子,就會使你減少很多煩惱。

資料參考


Kaiti : 彌勒俗稱布袋和尚,或稱彌勒菩薩,彌勒是梵文Maitreya,巴利Metteyya的音譯意思,義譯為慈氏,是親切、慈愛的;與南傳佛教所共同承認的未來佛,但也是受人誤解最多的一尊菩薩。中國佛教一般以“大慈彌勒菩薩”或“當來下生彌勒尊佛”名號稱之。

Sunday, October 19, 2008

毀滅之神 - 濕婆Shiva


濕婆Shiva為印度教主神之一,與毗濕奴Vishnu、大梵天Brahma齊名。由吠陀時代的天神樓陀羅演變而成。毗濕奴神,在佛教稱為那羅延天,溼婆神在佛教稱為大自在天,大梵天是佛教的稱呼,在印度神話中大都稱為婆羅門神或婆羅賀摩,即俗稱的四面佛。

濕婆神有三個眼睛,密宗有所謂性力派雙修瑜珈即從此神而來,印度教徒常用一外表像陽具的天然石柱,上面刻一個眼睛代表濕婆神而加以祭拜。而密宗許多明王金剛都有第三隻眼,以神話學觀點,都是由濕婆神的神格轉化而來,密宗明王、金剛有第三隻眼,其中一意義是指勝其法力勝過濕婆神之意。

濕婆是亞歷安文明前就存在的印度本地神祉,亞歷安人入印後,創造婆羅門教,濕婆變成重要的三大神之一。印度神話中,濕婆代表宇宙原始力量,以及清靜的宇宙意識,同時擁有破壞和再生的力量,故威力之大,使得保護神常常想盡辦法,讓濕婆的力量發揮至婆娑世界,因為濕婆是為出離者,非常不喜歡梵天所造的輪迴世界,認為其造成眾生之苦。

印度教毀滅之神濕婆,兼具生殖與毀滅、創造與破壞雙重性格,呈現各種奇譎怪誕的不同相貌,主要有林伽相、恐怖相、溫柔相、超人相、三面相、舞王相、璃伽之主相、半女之主相等變相,林伽
Linga(男根是濕婆的最基本的象徵。

在印度教造像中,濕婆通常是瑜伽苦行者打扮,遍身塗灰,纏發椎髻,頭戴一彎新月,頸繞一條長蛇,胸飾一申骷髏瓔珞,腰間圍著一張虎皮,四臂手持三叉戟、斧頭、手鼓、棍棒或母鹿。他額頭上長著第
3只眼睛,可以噴射神火把一切燒成灰燼。濕婆還富於自我犧牲精神。當恆河女神從雪山天國降凡之際,濕婆為了避免水勢過猛淹沒眾生,他親自以頭接水,讓恆河在他的發綹間流轉千年緩衝後再流到人間。

Saturday, October 18, 2008

創造神 - 梵天 Brahma


印度是一個多神之國。這些神多首、多肢、多變、多名,如謎一般的難解。不過,眾神之中,最有神力最受崇拜的大概也就三位,梵天Brahma、毗濕奴Vishnu和濕婆Siva。這三位一體的神統領了宇宙的創造、護持和毀滅,他們各司其職,各領其教。

梵天創造萬物外,其餘世界的主要動力落在濕婆與Vishnu身上,不斷進行著人世間的成住壞空的工作。梵天創造世界,是變化萬千的婆娑世界,濕婆與Vishnu不屬於婆娑世界的部分,因此不是梵天所創造。

印度教創造之神梵天Brahma,是奧義書哲學的抽像概念終極,或宇宙精神「梵」的化身。梵天的前身是吠陀神話的生主。

傳說梵天是漂浮在混沌汪洋中的宇宙金卵裡孵化出來的,或從毗濕奴肚臍裡長出的一朵蓮花中誕生,然後開始創造世界萬物。在印度教造像中,梵天通常是婆羅門祭司裝束,四面四臂,手持吠陀,坐在蓮花上或乘騎天鵝。梵天居住在迷盧山,他創造的辯才天女薩拉斯瓦蒂Sarasvati是他的神妃。梵天原來是婆羅門教至尊的主神,但在佛教盛行時期卻曾與吠陀主神因陀羅(帝釋天)一起屈尊為佛陀的脅侍。

