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國家動向.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國家動向. Show all posts

Sunday, May 08, 2011

呼籲馬上停止散佈種族與宗教仇恨之火


《前锋报》基督教国报道衍生的争端正在延烧



Wednesday, September 15, 2010

慶祝916馬來西亞日47週年


 圖 : 網路照片

沒有人將因為族裔、信仰、出生地、生活方式或者其他群體的屬性,而被羞辱或虧待。


kaiti : 1963年9月16日這個陽光燦爛的星期六早晨,馬來西亞分別在當天的7時30分在亞庇(前稱傑士頓)、吉隆坡、新加坡和古晉四地宣告成立。然而,現今已有很多馬來西亞人忘了當年馬來亞半島、沙巴、砂拉越和新加坡合組馬來西亞的真正意義。無論如何,合組馬來西亞的過程相當曲折離奇。諷刺的是,新加坡其實是促成馬來亞與正欲脫離英國殖民統治的沙巴和砂拉越結合的主因。然而,新加坡卻在兩年後被逼脫離這個擁有14個州屬的馬來西亞聯邦。支持今天隆雪華堂民權委員會聯同53個公民組織與政黨發表《2010年馬來西亞日公民社會聯合聲明》。


Saturday, January 09, 2010

黑色星期五!

圖:和諧社會、從心開始

據網路報導我國回教組織準備在星期五午禱後舉行示威集會之際,當日淩晨時分雪隆地區的基督教堂卻紛紛遭惡意縱火或拋擲汽油彈,數目可能還會增加,促使“阿拉”字眼事件的紛爭越演越烈。目前已有三間教堂證實遭襲擊,其中一間起火燃燒,遭致大肆破壞。

繼昨日發生三起基督教堂遭襲擊的暴力事件後,雪隆地區的基督教教堂再發生兩起事故。在其中一個案件中,四人硬闖入教堂,粗暴推倒牧師並在教堂內進行破壞。


kaiti : 我國的穩定及和諧局面必須有賴於大多數的思想中庸的人民一起努力被維護才能達致。不要讓馬來西亞淪為仇恨的國度,違背先賢團結各族爭取獨立的意願,讓馬來西亞人民蒙羞。

各宗教的教義必須被尊重,那些暴力行動只會破壞與加劇族群之間的衝突和緊張關係。

“攻擊神聖的膜拜場所的暴行應受到大眾的譴責。”

Wednesday, January 06, 2010

是誰點燃最後一根火柴?



因為受到內政部出版禁令,天主教會把它帶上法院。馬來西亞高級法院上周裁定,允許天主教會辦的馬來語版<先鋒報>週刊繼續在提及上帝時使用「阿拉」(Allah)字眼,惹怒當地回教徒,超過8萬回教徒參與facebook網上聯署抗議法院裁定。

馬來亞自1957年脫離英國殖民地統治獨立以來,為官方宗教的回教與其他各宗教都和平共存,並受到國家憲法保障,早在1963年新加坡;沙巴和砂勞越組成馬來西亞前,東馬基督徒早就使用"阿拉"字眼稱呼上帝了。

近年來馬來西亞因政治氣侯的大轉變,許多敏感種族;教育課題開始被政治化。連宗教這根火柴最終也被有心人士所點燃.....

kaiti:世界上的三大一神宗教:基督教,回教,猶太教,都是出於地中海附近的地區;也都是受創造主(耶和華;上帝;阿拉)所啟示,或自稱是啟示的宗教;他們的信徒,都是各根據一本經典,而有些相同的地方;更是源於同一祖宗—亞伯拉罕。奇異的是,多少年來,他們一直處於強烈的鬥爭中。

Monday, August 31, 2009

馬來西亞52周年國慶



祈願 馬來西亞

國基鞏固 治道遐昌


kaiti :馬來西亞邁入獨立五十二周年。在目前國家社會政治思維轉型之際,我們應秉持樂觀的態度,在這個普天同慶的日子,各族人民應放下成見,異中求同,一起並進為馬來西亞更美好的未來打拼。

Saturday, August 29, 2009

前進還是倒退?


圖 : 18世紀初馬六甲老街宗教建築物

如果您想體會真正的種族與宗教和諧。有機會請到馬六甲和檳城去,觀察那些建在同一條老街上的各宗教祈禱所,馬六甲老街回教堂對面街上除了華人茶樓還有賣猪肉的店舖。感受數百年間它們彼此間的和諧與包容,文化交融。這是今日馬來西亞人文文化遺產珍貴的一部份。

1957年建國之初,各不同種族與宗教信仰團體之間達成了社會共識,並得到了憲法的保護;馬來西亞成為聯邦君主立憲制。按憲法第 11條款規定,伊斯蘭被視為聯邦宗教,憲法保障馬來人的權利與信仰同時,也是一個世俗國家。各族人民享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佛教、基督教、印度教、錫克教、道教等)。

近來,種族與宗教的極端激進主義勢力開始在我國滋生,已經危害馬來西亞種族和宗教和諧,成了人民團結的阻礙。必須引起各界的關注....

kaiti : 對昨日當今大馬一篇沙亞南居民不滿興都廟搬遷到他們的社區,攜血淋淋牛頭向雪州政府示威的報導感慨萬分。馬來西亞獨立52年後,信仰、母語教育與族群依然是大家極度敏感神經。到底今日馬來西亞各族人民的思維是前進還是倒退?如果我們現在不去糾正錯誤,找回過去的包容與和諧;將來也許我們會失去更多.....

