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December 24, 2009

和諧世界,從心開始.



kaiti:光華日報今天報導了我國首相納吉出席了華總第十屇中央委員會宣誓禮,並親自揮毫寫了一個<和>字贈予華總留念。讓我想到中國佛教界在2006年主辦第一屇世界佛教論壇時的宣傳片,很有意義。放上來與大家分享。

Wednesday, December 16, 2009

寧可犧牲旅遊可觀性,也不能放棄護古。

圖:今日銀禧鐘樓、古堡

圖:1900年代銀禧鐘樓、古堡與海峽殖民地政府大樓


據光明日報12月15日一篇報導喬治市與中國福建土樓同期入遺,1年後土樓已在世界大放異彩,遊客量攀升200%。反觀喬治市卻沒從世遺中獲得大裨益。

喬治市世遺1年來原地踏步,州政府就是以沒錢作為理由,更辯說因為核心區古蹟建築多是私人產業,政府“不能動”。 其實,要從世遺地中創造旅遊奇蹟,政府與人民間的合作關係重要,政府應身體力行,先行完整基設,規劃完善世遺區域基本設施,防止環境和古建築破壞。只要先付出完善週邊基設後,古蹟區自然展現出其再生活力。屆時,居民和私人機構自然會配合與看到世遺所帶來的無限生機。原則是如報導中福建省永定縣宣傳部長胡健說“我們寧可犧牲旅遊可觀性,也不能放棄護古。這就是世遺守則,取財也要有底限,不能因眼前利益斷送民族文化。”

《光明日報》報導

Sunday, December 06, 2009

失去了,就不可能再擁有。

圖片:光華日報


光華日報檳城3日報導,耗資逾7千萬令吉的極樂寺觀音聖像八角亭寶蓋圓滿落成,檳州喜迎新地標!

法相莊嚴的觀世音菩薩聖像高36米,有關方面經歷層層的困難與挑戰,耗時數十年方得以在2002年竣工,而八角亭寶蓋計畫乃由極樂寺第4任方丈白聖老和尚發起,于2005年開始動工。這座宏偉的八角亭寶蓋高達91公尺,由16根中國進口的青岩石柱組成,該每根匠心獨具的石柱雕塑具有佛教色彩的圖案,層次分明的寶蓋分為3層,最高一層另有9層小塔,乃依據擁有悠久歷史中國北京天壇為標準。

難能可貴的是這項宏偉的工程,可能擠身健力士世界記錄,根據極樂寺方丈日恒法師披露,該寺有意為八角亭及支撐寶蓋的16根大柱申報兩項健力士世界記錄。

古色古香的檳城極樂寺建於1893年,在建築初期,僅有觀音大士殿;後陸續增建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閣、東西客堂、放生池及1930年建成的萬佛寶塔等。極樂寺每一階段的發展乃由開山祖師妙蓮老和尚,第二任住持本忠老和尚,第三任住持圓瑛老和尚,第四任住持白聖老和尚,第五任住持達能老和尚募建而成。

光緒三十年(1904年),慈禧太后曾特召妙蓮法師進京,御賜《龍藏經》和法衣,並稱“ 欽命方丈”。極樂寺內的“ 大雄寶殿”和“海天佛地”匾額也是當時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御賜的。

經過歷任方丈的推動策劃,尤其是現任住持日恒和尚的大力維護擴建之下,使到聞名遐邇的極樂寺更添活力,該項宏偉的工程乃由世界各地信徒及遊客樂捐而來。


1900年代極樂寺木結構大雄寶殿與藏經閣一景。(圖:蘭若資料庫)

1940年代極樂寺仍保有木結構天王殿、大雄寶殿及藏經閣一景。(圖:蘭若資料庫)


Kaiti:1960年代後期,在沒有獲得修復古建築專業人才的意見與協助下,極樂寺經歷過多次大事修繕與擴建;今天,我們已經無法看到極樂寺開山時所依據閩南寺院佈局而建的建築原貌了,最早建成的大士殿早已拆除;今日保存下來的木結構建築更是少見了。根據極樂寺方丈日恒法師披露,該寺有意為八角亭申報健力士世界記錄。我個人則認為,要創造世界記錄不難,要如何保持記錄是問題。以期不停的想創造新記錄,還不如對維護古蹟的熱忱與共識.能懂得如何去維護與尊重前人留下的文化遺產;必竟一旦我們失去了,就不可能再擁有..............

