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心情小站.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心情小站. Show all posts

Sunday, June 22, 2014


有人問: 師父在教界的專長是什麼?
師父: 我專做"死"人工作...
問: 是做跑"西方"佛事嗎?
師父: 不是...
問: ?
師父: 我專做"死"人研究;找"死"人資料,寫"死"人背景;拍"死"人照片;收"死"人遺物...為"死"人服務.
問: !!!




Monday, January 02, 2012

喂!您是那位?

圖片:網絡照片


安徒生童話中國王的新衣是每個人成長中耳熟能詳的童話故事.故事中的國王因為過度愚昧,貪婪與霸道;沒有人願意在他面前講真話,大家只有一面奉承只說他喜歡聽的話了.最後被兩個裁縫師羅吉與卡拉所愚弄;後來被一個純真小男孩指正才有所悔悟.

佛教典型故事中,佛印禪師和蘇東坡佛與牛糞的對話,也讓許多人回味而津津樂道,從修道心性來看,佛印禪師的修行的確比起蘇學士更勝一籌,若要是從故事擴張性角度去反思,也許蘇東坡只是說出很單純的當下感覺罷了,沒有分別對錯,人我是非,直心是道場.是佛印多心了…….

世間俗人如此,佛門中人何嘗不會或不是?人總是好大喜功,故步自封,或故弄玄虛,或自抬身價,努力包裝自己卻不願意用心真正的去體會,修行對一切外在事物與內心的反應;甚至把前人體驗變成了自己口頭禪, 總是在拾人牙慧的大有人在……

!您是那位?

Thursday, July 21, 2011

是時候清理了.......

圖 by ~ shadyau

突然發覺.....是時候整理一下
已經好長一段時間沒有進來的部落......
記不得最後一次整理時間房間 ......
門前的花草需要關心......
供奉的佛像多披了一層塵埃......
任勞任怨的車子也該送去維護了......
手頭上的一些雜務需盡快處理......
自己最近的心境.....
還有........

Tuesday, October 19, 2010

不忘初心

 來源:網路圖片


有人問老僧:出家本應心無罣礙;為何仍然有人不自覺浸染於私我、名利、分別 、染污大苦海中?

老僧答:忘卻初心。

Wednesday, September 15, 2010

老建築的吶喊!

圖片 : 資料庫

歲月是它的年齡,
牆上苔蘚是老態,
木雕如人生歷練,
彩繪像生命泉源。

無情的歲月,
風雨的摧殘,
一次又一次的侵蝕它的生命。

主人的無知,
人為的疏忽;
把託付於它身上的前人智慧,
用一層俗不可耐的濃妝取代。

如果說它可以吶喊
相信它會說:
我是人類的經驗、智慧的累積。如果不懂得維護我也請不要傷害我......


kaiti : 老建築是呈現文化資產的古蹟,人類的經驗、智慧的累積。個人的想法是,修復老建築的基本原則是"修舊如舊",可以修復的要想方法去修復,盡可能不要用新的東西去取代舊的。對於古蹟如果不懂得如何維護,至少也不要去破壞它。失去了就永遠找不回。

Sunday, September 05, 2010

不受第二支箭

 圖 : 網路照片

佛陀被尊為天人師,這是說明佛陀是最善於教化的人天師範,不僅因為他最懂得權巧方便,觀機逗教,尤其善於運用譬喻、問答等方式來闡述真理法則,令弟子們容易理解佛法而心生欣羡,繼而信受奉行。

佛陀曾說:“一個沒有受過佛法教化的人,遇到痛苦的時候,往往悲不自勝,甚至徬徨迷惑,不知如何安頓自己,這就如同中了第一支箭以後,又中了第二支箭一樣的感到痛苦不安;相反的,有佛法的人,遭逢痛苦的時候,絕不徒然悲歎,乃至怨天尤人,自亂方寸,因為他已經有智慧,不會再受第二支箭的痛苦。”

“一個佛教徒身處樂境之中也絕不放縱自己,因為一旦陶醉在快樂之中而放逸身心,第二支箭便會帶來苦受。”

