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October 25, 2008

50年代英軍對馬來亞共產黨發佈的宣傳單



歷史背景:

馬來亞共產黨成立於1927年,總部在新加坡,身份合法。馬共領袖份子包含不滿英國統治的華校教師、學生、工會頭頭等。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英軍供給馬共武器,利用他們打遊擊戰,稱他們為「馬來亞人民抗日軍」(Malayan People's Anti-Japanese Army)。大戰結束後,英軍命令這支部隊繳回武器自行解散,他們陽奉陰違,繳還了一部分槍枝,卻帶著其他武器轉入地下。1945至48年間,馬共採取宣傳與滲透手段,利用戰後物資缺乏、百姓生活艱難的環境,向華人(主要對象是學生及工人)灌輸不滿現實及反對英國統治的思想。1947年一年間,馬共策動了 三百多次工潮,藉機擾亂社會秩序,以致該年被稱為「罷工年」。1948年,馬共升高抗爭手段,實行武裝叛亂,四處破壞馬來亞的橡膠園、錫礦,殺死白人園主、礦主,襲擊警局、火車、運輸卡車等公共設施,目的是要造成工人失業加入馬共。英國于這年宣佈馬共為非法,馬來亞及新加坡同時進入長達十二年的緊急狀態(State of Emergency 即戒嚴),由英軍主導展開剿共行動,雙方傷亡甚大,連總督鄧普勒爵士(Sir Templer)都在公路上中伏被殂身亡。至1960年代,馬共終於在英軍強大壓力及堅壁清野的掃蕩下,退至馬來亞北部邊境。馬共在馬來亞無法立足後,又 回頭轉入新加坡地下從事顛覆工作。他們煽動華校教師及在學學生、進不了新加坡大學或找不到好工作的華校畢業生、不滿待遇的工人們,一齊起來推翻殖民政府, 脫離英國統治,尋求新加坡獨立。

Kaiti : 這是之前我貼在Cari中文論壇上一組個人收集到的50年代英軍對馬來亞共產黨發佈的宣傳單圖片。

Wednesday, October 22, 2008

不在課本上的歷史



最近在網路上觀賞了一部由導演法米(Fahmi Reza)去年發表的紀錄片《獨立前十年》(Sepuluh Tahun Sebelum Merdeka),描述左派政黨先賢在馬來半島爭取獨立的事跡。

爭取獨立的過程,是馬來西亞得以建國最主要的條件。我們的歷史課本記載了人民反對英殖民政府在1946年提出的馬來亞邦聯(Malayan Union)體制,也記載了馬來亞聯合邦(Federation of Malaya)在1948年成立,取代馬來亞邦聯的歷史。

但是我們的課本並沒提及,在1946到1948年間,追求獨立的左派陣營PUTERA-AMCJA為反對馬來亞聯邦的成立,提出了罷業 (HARTAL),以示對當權者的抗議。罷業的訴求得到了普羅民眾的支持,讓英殖民政府損失了大約400萬英鎊。然而殖民政府依舊無動于衷,持續推行左派 陣營認為實屬殖民政府變相操控的馬來亞聯邦體制。

我們的課本也沒提及,自1948年頒布緊急法令以來,很多左翼分子都被冠上共產黨員的名義被逮捕囚禁,瓦解了許多左派組織、勞工團體,因此鞏固了當權者的地位。

不在課本上的歷史,代表一種篩選的原則。自古以來都是當權者掌握詮釋歷史的權力,所謂正規的歷史只是把政敵抹黑或排除在外的歷史。就像我們也不盡然了解馬來西亞共產黨的鬥爭史一樣,而那些被排除在外的,就如消音般的漸漸被人民遺忘,仿佛不曾存在過。

有時候,我們對這個國家、當權者有著很多的憤怒與不解,然而這個“當下”是由很多的“過去”累積而來,只有將那些消音的歷史還原,我們才能知道自己從何而來,將往哪去。

平心而論,這些都是老調重彈的簡單道理。我們當然可以譴責當權者的手段(我想他們不會有太大改變)。但是與其期待他們改變,不如先改變自己,除了要知道“盡信書,不如無書”,還得快馬加鞭的去找尋那些不止已在歷史課本上消音,也可能快要離開世界,垂垂老矣的歷史人物。

你可以像Fahmi Reza或Amir Muhammad等人,拿起攝影機記錄他們,製作成一支紀錄片;你也可以不必像他們一樣專業,也許只要回頭訪問你身邊的長輩,只要最簡單的錄音設備或一支筆,就會發現很多不在課本上的史實,協助將這支離破碎的“過去”,一一拼湊起來。

文:梁友瑄

資料來源 : http://news.sina.com 2008年10月18日 23:46

Monday, October 20, 2008

不要讓歷史留白!