如果可以選擇,我相信絕大多數的佛教徒都希望看到極樂寺可以發展成一座有文化、有內涵的佛教道場,而不是一座大型的旅遊景點寺院。

Wednesday, November 25, 2009

期待與希望!


圖片:設計封面

Kaiti : 這本編輯多年,記錄了許多過去佛教大德南來星馬弘化的記事終於可以出版了,好期待和希望它真正可以喚起佛教徒們對過去佛教大德的肯定;本記事中記述的人物與每一張汎黃照片都有它們自己的故事,通過這些我們不但可回顧星馬佛教(漢系)在歷史長河中的變遷與發展,同時追溯過去佛教大德們弘化點滴;重視與效法他們為佛教、為眾生的奉獻精神,承先啟後把佛教上一代人的薪火延續傳承下去。同時也祈望能因此啟發大家維護佛教文化遺產與珍惜那些逐漸被時光所吞噬的文獻記錄。

Tuesday, November 03, 2009

向母親告別


世事等一夢
人生誰百年
念念彌陀佛
池中結寶蓮

kaiti : 足以讓我感到欣慰的是母親自去年初被診斷患上癌症後,她始終可以正面的去面對病情和接受事實,無怨無悔的去安排自己的後事,在10月27日那一天早上,讓她可以在沒有痛苦和缺憾安祥往生;感恩於親友們的關懷及對母親生前看護與往生後一切的善緣。

Sunday, October 11, 2009

忙與茫然


今天看了部落的留言,提醒了自己有多久沒有更新部落了。藉口是最近是忙了點啦!

小心! 人一但忙起來,就容易失眠;如果晚上睡不好,精神與情緒就不會好。

人忙過以後,有時又會有點茫然;不知忙完後要做什麼........

kaiti : 回國後的幾個月,的確是忙了許多;私事、家事、常住事、學院事.....

Friday, September 25, 2009

徘徊在熟悉與陌生中



圖 : 馬來西亞佛學院新舊大廈


前天出席了馬來西亞第二學期下半期的開學禮,我算又一次正式回到學院來了。離開學院到斯里蘭卡留學多年後再回來時,心中多一份說不出的感覺。佛學院對我來說是熟悉又陌生.........

也許是,因為熟悉的是過去的環境(舊學院在佛總大樓)與人事;今天感覺對它的陌生是佛學院早已搬遷至新慈善教育大樓,新的學院人事、管理制度;新大廈有更完善的軟硬體設備,趨向多元化傳承和背景的學生來源。對於佛學院,我必須要重新去認識它與作自我調整與適應。

決定回到學院去為學生上課,多了一份新挑戰。更期望可以在教學相長中繼續為馬來西亞佛教的文化教育工作,奉獻出自己薄弱的一點心力.......

Thursday, September 24, 2009

考試成績出來啦!



圖 : University of Kelaniya 的創辦人

前幾天收到同學的e-mail大學考試成績終於出來了.
這次,最後學期的考試成績並沒有讓我有太大的驚喜.

Buddhist meditation : B-
Philosophy and Ethics of Pali Tripitaka : B+
Source studies : A
Abhidhamma studies : A
Buddhism and western thought : A
Buddhism and other religions : B+
Theravada and Mahayana : B+

kaiti : 回馬一個多月了,本以為明年新學年開始回馬佛學院上課會更好,但院方要我這個學年的最後學期回去,主要是先了解佛學院的運作和學生狀況.我將在本月23日開齋節假期後開始回學院代課.