Sunday, October 12, 2008

印度教的主神 - 毗濕奴 Vishnu


8-9世紀時期四臂毗濕奴 (Vishnu)像

毗濕奴 Vishnu,印度教三大主神之—,原是吠陀太陽神之一,在印度教時代升格為維持宇宙秩序的主神。

毗濕奴又名那羅延天Narayana,佛教稱為遍入天,妻子是吉祥天,印度教的毗濕奴派專門供奉他,印度有1000多座廟宇。

毗濕奴作為保護者,人們對牠是虔誠而不是畏懼的對象。這種敬愛同樣擴及到他的妻子命運女神拉克希米,佛教稱為吉祥天

傳說毗濕奴躺在大蛇阿南塔盤繞如床的身上沉睡,在宇宙之海上漂浮。每當宇宙循環的週期一「劫」相當於人間43億2千萬年之始,毗濕奴一覺醒來,從肚臍長出蓮花,從而誕生梵天,就開始創造世界,而一劫之末濕婆又毀滅世界。毗濕奴反覆沉睡、甦醒,宇宙不斷循環、更新。

在印度教造像中,毗濕奴通常是王者衣冠,膚色紺青,佩戴寶石、聖線和粗大的花環,四臂手持法螺、輪寶、仙仗、蓮花、神弓或寶劍,坐在蓮花上或乘騎金翅鳥伽魯達。

毗濕奴居住在迷盧山頂的天國韋孔塔,吉祥天女拉克希米Lakshmi和大地女神布彌Bhumi是他的神妃。

為了拯救世界、人類與諸神,毗濕奴10次化身降凡顯聖,十化身包括半人魚Matsya、半人龜Kurma、人身豬面Varaha、人身獅面Narasimha、矮人Vamana、持斧羅摩Parashurama、羅摩Rama(即《羅摩衍那》Ramayana 史詩裡的主角)、克裡希納Krishna、佛陀Buddha、騎馬的伽爾基Kalki。毗濕奴的每一個化身後面都有一個精彩的故事。

印度傳統宗教 - 耆那教


耆那教,梵文Jaina,英文Jainism,印度傳統宗教之一,教徒的總數約400萬人,耆那一詞原意為勝利者或修行完成的人。在漢譯佛典中稱為尼乾外道、無系外道、裸形外道、無慚外道或宿作因論等。

印度的耆那教歷史悠久,它產生於西元前6~5世紀。耆那教的第24祖筏陀摩那(Vardhamana)被尊為該教真正的創建者。“耆那”(jain)由 “jin”演變而來,其意為勝利者,是他的稱號之一,此教便由此而得名。其弟子們尊稱他為摩訶毗羅(梵文 Mahāvīra),即偉大的英雄,簡稱大雄。

耆那教是沙門思潮之一,他們反對祭祀殺生,反對吠陀權威和偶像崇拜,指責婆羅門不學無術、言行不一;認為一切吠陀和祭祀都不能使罪人解脫。他們與佛教一樣也要求種姓平等,聲稱婆羅門、刹帝利、吠舍、首陀羅的界限是人為劃分的。這些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下層人民的要求,在當時有一定的社會影響。

耆那教最初的活動中心是恒河流域,西元前3世紀,由於摩揭陀地區12年連續發生災荒,於是耆那教開始由北南移,轉移到南印度德干高原和西印度地區。西元1 世紀左右,它分裂為天衣派和白衣派,後來兩派又繼續分裂。白衣派主張男女一樣能獲得拯救,各種姓一律平等,否認裸體的必要性,主張僧侶穿白袍。允許出家人 佔有一定的生活必需品,允許男女結婚生育等。這一派主要活動區域是印度的拉賈斯坦邦、古吉拉突邦等地。天衣派較為保守,注重苦行,歧視婦女,禁止婦女進入 寺院和廟宇,對白衣派的主張均持反對態度,要求僧侶基本上裸體,只有最偉大的聖人才能全裸。這一派主要活動在南印度的卡納塔克邦以及北方邦。

耆那教與佛教幾乎同時代產生,但兩者發展狀況大不相同,佛教的發展大起大落,今天在印度信佛教的人已寥寥無幾,而耆那教卻不斷穩步發展。到了近代,耆那教不斷向外傳播,今天在各地均有一定的影響。

Sunday, October 05, 2008

從北斗星君到九皇會


北斗信仰,在民間流傳廣泛的,主要分術數與九皇祭典兩個方面。

從中國的術數信仰去看中國人對北斗九星的崇拜,我們會發現九皇信仰的普遍;我們會相信,華人的九皇信仰其實並不限於每年一次的神誕慶典,它幾乎滲透在整個屬於中國傳統的民間信仰世界中,一再提醒大家,九皇星君和人們的命運息息相關。

