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October 18, 2011
千佛寺碑記
Sunday, September 11, 2011
鶴山拾遺6 - 虛雲老和尚與鶴山法緣
資料來源 : 虛雲和尚法彚
Saturday, September 10, 2011
鶴山拾遺5 - 名人與古剎
Sunday, September 04, 2011
鶴山拾遺4 - 名人與古剎
Wednesday, August 31, 2011
鶴山拾遺3 - 法門龍象
kaiti : 寶嶼仙巖與極樂寺開山妙蓮和尚有很深的淵源,廟宇曾交給極樂寺管理,在妙蓮法師領導之下,才得以重建並維持其面貌至今。
Sunday, August 28, 2011
鶴山拾遺2 - 鼎峰和尚
Monday, August 22, 2011
鶴山拾遺1 - 法空禪師
Saturday, October 04, 2008
中國佛教四大名山

五臺山,位於山西五臺縣,周圍約三百公里,以五峰高聳,頂巔皆平坦如臺而得名。北魏孝文帝首創大孚圖靈鷲寺。其後佛寺林立,且代有興廢,迄今約存百餘寺,分屬顯、密、禪各宗。其中以佛光寺(內供唐代彩塑佛像,為中國現存最古之木造寺院)與顯通寺之無樑殿、銅殿並聞名於世,相傳為文殊菩薩示現應化之道場。

峨嵋山,相傳為普賢菩薩示現應化之道場,古稱牙門山,又稱峨眉山。以山色秀麗著稱,位於四川峨嵋縣之西南。晉代時,創建白水普賢寺,為峨嵋興建佛寺之始。現有報國寺、九十九倒拐、金頂寺、睹光臺等名勝。

普陀山,原名小白華,又稱梅岑山,位於浙江定海縣東南海中。約在五代初年,日僧慧萼創建「不肯去觀音堂」,此為該山興建佛寺之濫觴。至今大小佛寺計有三百餘所,以普濟寺、法雨寺、慧濟禪院較為著名。山上幽遠清淨,不蓄畜生,素有「海天佛國」之稱,相傳為觀音菩薩示現應化之道場。

九華山,位於安徽青陽縣西南,舊名九子山,以李白曾詠九峰狀如蓮花,後改稱九華山,山上猶存有李白所書「金沙泉」石刻。相傳唐代至德年間,有新羅王子出家,法名地藏。其後結廬苦修於九華山,得到善信護持,建寺供養,故九華山乃成為地藏菩薩應化於中國之道場。
Sunday, June 22, 2008
石鼓名山 - 福建湧泉寺

「清溪流過碧山頭,空水澄鮮一色秋;
隔斷紅塵三十里,白雲紅葉兩悠悠。」

福建鼓山湧泉寺位於群山古木清奇、巨石嶙峋的鼓山半山腰處,漫步於林間羊腸小道處處松林幽竹、幾番轉折迂迴後,柳暗花明,赫見流泉幽壑,令人恍若置身空靈 的仙境,使人想起宋代程顥的詩句:「清溪流過碧山頭,空水澄鮮一色秋;隔斷紅塵三十里,白雲紅葉兩悠悠。」。其所處地勢前面眺臨香爐峰,後依白雲峰。登鼓 山白雲峰,峰頂有一巨石,每逢風雨交加,雨勢拍打石面,會發出如擊鼓般的鼕鼕響聲而名之。天朗氣清時,於此約海拔九百米的山巓南望大海,從洪濤巨浪中還可 見到遠方隱隱浮現的台灣、澎湖島嶼。
kaiti 註:鼓山湧泉寺自清代以來出了不少名僧。檳榔嶼鶴山極樂寺開山妙蓮也出自鼓山。
Tuesday, June 03, 2008
百年滄桑 - 檳榔嶼鶴山極樂寺

