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雜記篇.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雜記篇. Show all posts

Wednesday, February 28, 2018

檳榔嶼第一家素食館


 馮清葵居士


相信很多60-70年代檳城吃素的佛教徒曾光顧過這家在戰後開業於汕頭街的菩提苑素食館.它應該是檳城第一間素食館.創辦人是馮清葵居士.廣東花縣人,具菩提心腸,為一有德行之佛教徒.這家素食館一直經營到80年代後期才停業.

Sunday, June 22, 2014


有人問: 師父在教界的專長是什麼?
師父: 我專做"死"人工作...
問: 是做跑"西方"佛事嗎?
師父: 不是...
問: ?
師父: 我專做"死"人研究;找"死"人資料,寫"死"人背景;拍"死"人照片;收"死"人遺物...為"死"人服務.
問: !!!




Friday, May 11, 2012



水月現通明,空花撲鼻香,
參透尋牛相,無處不是禪.

遊幻沙門

Wednesday, May 09, 2012



獨坐斷禪床,參破夢中疑,
枯木林中老,何時又逢春.

遊幻沙門


一生忙裡過,性寂本無生;
轉身一回首,頓時在夢中.

遊幻沙門

Monday, January 02, 2012

喂!您是那位?

圖片:網絡照片


安徒生童話中國王的新衣是每個人成長中耳熟能詳的童話故事.故事中的國王因為過度愚昧,貪婪與霸道;沒有人願意在他面前講真話,大家只有一面奉承只說他喜歡聽的話了.最後被兩個裁縫師羅吉與卡拉所愚弄;後來被一個純真小男孩指正才有所悔悟.

佛教典型故事中,佛印禪師和蘇東坡佛與牛糞的對話,也讓許多人回味而津津樂道,從修道心性來看,佛印禪師的修行的確比起蘇學士更勝一籌,若要是從故事擴張性角度去反思,也許蘇東坡只是說出很單純的當下感覺罷了,沒有分別對錯,人我是非,直心是道場.是佛印多心了…….

世間俗人如此,佛門中人何嘗不會或不是?人總是好大喜功,故步自封,或故弄玄虛,或自抬身價,努力包裝自己卻不願意用心真正的去體會,修行對一切外在事物與內心的反應;甚至把前人體驗變成了自己口頭禪, 總是在拾人牙慧的大有人在……

!您是那位?

Wednesday, November 09, 2011

有感自題

 圖:網路照片

人生百態多姿彩
台上台下各一場  
生旦净丑分善惡 
人前人後辨忠奸

Wednesday, August 03, 2011

中國報的一篇專題報導

昨天收到中國報專題記者蔡愛卿的簡訊,通知我說之前對我做的專題訪問明天(星期三)會在北馬縱貫線刊登.本身很久已經沒買報紙來看了(只讀網路電子報),今早特別走出寺前報攤買了兩份,讓久未光顧的攤販也感好奇了.

回來大約讀過內容,覺得是一篇不錯的專題.這裡真的要感謝記者蔡愛卿了.

北馬縱貫線.開諦法師收集破碎歷史;老照片訴說弘法路

 極樂寺1976

Saturday, May 14, 2011

佛成道2600年

照片: 網路照片

 "培養愛心,助長和諧"
Cultivate Loving Kindness Foster Harmony

今年的衛塞比較特別是因為釋迦牟尼於西元前588年在印度菩提迦耶成道;迄今己有2600年了.佛教源於印度,佛教的思想與精神既深且廣,它不只是信仰,也超越宗教與哲學.佛陀教法自古以來是人類痛苦救贖的不二法門.佛教認為人生的苦痛莫過於現象的無常.而佛陀則說明了生命流轉不息的根本緣自我們的無明煩惱.

人不論古今中外,種族性別,貧富權位,智愚差異,都存有心靈的問題.當今之世,多元化社會,科技日新月異,一日千里.人類雖然享有物質文明,而許多人心靈上卻反而複雜不安的.世尊說法度眾49年,所開示的解脫之道,無不從心開始起修.