也好,總覺得有一些事作好過沒事.....

Wednesday, September 09, 2009

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


sabbe sankhara anicca, 諸行無常
sabbe sankhara dukkha, 諸行皆苦
sabbe dhamma anatta. 諸法無我


佛陀入滅前的最後教誨,囑咐阿難尊者:「我不攝受眾,亦無所教命。汝當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即應依四念處而行。」

佛教不共于其他宗教/哲學的立場是佛陀不但皈依自己,也皈依法(緣起法)。如能皈依自我,皈依真理/法(緣起法),一方面不會陷入他力迷信的信仰;另一方面又不會陷入自我傲慢的心理。莫異依止,是不要我們去依靠外來神力(神教),生命自我的執著,還是要依靠自身去解決。

Kaiti: 佛法的浩瀚艱深,無非都是要我人身體力行,體會正法,了透世間的無常anicca、苦dukkha、無我anatta法則,進而求得解脫之道。要能「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對法須有正確的知見和純淨的信心,「正聞熏習」和「如理思惟」很重要。建立了對法的信心,學佛的動力就能從內而發,不會因種種外在因素的變動而中斷學佛。

Monday, August 31, 2009

馬來西亞52周年國慶



祈願 馬來西亞

國基鞏固 治道遐昌


kaiti :馬來西亞邁入獨立五十二周年。在目前國家社會政治思維轉型之際,我們應秉持樂觀的態度,在這個普天同慶的日子,各族人民應放下成見,異中求同,一起並進為馬來西亞更美好的未來打拼。

Saturday, August 29, 2009

前進還是倒退?


圖 : 18世紀初馬六甲老街宗教建築物

如果您想體會真正的種族與宗教和諧。有機會請到馬六甲和檳城去,觀察那些建在同一條老街上的各宗教祈禱所,馬六甲老街回教堂對面街上除了華人茶樓還有賣猪肉的店舖。感受數百年間它們彼此間的和諧與包容,文化交融。這是今日馬來西亞人文文化遺產珍貴的一部份。

1957年建國之初,各不同種族與宗教信仰團體之間達成了社會共識,並得到了憲法的保護;馬來西亞成為聯邦君主立憲制。按憲法第 11條款規定,伊斯蘭被視為聯邦宗教,憲法保障馬來人的權利與信仰同時,也是一個世俗國家。各族人民享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佛教、基督教、印度教、錫克教、道教等)。

近來,種族與宗教的極端激進主義勢力開始在我國滋生,已經危害馬來西亞種族和宗教和諧,成了人民團結的阻礙。必須引起各界的關注....

kaiti : 對昨日當今大馬一篇沙亞南居民不滿興都廟搬遷到他們的社區,攜血淋淋牛頭向雪州政府示威的報導感慨萬分。馬來西亞獨立52年後,信仰、母語教育與族群依然是大家極度敏感神經。到底今日馬來西亞各族人民的思維是前進還是倒退?如果我們現在不去糾正錯誤,找回過去的包容與和諧;將來也許我們會失去更多.....

Wednesday, August 26, 2009

另一類國慶日


近來,馬來西亞各族導演把一些受關注的社會議題拍攝成短片。15Malaysia是大馬電影人自發的國慶活動,請廣為宣傳。

15Malaysia題材豐富,包括種族主義、貪污、大馬足球現狀、人民對政治不滿、回教銀行、孌童癖、回教食品等等。呈獻手法也不一,除了不少喜劇外,也有比較超現實、悲情、諷刺及充滿驚悚情節的短片,反映我們國家不同的面貌。

“15 Malaysia” 15部短片,將於8月17日至9月16日期間,分期發佈在官方網站http://www.15malaysia.com。網民可免費上網觀看。

House是其中一部我喜歡的......