光華日報 2006-6-14
第一座華人大廟
撰文:黃堯
走來“本無聲而有聲:鐘聲,磬聲,梵聲,聲聲夢覺。且有色而無色:山色,水色,月色,色色皆空。”
這是檳榔嶼極樂寺正殿中的聯語,不但禪意妙,並且文氣高,尤能寫出極樂寺的景色;寺宇騎坐在鶴山,確有說不盡的山色,廟殿臨築于黑水,實有寫不盡的水色;如你半夜晴空,登塔仰望,更有看不盡的月色;禪語一轉,眼中明明看到的各色,因為心中透悟,自然覺得都成無色,頓叫你會豁然明白色色皆空;當你訪極樂寺時,有沒有領略到這個境界?
麻六甲的青雲亭,可說是馬來亞第一座華人的寺宇,因為建廟最早;而檳榔嶼的極樂寺是馬來亞第一座大的佛寺,因為廟地最廣。
極樂寺的原地在亞依淡(Ayer Itam),本是巫語的“黑水”,而寺在山腰,兩邊的山勢,很像白鶴張開雙翅,正欲起飛的樣子,才稱之謂“鶴山”,原是楊苗秀的別墅。
因為1888年,福州鼓山寺的妙蓮法師,托缽到了檳城,這時,有邱天德、胡泰興、林花簪、周興揚等幾位居士,就請妙蓮主持廣福宮;因廣福宮在鬧市,他就想找一個幽靜的地方,可以避塵休息;居然找到了亞依淡楊苗秀的別墅,他把這個廣有九畝的地方買了下來,就再請得如與本忠兩和尚來,幫助他一同募化,就造起廟屋來了。
到1891年的清代光緒十七年,先在山麓造成了一座供奉觀音的大士殿;當時進香的華人,都叫這個新建的極樂寺為“新觀音”,因為廣福宮原供大士的,就成“舊觀音”;殿的規模不太宏大,中供觀音和十八尊阿羅漢,外面的白雲堂是招待客人的,右面是和尚的住所;而殿的左楹原有一股山泉的伏流,日的不斷的流著,和尚的科學頭腦也不錯,就用流水的推動力,放上木制的機器,使它能自己打鐘,當時的電流還未廣泛地供應,這個新的廟宇,竟能使鐘的聲音不停地打響,確是一件很新鮮的事,當時的華人反不叫它為極樂寺,而叫它謂“龍撞鐘新觀音”。
廟宇初建成時,有一個和尚從印度來,帶了一株一尺高的菩提樹,是從印度金剛座聖跡下得來的,這個和尚親將菩提樹種於大士殿門外的石磴邊,差不多經過20多年,到1911的民國初年時已經長得很高,有數人合抱之大了,再過了20多年,到1935的民國24年間,被風吹倒,卻能夠不偏不倚地沒有損傷到寺宇的一瓦一葉,華人都以此樹為有靈。
大士殿在1914年的民國3年間,重新修建,佛龕作菩陀岩式,將十八尊漢分供在岩中,而“龍撞鐘”的機器也已取了出來;但山泉的伏流仍龕下流著的,外面作成龍頭,山泉水就不停在流出,香客們很喜歡取去作飲料,據說還有治病的功效。
大士殿建成後的5年,該是1896間,張弼士、張煜南、謝榮光、鄭嗣文、戴欣然5位就發起擴造廟宇,分別向南洋各地去募化,一步步地建成了藏經樓、東西客堂、放生池和花塢等,一共化了15年工夫,才成了馬來亞第一大廟宇的規模。
並在寺中立一石碑,碑文是韋寶慈撰的,時在1907年3月,正是清代光緒的陰曆二月間。
碑文曰:“檳榔嶼之西南有白鶴山焉,吐瀑含雲,憑宵列嶂,而維多維勝皆以極樂寺而興,昔以士俗狉獉,心靈隱茂,隸英而後,華僑日眾,士品斯尊;然而覺道未著,慧目仍昏,火宅眾生,晨涼莫冀也。光緒十五年己醜春,閩省鼓山寺方丈妙蓮禪師等,始應僑紳請,杖履來遊,環道至止,廟居廣福,山愛嵯峨以此密峰延袤,左右拱扶,龍象迴旋,寶林仿佛,因謀諸得如、善慶、本忠三禪師,共出衣缽之餘,購建清淨之刹,歲辛卯成大士殿於山麓,借極樂以顏寺,狀白鶴以名,八正之門始開,五淨之雲初撥,而春秋佳日,已士女如雲,香火留緣,勝因廣植,惟時僧眾仍藉松作蔭,踞樹談經也。”把極樂寺建廟的經過說得很清楚。