人往往沈緬於享樂而不能自拔,或者陷溺於哀痛而不能超越,被同一塊石頭絆倒二次是一種恥辱,被第二支箭射中更是一種不幸。如何培養“覺”性,苦樂不滯,便是無上的智慧。


Monday, August 30, 2010

馬來西亞慶祝獨立53週年


<用馬來西亞的天氣來說愛你>
詞:陳溫發 曲:張映坤
原唱:另類音樂人(張盛德/周金亮/友弟)
翻唱:阿牛陳慶祥



我不能說這個秋季的紅葉不夠美麗
我不能說這個寒冬為何會有綿綿細雨
不是我的情懷不夠詩情畫意
只是我生長的這片土地上只有雨季和旱季
親愛的別罵我總是這麼的腳踏實地
不去編些春風秋雨的心情來哄哄你
說春深夏炎幻想著和你一起漫步青青草地
說秋紅冬寒叫我回憶曾有的往昔
親愛的請你原諒我沒有浪漫的戀情
只是我太愛這片土地
當然也愛上了它的天氣

我只想說
一些我的朋友們也能明白的甜言蜜語
讓我用馬來西亞的天氣來說想你
讓我用馬來西亞的天氣來說愛你
Rasa sayang heh rasa sayang sayang hei
Hei lihat Nona Jauh
Rasa sayang sayang hei
一些我的愛人們也能明白的甜言蜜語
讓我用馬來西亞的天氣來說愛你
來說愛你

Wednesday, August 25, 2010

談出家


圖片 : 網路照片

出家分為身出家、心出家、身心俱出家。身出家是剃去鬚髮,換上僧裝芒鞋,是為形同沙門。心出家是發菩提心、出離心,出煩惱無明的家,出三界五蓋的家,出貪瞋痴的三毒之家。譬如維摩菩薩「示有妻子,常修梵行;雖處居家,不著三界。」就是心出家。當然,最圓滿者是身心都能出家。

星雲大師曾明示出家要發十二種心:

1.出家是出污染心,得清淨心;
2.出家是出貪瞋痴心,得慈悲心;
3.出家是出邪知心,得正見心;
4.出家是出凡俗心,得道念心;
5.出家是出懈怠心,得精進心;
6.出家是出妄想心,得正念心;
7.出家是出差別心,得平等心;
8.出家是出計較心,得自在心;
9.出家是出奸狎心,得忠義心;
10.出家是出孤獨心,得群我心;
11.出家是出自私心,得公德心;
12.出家是出三界心,得佛法心。

kaiti : 馬來西亞自上世紀70~80年代佛青運動,各地開始陸續組織佛學會,興起一股提倡正信學佛的風氣。許多人也因此有緣接觸到正信佛教,聞法聽經,親近佛門大德法師。短期出家共修法會隨處有之。因而不乏發願出家,住持三寶續佛慧命的年輕一代佛教徒。然,馬來西亞佛教在發展上一直缺乏健全體系管理和系統化教育傳承。大量初入佛門弟子素質參差不齊,出家人因個人素質和動機,各師各法,廣度有緣人。

近來,更有因龍蛇混雜現象,假和尚披法衣誤導眾生,出家人個人行為道德問題,撓亂佛門清淨新聞,事件時有所聞。所以,修道人不清楚自身修行定位,不具佛法正見,隨世俗見解和個人欲望動搖,則為不該。畢竟披搭如來衣,不是等閒之事,沒有另一番見地與胸懷,豈能感得出世之功與入世之德呢?

Tuesday, May 25, 2010

分享



從單純的收藏舊照片到編輯成冊,這本【南遊雲水情】終於在各方與師長們的支持和鼓勵下得以編輯完成,並得到寶譽堂常住與護法及寺院庵堂、各方人士在出版經費的支持於4月下旬付梓出版。感激長老大德們的勉勵、意見與協助確認許多照片中的相關人物。希望本記事能成為後人研究星馬佛教發展史參考的依據。

感恩於一切促成此書出版的因緣;感謝常住、各寺院庵堂、長老法師、團體與個人為本書出版提供珍貴相關資料及在財務上的支持。謹此微不足道的心力,祈望能夠與眾多有情分享功德與喜樂,並希望他們能夠因此培植善緣,身心獲得安穩自在!