Friday, August 14, 2009

Kalama Sutta 卡拉瑪經


It is proper for you, Kalamas, to doubt, to be uncertain; uncertainty has arisen in you about what is doubtful. Come, Kalamas. Do not go upon what has been acquired by repeated hearing; nor upon tradition; nor upon rumor; nor upon what is in a scripture; nor upon surmise; nor upon an axiom; nor upon specious reasoning; nor upon a bias towards a notion that has been pondered over; nor upon another's seeming ability; nor upon the consideration, 'The monk is our teacher.' Kalamas, when you yourselves know: 'These things are bad; these things are blamable; these things are censured by the wise; undertaken and observed, these things lead to harm and ill,' abandon them.

http://www.buddhanet.net/e-learning/kalama1.htm

卡拉瑪人!汝等勿信風說;勿信傳說;勿信臆說;勿信于藏經之教相合之說;勿信基於尋思者;勿信基於理趣者;勿信熟慮於因相者;雖說是與審慮忍許之見相合亦勿予信;說者雖堪能亦勿予信;雖說此沙門是我之師亦勿予信之。卡拉瑪人!若汝等只自覺--此法是不善,此法是有罪,此法是智者之所訶毀者。若將此法圓滿、執取之即能引來無益與苦--則卡拉瑪人!汝等於時應斷(彼)...

http://www.dhamma.org.cn/books/KALAMA_SUTTA.htm

kaiti : 本經或稱羇舍子經Kesamutti Sutta 出自《增支部》三集‧六五經中 AN III.65‧這篇經文可和漢譯本《中阿含經》十六《伽藍經》互相對照。在經中伽藍磨人其實提出了一個極難解答的問題。因為他們長期接觸各種不同的宗教師,而各宗教師都一致地說只有自己的才對其他的不對,使伽藍磨人陷於困惑之中。而佛陀亦是眾宗教師的其中之一,但他不與其他宗教師那樣一般見識,他的答案不但出人意表──無論我們這些宗教師說什麼,不要靠……;無論任何時候,當你知道是不善的便捨棄這些東西,當你知道是善的便接受這些東西──而且還替伽藍磨人清除了他們長期在心中的困惑,更為他們帶來一個用自己的能力來判別事物這個新方向。

佛陀是一位很開通的導師,他從不約束和限制人們的思想,他只是幫助人們開發認清善惡、改善行為的能力。這種開放的態度在宗教界裡是絕無僅有的,這是因為他能徹底看透真理,對自己有充份信心的表現。


Wednesday, August 12, 2009

Come and see


Ehipassiko (come and see)
you’ll know
The Teaching of Peace
The Teaching of Love
The Teachings of the Buddha is for all
Who want to be free forever more

But don’t just believe
Investigate
Do not simply accept what you hear or see
Not even if it is uttered by ME (Buddha)

So don’t just agree
you’ve got to verify
When you know that it’s good
And it’s praised by the wise
Then live up to it for the rest of your life

Music/lyrics: Daniel Yeo 28 Oct 1999 Salford, England


Kaiti : 正法的六種特質

1. Svakkhato Bhagavata Dhammo(法乃世尊所善說)
2. sanditthiko(是自見(證)的)
3. akaliko(無時限的)
4. ehipassiko(來(親)見的)
5. opanayiko(導向[涅槃]的)
6. paccattam veditabbo vinnuhi(智者們可各自證知的)

Tuesday, August 04, 2009

告別楞伽島!

圖:Kelaniya大學校內供佛像的亭台


我的學士課程在最後一個學期延誤了將近1個多月,主要是因為大學本校在3月間發生了文理科系學生因政見不同引發的一場群毆,引致警方鎮壓事件.大學被迫全面停課.開始階段,佛學系(國外學生)還是正常上課,但因事件惡化後,我們被要求與大學其他科系一起停止上課至另行通知為止.事件1個月後大學復課.6月份的第三個星期是這學期上課的最後一週,大學又一起因宿舍學生與村民打群架事件,大學再一次宣佈無限期停課,我們的學期未考試就這樣又被迫展延.