接著又寫:“乙未季春,則有僑紳張君振勳、張君煜南等六人,同發慈心,願吊勝業,遂複山開功德,金布給孤,諸禪師乃尊為大總理,以倡建築功,於是募緣購材,庀徒揆日,披蒙取局,幽鍵斯開,築磴移隈,隨高就下,工以心競,他以人興;”那些漫長的石級,是名作家溫梓川的父親承建的。
“是歲而天王殿成,越二年大雄殿之工亦竣,三寶法相,菩薩金身,次第莊嚴,後先顯現,既而松楹桔廡,上出重霄,碧閣丹梯,下臨無池,又引泉濬沼,佈景因崖,九衢之草千叢,四照之花萬簇,近挹而欄檻錯彩,水石同清,遠眺則帆滯天根,江浮樹杪,曉鐘梵韻,先來溪畔人家,碧瓦斜陽,共指林間佛刹。”極樂寺建成後的風光,描寫得也夠出色。
最後一段雲:“嗟乎,同斯地也,此日影彰金粟,境耀銀宮,昔則綠樹元藤,蒙邱蔽壑,譬如凡士,頓除妄以存真,又似默喻慧人,當超塵而入覺,所謂色空成於片念,染淨本乎一心者非耶?然則禪師等以無言密諱,為眾生說法久矣,惟是教律雖來,船若未備,當機在障,智海宜通,而妙蓮禪師方且為道銜勞,利他是式。甲辰之夏,北覲神京,恭求妙典,詔賜修多羅一藏及袈裟錫杖諸法物,奉旨南旋,遂以乙巳秋,廣開法會,演講金文,日九連霄,三車並駕,表揚帝德,大拯沉黎,普利人天,宏宣誓願,三十七品同濟愛河,九有四生鹹登寶岸,自是僑島氓士,樂趣真宗,異國王公,喜登勝地,是無遮之佛會,是平等之公園。鳴呼,紫府仙都,尚為幻相,恒沙佛國,總在心源,若空有而雲離,則纖塵不立,知物我之非二,則萬象齊含,苟具如是慧觀,眾生皆列極樂。”最後有說法的口氣,亦點出了寺名“極樂”之所以。
末為:“大總理張振勳、張煜南、謝榮光、鄭嗣文、張鴻南、戴南榮,大董事顏五美、鬍子春、黃務美等吉立。”當時全部建築費用去17萬9600余元,計張勳出3萬5000元,張煜南出1萬元,張鴻南出7000元,謝榮光出7000元,另有兩位出5000至6000元的;出5000以下及1000以上的,有65位,其中戴南榮、鬍子春、吳世榮都有出,爪哇的黃仲涵也出了2000元。
至於馬來亞第一座浮屠,即極樂寺左邊的“彌陀佛塔”,是1915年開始建造,因第一次世界大戰發生而停工,和平後又動工,一直到1927年的民國十六年完工,到1930年的冬季開光;這座浮屠,象徵了東南亞佛教的聯合,因全座塔可分上中下三層,上層是緬甸式,與仰光所見的塔型相似;中層作暹羅式,與曼谷所見的塔型相似;而下層則作中國式的。
所以,粗看起來這個塔的造型有些特別,誰知:這卻是東南亞佛教文化一種集合藝術的象徵。
極樂寺高僧第一代為妙蓮法師,第二代為本忠法師,第三代為圓瑛法師,第四代為志昆法師。傳揚佛學的工作,主要的莫如弘法,圓瑛曾在1922年及1926年來過這裡講經兩次,1938年的春天,被推為極樂寺的法席。
在妙蓮之後、圓瑛之前,最難得的是虛雲法師在1905年,從仰光的水路,搭船到過檳城,也住過極樂寺,開講過法華經好幾個月,麻六甲方面也接他去青雲亭講藥師經,又到吉隆玻靈山寺講楞伽經,那次,聽過他講經而信佛教者有一萬多人。
至於極樂寺碑文中說到的善慶,卻是佛門中的企業家,他除了募化和督造極樂寺有功外,他曾在1915年間,在極樂寺的後山,大量植樹,並把泰王送給虛雲法師的數千畝在暹羅的荒地領了下來,並集了資本30萬餘元,組織了一個公司,名曰:“佛教公司”,親自督工開墾,準備以利金來興辦醫院、學校、育嬰堂等,想以行動來弘法,可惜歐戰發生,反而虧了大本,全成畫餅,他自身也在1921年圓寂。
世事本來是“色色皆空”,怎不早悟到“聲聲夢覺”呢?
kaiti註:一百多年後,古寺歷經五任方丈大興土木。極樂寺不但已經失去昔日的閩南建築格局,寶剎是否重光就讓後人來論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