<獨立新聞在線>今日報導左翼馬來婦女運動家、馬來亞共產黨第十支隊戰士珊西婭法姬(Shamsiah Fakeh)於今早九時溘然逝世。

珊西婭法姬是一位傑出的獨立運動馬來婦女領袖,她不屈不饒地為國家的獨立而鬥爭,足跡踏遍馬來亞各處。她曾是左翼組織“覺醒婦女會”(AWAS)的主席,並率領該組織與“馬來民族黨青年團”(API)攜手共進,爭取馬來亞的獨立。她與馬來民族党青年團主席阿末波士達曼(Ahmad Boestaman)的攜手合作,使整個馬來領地的青年男女們心中燃起了武裝抗英的鬥爭激情。在1948年,“覺醒婦女會”遭英殖民政府禁止。在英國殖民者宣佈的進入緊急狀態之後,珊西婭走進森林加入了馬來亞共產黨領導下的第十支隊。之後流亡中國,珊西婭在鐵廠工作,與中國結下深厚情誼。

1989年,馬共與馬泰兩國政府在泰國合艾簽署《和平協定》。珊西婭與家人終於在1994年7月23日回到馬來西亞。回到祖國之後,她與兒孫們一起,度過清淡的晚年生活。她從不後悔反抗英殖民者,不後悔走進森林和加入共產黨。她欣慰自己的鬥爭曾經撼動了殖民者的統治。她相信能看清歷史的下一代人,將能夠找到方向。

新聞來源

Kaiti : 左翼組織的抗爭運動是馬來西亞建國與獨立史上不可留白的一頁,對新一代馬來西亞人來說很重要今天在我國的歷史教科書上卻已讀不到,它顯然是被當政者刻意的掩蓋和遺忘了!

Sunday, October 19, 2008

毀滅之神 - 濕婆Shiva


濕婆Shiva為印度教主神之一,與毗濕奴Vishnu、大梵天Brahma齊名。由吠陀時代的天神樓陀羅演變而成。毗濕奴神,在佛教稱為那羅延天,溼婆神在佛教稱為大自在天,大梵天是佛教的稱呼,在印度神話中大都稱為婆羅門神或婆羅賀摩,即俗稱的四面佛。

濕婆神有三個眼睛,密宗有所謂性力派雙修瑜珈即從此神而來,印度教徒常用一外表像陽具的天然石柱,上面刻一個眼睛代表濕婆神而加以祭拜。而密宗許多明王金剛都有第三隻眼,以神話學觀點,都是由濕婆神的神格轉化而來,密宗明王、金剛有第三隻眼,其中一意義是指勝其法力勝過濕婆神之意。

濕婆是亞歷安文明前就存在的印度本地神祉,亞歷安人入印後,創造婆羅門教,濕婆變成重要的三大神之一。印度神話中,濕婆代表宇宙原始力量,以及清靜的宇宙意識,同時擁有破壞和再生的力量,故威力之大,使得保護神常常想盡辦法,讓濕婆的力量發揮至婆娑世界,因為濕婆是為出離者,非常不喜歡梵天所造的輪迴世界,認為其造成眾生之苦。

印度教毀滅之神濕婆,兼具生殖與毀滅、創造與破壞雙重性格,呈現各種奇譎怪誕的不同相貌,主要有林伽相、恐怖相、溫柔相、超人相、三面相、舞王相、璃伽之主相、半女之主相等變相,林伽
Linga(男根是濕婆的最基本的象徵。

在印度教造像中,濕婆通常是瑜伽苦行者打扮,遍身塗灰,纏發椎髻,頭戴一彎新月,頸繞一條長蛇,胸飾一申骷髏瓔珞,腰間圍著一張虎皮,四臂手持三叉戟、斧頭、手鼓、棍棒或母鹿。他額頭上長著第
3只眼睛,可以噴射神火把一切燒成灰燼。濕婆還富於自我犧牲精神。當恆河女神從雪山天國降凡之際,濕婆為了避免水勢過猛淹沒眾生,他親自以頭接水,讓恆河在他的發綹間流轉千年緩衝後再流到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