Wednesday, August 26, 2009

另一類國慶日


近來,馬來西亞各族導演把一些受關注的社會議題拍攝成短片。15Malaysia是大馬電影人自發的國慶活動,請廣為宣傳。

15Malaysia題材豐富,包括種族主義、貪污、大馬足球現狀、人民對政治不滿、回教銀行、孌童癖、回教食品等等。呈獻手法也不一,除了不少喜劇外,也有比較超現實、悲情、諷刺及充滿驚悚情節的短片,反映我們國家不同的面貌。

“15 Malaysia” 15部短片,將於8月17日至9月16日期間,分期發佈在官方網站http://www.15malaysia.com。網民可免費上網觀看。

House是其中一部我喜歡的......

Friday, May 22, 2009

削足而適履,殺頭而便冠。


成語「削足適覆」出自漢朝《淮南子·說林訓》:“夫所以養而害所養,譬猶削足而適履,殺頭而便冠。”意思是說,把凡事本末倒置的處理法,形容為「削足適覆」。

副首相兼教育部長丹斯里慕尤丁昨天針對公共服務局獎學金一事說,政府計劃限制大馬教育文憑(SPM)考生的報考科目。他說,這是為了確保,在遴選公共服務局獎學金的人選時,當局能更公平地比較,誰才是最符合資格的獎學金得主。

您們不覺得這種說法就如『削足適履』,根本是本末顛倒的作法。而且出自我國副首相兼教育部長口中,有點可笑也可悲嗎?

kaiti : 此君自上任以來,頻頻語出驚人。感覺越來越像某喜劇界名人。

Friday, May 08, 2009

政治大戲登場!

為了回饋308自以來選民對朝野政治的支持!


劇名:銀州官場沉浮錄
劇團:國陣&民聯藝工隊
日期:5月7日
時間:早上8~下午4點
地點:霹靂州議會
演出者:國陣&民聯+青蛙組合的當紅小生、花旦、文生、武生、丑角....
配合演出者:州皇儲、州議會秘書、州法律顧問、馬來西亞皇家警察政治部、鎮暴隊、記者媒體....

不惜成本!今年最旺的文武大劇!最熱劇集主題曲「肥水不流別人田」!

隆重粉墨登場! 入埸免費!





以上劇中人物名稱、故事內容如有雷同、均屬巧合!


kaiti:目前世界各國正在拼經濟,馬來西亞政客們卻在努力拼政治,而且還樂此不彼!

Thursday, May 07, 2009

天真的黑了!


.................................................!!!!

Sunday, May 03, 2009

是時候全民一起打擊罪案拼治安了


罪案猖獗至警方無法控制的程度,連柔佛巴魯警區主任再努丁耶谷助理總監週四早晨,在住家內在刀尖下被劫匪五花大綁及洗劫。

在週四清晨5時45分,再努丁一家二口遭3名相信是印尼人的劫匪五花大綁及洗劫,搶走現款和其他財物。

警區主任在自己家中被打搶,不僅對大馬警隊是一大羞辱,也突出了警隊的無能,無法控制罪案,尤其是以柔佛巴魯為首的黑區罪案。

kaiti : 雖然說打擊罪案人人有責;可以維護治安卻是警察的責任。

Tuesday, April 07, 2009

今晚的月亮特別明!


得人心者得天下!
馬來西亞人民再一次用明亮的眼睛來回應一切...

Friday, April 03, 2009

零激情!


隨著首相阿都拉昨日覲見國家元首端姑米占請求卸任,其接班人納吉今早10點在國家皇宮正式宣誓就任,成為我國第六任首相。

我相信這個事實無法激起大多數馬來西亞人對新任首相的期待,與像當年馬哈廸交棒阿都拉時那樣的心情......

希望馬來西亞第五任首相Pak Lah 能以敦馬哈廸為鑑. 祝您能安享晚年!