正在苦惱回國無期時,收到母親病情開始惡化的消息,更是加重了我的信念沖擊與內心的掙扎.曾一度要放棄最後的考試選擇馬上回國.幾經波折,佛學系特別爭取到了提前在7月為系裡留學生的考試,我決定選擇留下來,也許只是因為想把人生拼圖中獨缺的這一塊拼上,也算是完成一個多年的夢想吧....

最终的決擇,是否可以讓我圓成所願.回國前夕,希望借此島國拾遺.筆錄了我對斯里蘭卡所知的點滴事物以為念了....

我在斯里蘭卡前後在Kelaniya大學佛學系修讀了一年的Diploma,後三年是學士課程.Kelaniya大學剛在5月份慶祝50校慶.目前大學校 長是Ven.Welamthyawe Kusaladhamma Nayaka Thero長老,也是我住宿寺廟Vidyalankara Pirivena"智嚴佛學院"的住持,副校長則是 Professor Sarath Amunugama.

05年到斯里蘭卡,雖沒有太多機會走遍南北,但也走訪了斯里蘭卡一些重點佛教遺址.對斯里蘭卡多少體驗與了解到這個兩千多年來奉佛敬僧,位於印度南方島國的一些民俗文化、宗教遺產、社會與政治氣息.4年多下來,看到了斯里蘭卡人的樂天知命,佛教徒虔誠信仰(不代表對佛法深度的認知);同時住在寺裡一段時日後,多少讓我感受到其實,一些僧團領袖太熱忱於主導與干預政治,一少數的僧侶積極向政府當局爭取開放本國出家人考駕照看來,千年文化傳統所要面對的未來是多麼的崎嶇.而斯里蘭卡佛教在寺院與教育上,卻逐漸在這個社會層面喪失其真正精神與道德價值的危機,佛教的作用也只流於傳統與形式上了.

圖:Kelaniya Raja Mahavihara

圖 : 傳統寺院小沙彌

斯里蘭卡政府對民間結社與各宗教抱持寬容態度,卻對族群存有一定的敏感性;政府部門中的官僚與大學教學行政效率偏差;大學生對學運和政治的熱忱,總是感覺有點過熱了;曾在大學經歷了多次的學潮與罷課,工潮與罷工.國家面對多年北部淡米族群爭取獨立的政治意識沖突和自殺式恐怖攻擊,現任總統的強勢不妥協作風到政府決定放棄和談的努力,採用全面的圍剿.對島上時時處於警戒狀態,各處軍警與檢查站.開始時,有一些憂慮與擔心,久而久之發現到這島國民眾都具有處變不驚(無奈還是麻木)的生活態度,也就跟著處變不驚了....

這就是我曾經度過1200多個日子的國家.(政府己在今年五月份時宣布,贏得歷時二十五年的內戰,成功剿平泰米爾猛虎分離組織,收復全國國土.).但卻發現到迄今首都可倫坡各處保安並沒有因此鬆懈.堅信族群之間的敏感性還是對這個國家未來團結發展停滯不前和揮之不散的主要問題.


kaiti :
其實這一篇文章早在上個月初就寫好的了,卻因為遇到了許多突變的事故,無法把它貼上來.終於在今晚,我即將從斯里蘭卡回國了.也不知該感到歡喜還是缺憾去面對下一個未知的將來.緣生緣滅本是不變的真理,就讓一切隨遇而安吧!

圖 : 斯里蘭卡小孩





Thursday, July 30, 2009

朋友!您吵過架嗎?



相信您也有在電視媒體看過立法院委員和國會議員們在國會裡的拉扯與爭論吧?在政壇上它只是議員們的另類政治表達方式,可以在議會平台上大干一場後,走出那扇議會大門一樣還是朋友談笑自如。這完全不同於一般我們常見到的情侶分手、夫妻離婚、朋友反臉、同學爭執、同事失和、鄰居對峙、老人相罵、小孩互鬧的那種關係上,因某些事引起的爭執或吵架。甚至我們自己也曾經是其中一位主角。

當別人對你說了一些刺傷你的話,批評你、羞辱你,你會怎樣?
你會火冒三丈,氣呼呼地罵回去,或是忍氣吞聲地強壓下來?
然後呢?你是否會愈想愈氣,整個情緒都大受影響?