kaiti: 感到少許遺憾的是,清亮長老在我編輯這本書上給予許多的勉勵與協助。可惜的是他卻沒有看到這本書的出版,就在2010年2月22日示寂了。

下载《南游云水情》

Saturday, May 01, 2010

募心護法



寶譽堂教育推廣中心為籌募教育推廣中心之佛教教育活動及護僧經費。今天在寶譽堂的這一場義賣會終於在下午4時圓滿結束了。感恩於一切成就和完成這場義賣會的種種殊勝因緣。

特別喜歡海報上的那句〝募心護法〞。它不但傳遞了一個目的,同時也完全表達了佛教對這一類籌募活動的深度內涵。我們不應只是向大眾募款,同時也希望佛教徒們都能發出一份真誠心,感恩心與歡喜心來護持三寶。維護與推廣佛教教育。

這裡再一次我謹代表寶譽堂常住感謝您的發心與護持。
祈願大家法喜充滿!福智增上!

Tuesday, November 03, 2009

向母親告別


世事等一夢
人生誰百年
念念彌陀佛
池中結寶蓮

kaiti : 足以讓我感到欣慰的是母親自去年初被診斷患上癌症後,她始終可以正面的去面對病情和接受事實,無怨無悔的去安排自己的後事,在10月27日那一天早上,讓她可以在沒有痛苦和缺憾安祥往生;感恩於親友們的關懷及對母親生前看護與往生後一切的善緣。

Sunday, October 11, 2009

忙與茫然


今天看了部落的留言,提醒了自己有多久沒有更新部落了。藉口是最近是忙了點啦!

小心! 人一但忙起來,就容易失眠;如果晚上睡不好,精神與情緒就不會好。

人忙過以後,有時又會有點茫然;不知忙完後要做什麼........

kaiti : 回國後的幾個月,的確是忙了許多;私事、家事、常住事、學院事.....

Friday, September 25, 2009

徘徊在熟悉與陌生中



圖 : 馬來西亞佛學院新舊大廈


前天出席了馬來西亞第二學期下半期的開學禮,我算又一次正式回到學院來了。離開學院到斯里蘭卡留學多年後再回來時,心中多一份說不出的感覺。佛學院對我來說是熟悉又陌生.........

也許是,因為熟悉的是過去的環境(舊學院在佛總大樓)與人事;今天感覺對它的陌生是佛學院早已搬遷至新慈善教育大樓,新的學院人事、管理制度;新大廈有更完善的軟硬體設備,趨向多元化傳承和背景的學生來源。對於佛學院,我必須要重新去認識它與作自我調整與適應。

決定回到學院去為學生上課,多了一份新挑戰。更期望可以在教學相長中繼續為馬來西亞佛教的文化教育工作,奉獻出自己薄弱的一點心力.......

Thursday, September 24, 2009

考試成績出來啦!



圖 : University of Kelaniya 的創辦人

前幾天收到同學的e-mail大學考試成績終於出來了.
這次,最後學期的考試成績並沒有讓我有太大的驚喜.

Buddhist meditation : B-
Philosophy and Ethics of Pali Tripitaka : B+
Source studies : A
Abhidhamma studies : A
Buddhism and western thought : A
Buddhism and other religions : B+
Theravada and Mahayana : B+

kaiti : 回馬一個多月了,本以為明年新學年開始回馬佛學院上課會更好,但院方要我這個學年的最後學期回去,主要是先了解佛學院的運作和學生狀況.我將在本月23日開齋節假期後開始回學院代課.

也好,總覺得有一些事作好過沒事.....

Tuesday, August 04, 2009

告別楞伽島!

圖:Kelaniya大學校內供佛像的亭台


我的學士課程在最後一個學期延誤了將近1個多月,主要是因為大學本校在3月間發生了文理科系學生因政見不同引發的一場群毆,引致警方鎮壓事件.大學被迫全面停課.開始階段,佛學系(國外學生)還是正常上課,但因事件惡化後,我們被要求與大學其他科系一起停止上課至另行通知為止.事件1個月後大學復課.6月份的第三個星期是這學期上課的最後一週,大學又一起因宿舍學生與村民打群架事件,大學再一次宣佈無限期停課,我們的學期未考試就這樣又被迫展延.

正在苦惱回國無期時,收到母親病情開始惡化的消息,更是加重了我的信念沖擊與內心的掙扎.曾一度要放棄最後的考試選擇馬上回國.幾經波折,佛學系特別爭取到了提前在7月為系裡留學生的考試,我決定選擇留下來,也許只是因為想把人生拼圖中獨缺的這一塊拼上,也算是完成一個多年的夢想吧....