紫微斗數是一個例子。

但實際上,九星信仰在術數領域的主要滲透並不在命學,而是和它原來指示時間、方向、功能有關。它影響了羅盤盤面上發展出來的堪輿學。

八宅風水相信在唐代已流傳,唐代呂才《四諱篇》批判的“四益宅”就是八宅風水的說法。而在這一朝代,相傳是由曾任唐國師的風水祖師楊筠松著的《青囊奧語》,就出現了“文曲、廉貞、武曲、貪狼”的名稱。

風水術的派別主要分理氣與巒頭兩大系。理氣一系,自唐代到明代出現而流行的各派別,幾乎都是以九星法著名,以翻卦方式而傳,有天地卦、八宅卦、福德卦、福元卦、輔星卦,以排卦方式而論,又有四基九星法和三合九星法。巒頭之說亦以九星分類論山形、水勢、來水、去水。可見北斗九星主宰人間變化之說法歷久不衰。

九皇盛會傳海外

下表列出是風水學上的九星異名:

天文九 星名 天地卦 八宅卦 福德卦 福元卦 輔星卦

第一星 天樞 貪狼 生氣 生氣 生氣 輔星
第二星 天旋 巨門 五鬼 天醫 五鬼 武曲
第三星 天機 祿存 延年 絕命 延年 破軍
第四星 天權 文曲 六煞 遊魂 六煞 廉貞
第五星 陽衡 廉貞 禍害 五鬼 禍害 貪狼
第六星 陽豆 武曲 天醫 福德 天乙 巨門
第七星 遙光 破軍 絕命 絕命 絕命 祿存
第八星 洞明 輔星 伏位 本宮 福元 文曲
第九星 隱光 輔星

在宗教儀式方面的九星信仰也發展出在中國各地區流行的禮斗儀式及九皇盛會。這些盛會說明了人們通過儀式、信仰,以及配合儀式作普遍齋戒,滿足了一個群體、一個社區及參與的個人,尋求內外清淨重新做人的信心與願望。同時,各地九皇盛會也形成了地區上的社區力量自我認同與凝結的途徑,並帶來了隨屬的經濟活動蓬勃。

九皇盛況的流行不只是在中國領土所在的地區,而且也流傳到海外其他華人信仰地區。

各地的九皇風俗

單是根據《中華全國風俗誌》便可發現,該書所記錄的,解放前中國流傳九皇信仰的省份,包括了雲南、廣東、河北、江蘇、浙江等省份。當然,這並不是說本書未曾記載的地區便沒有九皇信仰。

據《中華金國風俗誌》所載,九月禮斗約有廣東、雲南、江蘇三省。廣東:“九月九日,建九皇會”;雲南:“(又)禮斗,滇俗,九月朔至九日最虞,滇略載明正德甲辰,永昌地震,民居多覆,死傷無算,惟真武觀屹然不動,禮斗人民其下,無一傷者”;江蘇武進:“重陽節自初一至初九,設壇拜斗,有6、7處,善男信女多有購香斗,人壇焚化者,亦極一時之盛”。淅江的杭州,禮斗日期叉有些不同,是在六月朔至初六,“多有在廟宇禮忏,供奉斗姥,燃黃色燭,俗稱拜斗,一般迷信者,於此6日中茹素持齋,戒殺生物,俗稱吃斗素”。

至於北平的風俗,據李喬《中國行業神崇拜》轉錄《九皇會參觀記》,以及《梨園館考》、《京劇長談》諸艾,可知其盛況:每年九月初一至九日,是戲班中人拈香吃素之日,九月初一起,由演員扮老道每天念3遍經,初三、六、九的主日則每個演員換上草鞋進殿參駕上香,九月九日尚有一儀式,是把紙塑糊的神像連同其車輦及拉輦的紙豬焚送升天。

清《帝京羅時紀勝》則說明北京的道壇其實才是把齋戒日期和禮斗的虔誠配合的主力:“九月各道院立壇禮斗,名曰九皇會,自八月晦日齋戒,至重陽;為斗母誕辰,獻供演戲,燃燈祭拜者甚勝”。

另一方面,九皇信仰及慶典聚會的儀式也流傳到少數民族之間。王家佑著《道教論稿》,《四川省道教摩崖造像》文記載:“川東巴人崇拜‘九皇’,四川舊俗每於九月普辦‘九皇會’,屆時不售葷食,全市插三角黃旗素食。”

隨著中國沿海居民遷移海外,斗姆信仰亦流傳至新、馬、泰南等南洋一帶。當時不少福建漁民到達南洋的錫礦區戰生活,形成社區後,也有道上移入南洋,帶來斗姆信仰。亦有當地既無道觀亦無道士,以一隻香爐敬拜斗姆,祈求在異域平安吉祥。很多斗姆宮就是在一隻香爐的基礎上獨立發展起來。在許多地方,斗母宮不再依附道觀,獨立成廟。