Wednesday, April 01, 2009

期待明天

Sunday, October 26, 2008

馬來亞緊急狀態State of Emergency(1948-1960)

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歷史背景:

以華人為主的馬來亞抗日軍與英殖民地政府原在日軍佔領時期衷誠合作,但戰後政治勢力安排的談判破裂,抗日軍於1948年重返森林與政府作戰。英政府宣佈該 組織非法,並宣佈馬來亞進入緊急狀態。為獲得對抗勝利,殖民地政府把大部分鄉村地區的華人驅散,並把他們聚集在新設立的新村加以控制,以切斷他們對抗日軍 的接濟。由於抗日軍的反叛,英殖民地政府對華人的忠誠不加信任。

英政府施行緊急法令後,華人遭到空前的痛苦,一方面要面對馬共的威脅,另一方面則緊急法令許多條例的束縛與處罰,使數十萬鄉區華人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當時,英殖民當局的軍警人員對付鄉區之華人,手段非常毒辣,緻使一般民眾對軍警反感。馬華公會宣傳主任陳修信於1949129日,發表「暴徒之勝 牌」,這篇文章,形容華人的淒慘之境,他說:「從本人之觀點看出,本邦社會之上下階層人士開始咒怨英國人之行為與日本人不相上下,有者甚至說其比日本人更 毒辣。」;「上述觀點或太籠統而過份,但大肆焚燒村莊之舉動(如嘉照膠園集體鎗殺華裔膠工事件),及任何人有被嫌疑即扣留之可能性、集體處罰之封建制度、 運帶軍火處死刑、軍隊人員搜查時趁機掠劫,以及可使華人全批驅出境的威脅(除生長於檳城及馬六甲的英籍民之外),均使一般相信英國人的手段比日本人毒辣。 這是暴亂領袖手中最重要的武器,這一觀點是否正確乃另一問題,但衹要馬共獲得普遍之信徒,就足夠危險。」

「政府不但未設法清除此種信念,及已逐漸加強這種信念,英政府向公眾發佈的傳單,警告村民如不與政府合作,將驅逐出境。政府從未以建設性之立法爭取人民合 作,僅利用種種威脅或恐嚇手段,而常於無效時,採取毒辣的行動對付人民。」 由上述可見本邦華人所遭受的空前苦難,他們不衹要面臨馬共的威脅,同時還要遭受英軍的毒辣行動對付。

馬來亞華人因緊急狀態的實施,犧牲至為慘重,根據數字,由19486月緊急狀態開始至19516月,計約有1,750家,其中1,000名被慘殺,500名受傷;另250名失蹤。

Saturday, October 25, 2008

50年代英軍對馬來亞共產黨發佈的宣傳單



歷史背景:

馬來亞共產黨成立於1927年,總部在新加坡,身份合法。馬共領袖份子包含不滿英國統治的華校教師、學生、工會頭頭等。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英軍供給馬共武器,利用他們打遊擊戰,稱他們為「馬來亞人民抗日軍」(Malayan People's Anti-Japanese Army)。大戰結束後,英軍命令這支部隊繳回武器自行解散,他們陽奉陰違,繳還了一部分槍枝,卻帶著其他武器轉入地下。1945至48年間,馬共採取宣傳與滲透手段,利用戰後物資缺乏、百姓生活艱難的環境,向華人(主要對象是學生及工人)灌輸不滿現實及反對英國統治的思想。1947年一年間,馬共策動了 三百多次工潮,藉機擾亂社會秩序,以致該年被稱為「罷工年」。1948年,馬共升高抗爭手段,實行武裝叛亂,四處破壞馬來亞的橡膠園、錫礦,殺死白人園主、礦主,襲擊警局、火車、運輸卡車等公共設施,目的是要造成工人失業加入馬共。英國于這年宣佈馬共為非法,馬來亞及新加坡同時進入長達十二年的緊急狀態(State of Emergency 即戒嚴),由英軍主導展開剿共行動,雙方傷亡甚大,連總督鄧普勒爵士(Sir Templer)都在公路上中伏被殂身亡。至1960年代,馬共終於在英軍強大壓力及堅壁清野的掃蕩下,退至馬來亞北部邊境。馬共在馬來亞無法立足後,又 回頭轉入新加坡地下從事顛覆工作。他們煽動華校教師及在學學生、進不了新加坡大學或找不到好工作的華校畢業生、不滿待遇的工人們,一齊起來推翻殖民政府, 脫離英國統治,尋求新加坡獨立。

Kaiti : 這是之前我貼在Cari中文論壇上一組個人收集到的50年代英軍對馬來亞共產黨發佈的宣傳單圖片。

Wednesday, October 22, 2008

不在課本上的歷史



最近在網路上觀賞了一部由導演法米(Fahmi Reza)去年發表的紀錄片《獨立前十年》(Sepuluh Tahun Sebelum Merdeka),描述左派政黨先賢在馬來半島爭取獨立的事跡。