在佛弟子們大事慶祝衛節的同時,應也不忘唯有透過提倡佛陀教法的實踐,藉佛法安定心靈,轉化社會人心;學佛人人依教奉行,諸惡莫作,方能轉娑婆為淨土.佛法可以啟發人性,慈悲平等對待一切生命.所以藉此三期一慶的日子,提醒諸佛弟子用正確的態度來看待人生,以善法來増益修學佛法因緣;淨化人心,造福人間來回報三寶恩澤..

傳孝法師示寂

傳孝法師

 回首來時路
六旬獨去來

生於屏東內埔農家,幼稟異資、頗具善根。二十三歲皈依大崗山脈開證上人,披剃出家,1973年在苗栗法雲寺受具足戒,後畢業於佛光山叢林大學唯識系,時應邀赴各地演講說法。於1977年接任慈恩寺,1984年新建大雄寶殿及慈恩文教大樓落成,同時還受聘兼任打鐵準提寺、竹田德修禪寺、西螺報恩寺、台東普陀山觀音禪寺等數間寺院住持,更傳承其恩師開證上人之法脈,接下高雄宏法寺及多間寺院住持,由此可見傳孝法師法緣之廣。

Kaiti 註:據悉傳孝法師已於10/05/2011(農曆四月初八日)示寂於台灣長老是我1993年台灣新營妙法寺受具足戒時的陪堂和尚。

Friday, May 06, 2011

成一长老圆寂(1914 - 2011)

 
成一长老(1914 - 2011)
 
道譽斐然遍兩岸
百年歸根又一生

当代佛教高僧,泰州光孝寺第十七代传人。法名瑞定,俗名王汝康。1914年2月28日出生于原泰州东乡曲塘,15岁因病苦出家,后在泰州光孝佛学院求学,继而在律宗第一山南京宝华山受具足戒。后任泰州光孝寺佛学院监学兼讲师,1942年考取上海中医学院,毕业后在上海玉佛寺创办佛教施诊所,悬壶济世。后弘化台岛,主编多种佛学、医学刊物,创办佛学院、研究所,并在海外创建了三处道场,业绩斐然。连任台湾智光商工职校及华严莲社董事长。曾任台湾中国文化大学佛学研究所副所长,多次出席国际佛学、医学、哲学会议,倡立世界宗教徒协会,并任副会长,荣获美国东方大学名誉哲学博士学位。

成一长老佛学道德誉重两岸,无论在慈善、文化、教育等各方面均有建树,为两岸佛教交流做出了贡献,更为祖庭光孝寺光复重建做出了积极贡献。

长老于2011年4月27日晚上八点在泰州光孝寺以百岁高龄圆寂。

Kaiti 註:長老是我1993年台灣新營妙法寺受具足戒時的尊証和尚之一。

Wednesday, April 20, 2011

寂晃长老圆寂 (1920 - 2011)

                                         
寂晃长老 (1920 - 2011)

                                 寂晃上座示寂

雲水南遊一甲子
南天影現利人間
藥王悲願化一方
淨土歸真證法身

                          後學 開諦 拜輓



kaiti : 马佛总永久名誉主席释寂晃长老今日在新加坡伊丽沙白医院因病安祥圆寂,世壽91岁。
         

长老略傳:

长老出生于一九二零年(民国九年)中国福建省莆田市城厢二大家族之一的黄姓家族。一九三二年十二岁礼囊山慈寿禅寺上妙下喜为师。师十六岁受常住大众推举,出任副寺,代理监院职,凡寺内外交及财政等问题,均由师专责。于一九五二年南渡至马来亚马六甲青云亭任佛事部主任。经七年所积钵资,悉数汇归福建省,资助僧尼之粮食与衣服。一九五九年辞去青云亭一职,前往吉隆坡马华医药学院念中医和针灸。经过四年毕业,一年临床实习。回甲州青云亭开设佛济所,一九六五年与佛总热心公益大德共同创办佛总槟威赠医施药所,一九七零年协助雪兰莪州佛教分会创办雪州佛教施诊所。过后,长老返甲自开诊所。在森美兰拉坑花园兴建妙应寺,自创佛济诊所,并从中积极推动佛教事业。一九八零年组织森美兰州佛教分会。其精进求知之毅力,实非常人可比。一九九五年,师七十五岁。受委任为马来西亚佛教总会第三任主席。不仅为大马佛教领袖,化缘广被,身兼教內外重任及兼任的社会利生慈善团体首领,名目不可胜记。