資料來源 : http://tw.myblog.yahoo.com/jw!ZzMiyqCBQ0cYIIKvQQ--/article?mid=105


Kaiti : 今日星馬一帶的九皇信徒雖多,可是大多也只有停留在吃素和拜拜層面吧了,對九皇信仰的來源不是各說各的就是人云亦云了。

宗教的特性 ─ 順從、超脫


宗教的特性 ─ 順從、超脫
Characteristic ─ Obey & Transcend

宗教是人類在環境中表達自己的意欲,表達自己意欲於環境中,所以宗教有兩個特性:

順從 → 有約制的意思,接受外力神力的制約。著重于順從的他力宗教,如:神教、一神教。
超脫 → 從自己本身對真理的了解,設法去超脫那約縛自己的力量而實現自由,不是一味依靠其他力量。著重於超脫的自力宗教如:佛教。

宗教的演變是由於對自然現象的恐懼、追求、祈求,發展至內心的探討、提昇。宗教發展也是從多神的宗教,進步為一神的宗教,再進展為無神的宗教。宗教是依人類知識的漸次提高,而漸次改善與提高的,所以我們也應信受高尚的宗教。

Tuesday, May 27, 2008

儒教 - 是哲學也是宗教?


對大多數的中國人而言,孔子是公認的第一聖人。他留給人們偉大高深而又平實親切的智慧。他晚年曾刪定【六經】,即《詩》、《書》、《禮》、《樂》、《易》和《春秋》。其中《樂》已失傳。

另外,使孔子的思想產生持久生命力的是他〝論語〞中對世界的洞見,另外三部書《大學》、《中庸》、《孟子》則是孔子思想的載體,這些古籍【四書五經】後來成了儒家學說的根基。

Sunday, May 18, 2008

佛教 - 嚮往解脫拯救自我的宗教


佛教由古印度釋迦牟尼(被稱為佛陀/覺悟者)在西元前6世紀以前建立。釋迦牟尼就在35歲時成佛,並對眾人宣揚他所發現的真理。佛教徒的目的即在於從佛陀的教育裏緣起法,看透苦迫和「自我」的真相,最終超越生死和苦、斷盡一切煩惱解脫成佛佛教重視人類心靈的進步和覺悟,人們的一切煩惱(苦)都是有因有緣的。人沉淪於苦迫之中,並不斷的生死輪迴。惟有從正確的見解和修正中去斷滅貪、嗔、痴的人才能脫離生死輪迴,達到涅槃(清涼寂靜之意,即無有煩惱)

佛教在其發源地印度幾近消亡,卻在亞洲其他地區以不同的形式扎下根來,甚至影響它們的文化深遠。今日在西方,佛教也吸引了一定數量的信徒,特別是那些厭倦了物質世界而想尋找精神寄託的人。

Saturday, May 17, 2008

道教 - 倡導寬容與和諧的宗教


道教以〝道〞為最高信仰。道不可言說,超乎人的感覺和思維之上。道即是宇宙的本源,又是萬物存在的根據,還是萬物發展變化的規律。道散形為氣,聚形為三清尊神,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太上老君)。三清都是道的化身,在三清之下則有玉皇、四御、五方五帝等眾多天神,以及由人修煉而成的眾仙真。神和仙都是得道的楷模,他們以教化、救渡眾生為己任,故為人們所信奉敬仰。

道教文化滲透到了中國普通民眾的生活中,對中國古代的社會習俗乃至民族心理等都曾產生過深遠的影響。今天,在中國仍然擁有大量信徒,道教也已走出中國傳播到世界各地。道教的養生修煉方法,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觀念,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

印度教 - 由3億3千萬神支配的宗教


信仰三位一體的主神(大梵天Brahma、毘濕奴Vishnu、濕婆Siva),還是信仰3.3億個神?在西方人看來印度教是個矛盾的集合體。其經文有不同的結局,而且每個結局都被認為合理的。對印度教徒而言,沒有無可辯駁的真理,只有同一真理的不同方面。

這種神秘主義和自由流動的信仰發展了數千年。3000年前,駕馭戰車蹂躪印度的雅利安人的信條對印度本土的宗教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此後,印度教就像海綿一樣吸收著不同宗教信仰的影響。

印度教沒有所謂的特定創教者,缺少自身的統一教義和學說。因此,顯得古怪、混亂、難以理解。印度教雖沒有現成的定義,而對數百萬的印度教徒而言,這把散漫宗教之傘卻為他們帶來千百年的心靈安慰。