爭取獨立的過程,是馬來西亞得以建國最主要的條件。我們的歷史課本記載了人民反對英殖民政府在1946年提出的馬來亞邦聯(Malayan Union)體制,也記載了馬來亞聯合邦(Federation of Malaya)在1948年成立,取代馬來亞邦聯的歷史。

但是我們的課本並沒提及,在1946到1948年間,追求獨立的左派陣營PUTERA-AMCJA為反對馬來亞聯邦的成立,提出了罷業 (HARTAL),以示對當權者的抗議。罷業的訴求得到了普羅民眾的支持,讓英殖民政府損失了大約400萬英鎊。然而殖民政府依舊無動于衷,持續推行左派 陣營認為實屬殖民政府變相操控的馬來亞聯邦體制。

我們的課本也沒提及,自1948年頒布緊急法令以來,很多左翼分子都被冠上共產黨員的名義被逮捕囚禁,瓦解了許多左派組織、勞工團體,因此鞏固了當權者的地位。

不在課本上的歷史,代表一種篩選的原則。自古以來都是當權者掌握詮釋歷史的權力,所謂正規的歷史只是把政敵抹黑或排除在外的歷史。就像我們也不盡然了解馬來西亞共產黨的鬥爭史一樣,而那些被排除在外的,就如消音般的漸漸被人民遺忘,仿佛不曾存在過。

有時候,我們對這個國家、當權者有著很多的憤怒與不解,然而這個“當下”是由很多的“過去”累積而來,只有將那些消音的歷史還原,我們才能知道自己從何而來,將往哪去。

平心而論,這些都是老調重彈的簡單道理。我們當然可以譴責當權者的手段(我想他們不會有太大改變)。但是與其期待他們改變,不如先改變自己,除了要知道“盡信書,不如無書”,還得快馬加鞭的去找尋那些不止已在歷史課本上消音,也可能快要離開世界,垂垂老矣的歷史人物。

你可以像Fahmi Reza或Amir Muhammad等人,拿起攝影機記錄他們,製作成一支紀錄片;你也可以不必像他們一樣專業,也許只要回頭訪問你身邊的長輩,只要最簡單的錄音設備或一支筆,就會發現很多不在課本上的史實,協助將這支離破碎的“過去”,一一拼湊起來。

文:梁友瑄

資料來源 : http://news.sina.com 2008年10月18日 23:46

Monday, October 20, 2008

不要讓歷史留白!


<獨立新聞在線>今日報導左翼馬來婦女運動家、馬來亞共產黨第十支隊戰士珊西婭法姬(Shamsiah Fakeh)於今早九時溘然逝世。

珊西婭法姬是一位傑出的獨立運動馬來婦女領袖,她不屈不饒地為國家的獨立而鬥爭,足跡踏遍馬來亞各處。她曾是左翼組織“覺醒婦女會”(AWAS)的主席,並率領該組織與“馬來民族黨青年團”(API)攜手共進,爭取馬來亞的獨立。她與馬來民族党青年團主席阿末波士達曼(Ahmad Boestaman)的攜手合作,使整個馬來領地的青年男女們心中燃起了武裝抗英的鬥爭激情。在1948年,“覺醒婦女會”遭英殖民政府禁止。在英國殖民者宣佈的進入緊急狀態之後,珊西婭走進森林加入了馬來亞共產黨領導下的第十支隊。之後流亡中國,珊西婭在鐵廠工作,與中國結下深厚情誼。

1989年,馬共與馬泰兩國政府在泰國合艾簽署《和平協定》。珊西婭與家人終於在1994年7月23日回到馬來西亞。回到祖國之後,她與兒孫們一起,度過清淡的晚年生活。她從不後悔反抗英殖民者,不後悔走進森林和加入共產黨。她欣慰自己的鬥爭曾經撼動了殖民者的統治。她相信能看清歷史的下一代人,將能夠找到方向。

新聞來源

Kaiti : 左翼組織的抗爭運動是馬來西亞建國與獨立史上不可留白的一頁,對新一代馬來西亞人來說很重要今天在我國的歷史教科書上卻已讀不到,它顯然是被當政者刻意的掩蓋和遺忘了!

Thursday, October 09, 2008

Goodbye My Love!



首相阿都拉終於宣佈不蟬聯主席職,也會在明年3月卸下首相職,交由副首相納吉接棒。其實回想起來,阿都拉在人格和處事態度從過去擔任內閣部長時期即是個正直和坦蕩的人物。只是時不我予...為了可以贏回御任前少許民意,Pak Lah 應該做的是......

民間大眾其實希望阿都拉在離開之前,可以果斷廢除或修改種種的惡法,例如內安法令、印刷法令和煽動法令等。同時也應該確保司法和反貪機構能夠恢復獨立的地位。至少歷史會記得他短暫的首相任期中為馬來西亞政治民主化的貢獻。

Tuesday, September 16, 2008

馬來西亞成立日!

9/16
全民共創新馬來西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