三、四十年来,悬壶济世,关心佛教推展医疗、慈善事业,以各种善巧方便宣扬佛法,善疗众生身心之疾,可谓“药王菩萨”之再世矣!长老一生,刻苦自励,自奉甚俭,而待人十分宽厚,时时不忘广修福慧,广结善缘,尤其对其家鄉莆田祖庭囊山寺,更有着一份血浓于水、饮水思源的心情,此种常怀感激、报恩之美德,诚乃火中生莲,叹为稀有。

资料来源:马佛总资讯网

Monday, January 03, 2011

寶譽堂新舊住持交接典禮暨露天佛像開光儀式

 照片 : Sam Peng Kiat

照片 : Leong Li Earn


文建長老為露天開光說法內容 :

時維佛曆2554年(農曆十一月二十七日),陽曆2011年1月1 日,檳城寶譽堂新舊住持交接典禮暨露天佛像開光誌慶.大眾雲集,共申慶賀.

教主釋迦牟尼佛開光偈云 :
偉哉世尊, 大千教主,分身百億,如月影水.
自性清淨,寂而常照,玉毫含虛,普同攝受.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慈悲加持!

執巾 :
佛身清淨絻塵埃 無垢無淨無去來
執巾拂拭世間塵 毫光普現金蓮台

執鏡 :
大圓鏡智照十方 稱性功德妙難量
眾生蒙照脫苦惱 天上人間最吉祥

執筆 :
佛眼慈悲觀眾生 無所不見無不能
執筆點眼求慈護 合會檀那福慧增

開 !

Sunday, January 02, 2011

寶譽堂新任住持晉山

來源 : 網路照片

恭賀 尊法師晉山寶譽堂住持


登獅子座
說無上法

Monday, November 08, 2010

當佛陀遇到人壽保險

 圖片來源 : 網路照片

佛陀依法制律,組織僧團,對內能夠使有志修行者有共住同修,達到相互增上的作用;對外則能夠做到弘化佛法,利益眾生,使佛法流傳的效果。

佛教出家修行者組成沙門團,日常生活必須依靠社會其他階層人士的護持。因此出家眾與在家居士之間的互動關係就建立起來。出家眾的責任是以佛法教義教導信徒,在家居士則護持僧團,各有其責任,互相配合。

綜合佛陀在善生經中所說的在家信徒和宗教師的倫理觀。經中對僧俗互動中,在家眾對出家眾必須做到兩大原則,即「恭敬」和「護持」。因此在家眾要恪守「合理的供養」的原則。即以 四事來供養 (飲食、衣服、醫藥、臥具)僧眾。它是外護對僧眾能安身辦道的一種保障。

和樂與清淨是僧團內部保持和諧的重要精神指引。「六和敬」中,身和同住、語和無諍、意和同悅、戒和同修、利和同均、見和同解的前四和重視法治精神,後二和重視經濟平均與思想統一;不但可作為佛教團體的生活準則,也可成為人與人和睦、社會和諧的保障生活準則。

kaiti : 馬來西亞佛學院校友會昨晚在香山寺主辦了一場"當佛陀遇到人壽保險"座談會其中一部份內容。

Friday, October 08, 2010

韓愈《送李愿歸盤谷序》中的一句名言。

 圖 : 網路照片
 
與其有譽於前,孰若無毀於其後;
與其有樂於身,孰若無憂於其心。
韓愈

kaiti :今天看到一篇唐宋八大家韓愈在《送李愿歸盤谷序》中的一句名言。大意是〝與其有人稱讚在事前,不如沒有人批評在事後。與其得到身體上的快活,不如心裡沒有憂愁事。〞


韓愈(768—824年),字退之,河南河陽人,郡望昌黎,自稱昌黎韓愈,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卒諡文,世稱「韓文公」。唐代文學家,與柳宗元倡導古文運動。蘇軾稱讚他「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對後世古文影響深鉅,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著作有《昌黎先生集》。

Thursday, August 05, 2010

聖一法師示寂

聖一法師 (西元1922 - 2010年)