Friday, May 16, 2008

伊斯蘭教 - 擁有世界最忠誠信徒的宗教


伊斯蘭教的誕生比起其他世界宗教相對的晚了一些,它卻是影響最大的宗教之一。 14世紀以前,伊斯蘭教在阿拉伯半島的沙漠中萌芽。經過穆罕默德一位自稱〝阿拉〞使者的阿拉伯人,將〝阿拉之道〞傳于起初只有幾位願意傾聽的追隨者,後來卻發展成普世的宗教。

穆斯林尊奉阿拉。阿拉是阿拉伯語兩個詞的組合,即〝AL 〞和 〝Illah〞前者相當于英語中的〝the〞,後者即指〝 God〞(上帝)。對穆斯林來說,〝阿拉〞這一稱法比〝上帝〞更為適合,因為在聖典《古蘭經》裡,阿拉沒有性別,也不像上帝那樣有複數形式。

伊斯蘭教在西方深受誤解,更改上帝的名稱是其中之一;與數世紀前,基督教十字軍東征搶奪耶路撒冷聖城埋下了仇恨的種子也是一個原因。彼此之間的殘酷暴力沖突,已讓穆罕默德和耶穌宣導的寬容原則再也無法在彼此的教徒中兌現。

基督教 - 瞬間改變人類歷史的宗教


基督教溯源于生活在2000多年前超凡的猶太人耶穌,至今已發展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宗教之一,約有17億的信徒。從宗教、思想、哲學、文化、社會等領域裡,幾乎沒有一個角落不滲透著他的影響。新約聖經裡,耶穌生平的事跡魅力獨具,他的神蹟、他的死亡方式及死後發生的一切,奠定了基督教信仰的基礎。

耶穌的死亡及隨後的複活,象徵善良戰勝邪惡。這是基督教的根基。與其他宗教迥然不同,基督教的宗旨在于救世主彌賽亞所承受的苦難,以及與苦難相交織的救贖象徵意義。但這些都被猶太教和伊斯蘭教所否定。

猶太教 - 等待救世主彌賽亞來臨的宗教


猶太教、基督教與伊斯蘭教屬于同一宗教家族。三個宗教的教義基本相同,都宣稱世間只有一個至高無上仁慈的造物主-上帝。盡管長期以來彼此之間矛盾重重,但它們通往上帝的道路是一樣的。三種宗教要求類似的行為準則。對它們而言耶路撒冷是神聖的城市,盡管其中原因各不相同。

然而,猶太教是基督教與伊斯蘭教的源頭,它至少有3000年以上的歷史。猶太教給人的感覺與其他一神論的宗教不同。它不僅僅是一個信仰體系,它還表現出一個民族的認同性,同時也因自認是上帝所遴選的子民將猶太人緊緊的維繫在一起;正是這種根深蒂固的信仰忠誠使到猶太教歷經磨難而生機永存。

古代的宗教- 神話、傳說與信仰混雜的時代

我們為什麼有今天?我們是什麼?我們該怎樣過好日子?我們該怎樣來適應自然界以及周圍的其他人?我們將走向 哪里?這些可能都是哲學和宗教的經典大問題,但是,對大多數人而言,這些問題的答案都是以詩和寓言的形式存在於戲劇化的神話故事裏。從這一點上說,神話是 帶有倫理意義的一種宗教式敍述,它雖不是經文,卻與儀式相關。"如果你解釋不了世界,那就創造一個世界吧" 神話試圖用簡單易懂的形式來解釋世界,包括生、死、萬物和命運,賦予各種存在緣由....

神話雖然一直流傳至今,但神話的歷史嚴格而言卻止于近代之前。它們都誕生於上古階段,講的都是遙遠的過去,探討的大 多是關於過去由來、過去的未來以及這一切是怎樣產生的,等等。在人類的風俗傳統靠口授相傳,從而將人們以家庭或更大單位的形式聯繫在一起的時代裏,神話的 功用是不言而喻的。

Thursday, May 15, 2008

探索宗教


我們一般都同意宗教是人類某些需求的替代品或慰藉的說法。宗教對人類生活影響的深廣程度是一不言而喻的,我們的精神活動、信仰模式、心理狀態、行為方式、倫理概念、風俗習慣中處處可以察見原始宗教的殘留因素。作為一種根植于人性的存在體,宗教無一例外地誕生於每個民族的歷史中。但在不同的文化環境作用之下,宗教與宗教之間呈現出極大的差異性和多元性;多數宗教離不開造物神的支柱,而佛教卻幾乎拒絕神;有的宗教喜歡獨身,有的宗教讚美多子多孫;有的宗教推崇削髮,有的卻不淮教徒動身上的一根汗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