最终的決擇,是否可以讓我圓成所願.回國前夕,希望借此島國拾遺.筆錄了我對斯里蘭卡所知的點滴事物以為念了....

我在斯里蘭卡前後在Kelaniya大學佛學系修讀了一年的Diploma,後三年是學士課程.Kelaniya大學剛在5月份慶祝50校慶.目前大學校 長是Ven.Welamthyawe Kusaladhamma Nayaka Thero長老,也是我住宿寺廟Vidyalankara Pirivena"智嚴佛學院"的住持,副校長則是 Professor Sarath Amunugama.

05年到斯里蘭卡,雖沒有太多機會走遍南北,但也走訪了斯里蘭卡一些重點佛教遺址.對斯里蘭卡多少體驗與了解到這個兩千多年來奉佛敬僧,位於印度南方島國的一些民俗文化、宗教遺產、社會與政治氣息.4年多下來,看到了斯里蘭卡人的樂天知命,佛教徒虔誠信仰(不代表對佛法深度的認知);同時住在寺裡一段時日後,多少讓我感受到其實,一些僧團領袖太熱忱於主導與干預政治,一少數的僧侶積極向政府當局爭取開放本國出家人考駕照看來,千年文化傳統所要面對的未來是多麼的崎嶇.而斯里蘭卡佛教在寺院與教育上,卻逐漸在這個社會層面喪失其真正精神與道德價值的危機,佛教的作用也只流於傳統與形式上了.

圖:Kelaniya Raja Mahavihara

圖 : 傳統寺院小沙彌

斯里蘭卡政府對民間結社與各宗教抱持寬容態度,卻對族群存有一定的敏感性;政府部門中的官僚與大學教學行政效率偏差;大學生對學運和政治的熱忱,總是感覺有點過熱了;曾在大學經歷了多次的學潮與罷課,工潮與罷工.國家面對多年北部淡米族群爭取獨立的政治意識沖突和自殺式恐怖攻擊,現任總統的強勢不妥協作風到政府決定放棄和談的努力,採用全面的圍剿.對島上時時處於警戒狀態,各處軍警與檢查站.開始時,有一些憂慮與擔心,久而久之發現到這島國民眾都具有處變不驚(無奈還是麻木)的生活態度,也就跟著處變不驚了....

這就是我曾經度過1200多個日子的國家.(政府己在今年五月份時宣布,贏得歷時二十五年的內戰,成功剿平泰米爾猛虎分離組織,收復全國國土.).但卻發現到迄今首都可倫坡各處保安並沒有因此鬆懈.堅信族群之間的敏感性還是對這個國家未來團結發展停滯不前和揮之不散的主要問題.


kaiti :
其實這一篇文章早在上個月初就寫好的了,卻因為遇到了許多突變的事故,無法把它貼上來.終於在今晚,我即將從斯里蘭卡回國了.也不知該感到歡喜還是缺憾去面對下一個未知的將來.緣生緣滅本是不變的真理,就讓一切隨遇而安吧!

圖 : 斯里蘭卡小孩





Thursday, July 30, 2009

朋友!您吵過架嗎?



相信您也有在電視媒體看過立法院委員和國會議員們在國會裡的拉扯與爭論吧?在政壇上它只是議員們的另類政治表達方式,可以在議會平台上大干一場後,走出那扇議會大門一樣還是朋友談笑自如。這完全不同於一般我們常見到的情侶分手、夫妻離婚、朋友反臉、同學爭執、同事失和、鄰居對峙、老人相罵、小孩互鬧的那種關係上,因某些事引起的爭執或吵架。甚至我們自己也曾經是其中一位主角。

當別人對你說了一些刺傷你的話,批評你、羞辱你,你會怎樣?
你會火冒三丈,氣呼呼地罵回去,或是忍氣吞聲地強壓下來?
然後呢?你是否會愈想愈氣,整個情緒都大受影響?