借假修真渡娑婆
業消緣散証真源
四大五蘊本無我
三學具足見如來



kaiti : 香港大嶼山寶林禪寺退居方丈上聖下一法師在醫院病危,四眾弟子趕往醫院為聖老助念,一直助念至2010年8月3日淩晨02:46時,聖老在逾百位四眾弟子念佛聲中安祥舍報,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聖老是廣東省新會人,現年89歲。19歲出家,22歲受具足戒,戒臘67載。36歲在雲居山接虛雲老和尚的法,為禪宗溈仰宗第九世。聖老除了中興寶林禪寺外,於1983年至1990年曾任昂坪寶蓮禪寺第四代住持。


Wednesday, August 04, 2010

新馬佛教青年運動之父


圖片:蘇曼迦羅法師


蘇曼迦羅法師 (1903 -1963),生於美國阿拉巴馬州基督教教士家庭。原名為羅勃特•司徒亞特•格立夫敦 ( Robert Stuart Clifton )。1952年,他在華盛頓創立一個稱為佛教之友(Friends of Buddhism)的佛教組織。兩年後他到夏威夷大學成立一個佛學研究會,然後到日本,接著他經過香港,到仰光參加世界佛教徒大會後,再到泰國和寮國,1957年,他在寮國削髮為僧,法號蘇曼迦羅 ( Sumangalo ),即是吉兆,吉利之義。1957年8月到澳洲,11月受檳城佛學院邀請長駐檳城。

在馬來亞期間,他積極地推廣佛青團,成立兒童週日佛學班。1958年12月24至27日,蘇曼迦羅法師在檳城舉辦泛馬佛青大集會(Pan Malayan Buddhist Youth Convention)。當年有星馬十二個佛青團體參加,通過十六條提案,成立馬來亞佛青聯合會(Malayan Buddhist Youth Federation)以促進佛教青年活動。

1959年11月間,蘇曼迦羅法師與另一名美籍蘇悉諦法師(Susidhi)曾組佛教弘法團到新加坡。蘇曼迦羅法師在新加坡的那段期間,在無數的佛教團體成立了佛青團及週日佛學課程。在1959年,法師被推舉為新加坡報恩寺的第一任住持。在當時,這也是首位西方法師在本地佛教寺廟出任住持一職。法師在新加坡的那段期間,參與了畢俊輝居士在報恩寺英譯《地藏菩薩本願經》的工作。除此之外,他也在本地大力的制定與推行英式的禮拜儀式。

蘇曼迦羅法師于1963年2月6日在檳城佛學院揮別人間,享年60歲。法師于西元1957至1963年間,5年來他的足跡踏遍星馬,到處高聲呼籲佛教徒組織與團結起來。由於他的親切慈悲、超卓知見和精誠感召,孕育了不少菩提種子。他為法忘軀的精神,一直停留在眾多佛教徒的記憶中。

資料來源:【南遊雲水情】p.193



kaiti : 馬佛青是為了紀念蘇曼迦羅(1903-1963)在推動大馬佛教青年運動作出貢獻,並在1995年設立此獎,頒予國內傑出佛教工作者。2010年度馬佛青蘇曼迦羅獎得主名單揭曉,馬佛青前總會長開舍法師及佛教工作者顏愛心獲得殊榮。

Saturday, July 31, 2010

悼念


1982年遠定法師(左二)、文建法師與西藏上師
攝影於檳城白雲山觀音寺



捨壞色身登寶地
具信願心見如來



kaiti : 檳城白雲山觀音寺住持宗慧(字遠定)法師已於30/07/2010早上9時30分示寂,世壽72歲,僧臘46年,戒臘36夏。法師祖籍廣東惠來人,俗姓方。於1964年38歲時投洪福寺依本道老和尚出家,1974年5月在檳城極樂寺依白聖老和尚登壇受具足戒。

Tuesday, June 01, 2010

寶譽堂衛塞節活動〝聆聽佛陀法音〞



by Ricky Ho

kaiti: 寶譽堂教育推廣中心剛在5月1日辦了一場籌募基金的募款活動.我想衛塞節這一天的活動重心應該是在募心上了.希望能引導寶譽堂的這群學子與佛教徒參與這個浴佛&獻燈祈福法會與活動,為自己的增上向善、為護持佛教、為利樂眾生;而真誠的奉獻上每個人的那一顆信願心、慈愛心、悲憫心與菩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