很多人在共同相處下無意中遇到事情,都常會把「算了!我不想講了,反正跟你講也沒用。」或是「算了!跟你講理是沒用的。」這些話掛在嘴邊,讓兩人的生活和思想越差越遠,也因為如此,彼此無法找到真正引起衝突的所在,進而漸漸埋下的種子,只待時機成熟,種子便破土而出,難免一場語言上的磨擦就這樣的發生,造成無法挽回的局面。

有時靜下心來理性的想想,凡事又何必這樣呢,到底你是情緒的主人,還是奴隸。大家都可能只因為一些生活上的事,缺乏溝通,最后集怨成仇,以突發的某件事而引起爆點。最終失去了理智,把過去容忍與包容的鏡子打破,露出真正的面目,開始惡言相向,互揭其短。甚至還可能用暴力來解決,大打出手。不但傷了彼此多年的感情,也讓雙方增加了更多不必要的煩惱,一時無法讓心情平伏下來,損人不利己。

可是不幸有一天還是讓您遇上了,您會選擇用什麼樣的方式去面對它呢?


Kaiti : 吵架是一種較激烈的溝通方式,更是一門極大的情緒表現藝術,在適當的時機裡,如何能吵的讓對方確切的明白你的想法與立場,讓雙方作事後反省,避開用人身攻擊來去傷害對方,只動口而不動手就得看各位的功力了。如果您沒有辦法主控雙方的情緒,那還是勸君莫試了....

Friday, July 10, 2009

不一般的最後考試!

圖 : 我的考試許可證

在Kelaniya大學最後的學期真的是一波三折....
發生太多的事了,目前大學還是因為寄宿生和村民群毆事件復課無期....
也為了母親的病情,本來已經選擇放棄最後的考試,確定好機位提前回國了....
最終,佛學系爭取到大學方面的特別許可,讓我們這些系裡留學生提前考試....
所以才決定留下來...

終於在星期二領了考試許可和時間表.....
確定下星期一開始學士班最後一個學期未的考試了.....
希望可以順利的把它考完,完成我在這裡4年多的學業.....
8月初我就可以回檳城了.

kaiti : 這裡的
部落文章就暫時停下,等考完試再寫囉!

Tuesday, June 30, 2009

歸途!


中國人受傳統觀念的影響總是認為「人死為鬼」.其實不然,佛教的說法是人死了之後,會隨著各人業力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去向.所謂「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做者是」;一般人死後所能依憑的業力有3种:

1.隨業受生:生前善根深厚的人,出生善途;惡業盈貫的人,往生三惡趣.
2.隨習受生:佛教相信人死後會隨著平時的習性去受生.
3.隨意受生:人死後受生的去向,與平時所思所念的關係很大.


kaiti : 經上說:「天下之苦,莫過有身,饑渴寒熱,瞋恚驚怖,色欲怨禍,皆由於身.」;自己也許無法改變被生下的命運,但只要可以坦然面對生命與死亡,我們卻可以為自己未來的歸途作出妥善的安排....

Wednesday, June 24, 2009

風之燭



靜寂挻立、風中搖曳;
朔風冷冽、霜凍枝葉;
慈心不滅、替其垂淚。


《風之燭》網絡詩


kaiti:如果您問我最近的心情如何?我可以告訴您就像風之燭......

Saturday, June 20, 2009

人生繼續向前的另一種動力.

圖 : 宣化上人

一切是考驗,看爾怎麼辦?
覿面若不識,須再從頭煉。


~宣化上人~


最近的日子並不是過得很平和.許多突發事件像潮水一波一波的湧上來,好像沒有間斷似的.幾乎快有點招架不住....先是一路以來身體不調、大學最後學期因學生校園群毆事件,學期未考試不斷展延而回國無期、部落引用照片惹來後續的風波、和最近接到母親病情開始惡化的電郵.....

家師文建和尚常說逆境不一定是壞的.逆境來時我們必須要去接受與面對一切的考驗.也讓我想起了宣化上人的這首偈來.記得1980年我和弟妹們是在檳城皈依三寶是依宣化上人為証明師的.上人給我的印象很深刻,對其一生弘法度眾的悲心宏願更是讚嘆.年輕時喜歡閱讀老人的相關著作,對上人開示裡的一些法語,常因讀後念念於心.

曾經在1988年時到過上人在美國加州的萬佛聖城拜訪過,和上人有過幾次短暫的對談機會,雖然沒有因此被點化而皈投座下出家,卻也造就了我後來回檳城在洪福寺出家的因緣.

我將隨順今天所面臨的種種逆境因緣,極積去面對它,想信這一切最終都會成為我人生繼續向前的另一種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