很多人在共同相處下無意中遇到事情,都常會把「算了!我不想講了,反正跟你講也沒用。」或是「算了!跟你講理是沒用的。」這些話掛在嘴邊,讓兩人的生活和思想越差越遠,也因為如此,彼此無法找到真正引起衝突的所在,進而漸漸埋下的種子,只待時機成熟,種子便破土而出,難免一場語言上的磨擦就這樣的發生,造成無法挽回的局面。

有時靜下心來理性的想想,凡事又何必這樣呢,到底你是情緒的主人,還是奴隸。大家都可能只因為一些生活上的事,缺乏溝通,最后集怨成仇,以突發的某件事而引起爆點。最終失去了理智,把過去容忍與包容的鏡子打破,露出真正的面目,開始惡言相向,互揭其短。甚至還可能用暴力來解決,大打出手。不但傷了彼此多年的感情,也讓雙方增加了更多不必要的煩惱,一時無法讓心情平伏下來,損人不利己。

可是不幸有一天還是讓您遇上了,您會選擇用什麼樣的方式去面對它呢?


Kaiti : 吵架是一種較激烈的溝通方式,更是一門極大的情緒表現藝術,在適當的時機裡,如何能吵的讓對方確切的明白你的想法與立場,讓雙方作事後反省,避開用人身攻擊來去傷害對方,只動口而不動手就得看各位的功力了。如果您沒有辦法主控雙方的情緒,那還是勸君莫試了....

Monday, July 27, 2009

您素食了嗎?




素食基本上可以被分類為宗教或非宗教素食和是「全素或純素」、「蛋素」、「奶素」、「奶蛋素」及「植物五辛素」(蔥、蒜、韭、蕎及興渠)等五種。如果您是以信仰的觀點出發,從某些宗教的立場看(包括一部份佛教)葱蒜,磨菇類,蛋與奶制品都可能被列入信仰中的禁食品中.而且有時候宗教中對某種食物的禁制,在教義中自有它自己一套說詞要求信徒遵守的.(為什麼回教徒不食猪肉,印度教徒不吃牛....)

我們都有自己選擇信仰的權力,如果您的信仰認為淨食(符合宗教對食物的規定的食品)可以提昇精神上的層次或是更能靠近您信仰的神.遵守那教義上規定不也是一種對信仰的尊重的表現嗎?

佛教的角度是有別於其他宗教的,佛陀本身不贊成盲目的信仰追隨者,只聽信傳統,權威或形式教條(戒禁取).除非您能確定那是可行,對自己物質和精神上的解脫與昇華有幫助的.所以佛陀要求我們親自來見證,體驗真理.這才是我們應該守護與奉行的....

在中國佛教寺院過堂吃飯時,一般僧眾不是常被提醒要食存五觀嗎?
(1)計功多少,量彼來處;(2)忖己德行,全缺應供;(3)防心離過,貪等為宗;(4)正事良藥,為療形枯;(5)為成道業故,應受此食的五種觀想,也是我們學習的泉源。它提醒我︰每天的飲食是由多少眾生血汗所換來?有多少眾生的死與犧牲才能成就我們,今天有何功德可以享用?而且食物當前,要遠離貪欲、驕逸等等過失,猶如吃藥療病,恰為滋養身體,以成就道業,報答眾生恩,回饋社會大眾。這才是重點。

這裡面卻沒有叫我們堅持對遵守某些食物禁忌的要求,在原始佛教的出家戒律中,甚至沒有明文禁食蔥蒜類,而且還允許出家人食三淨肉(這就是為什麼南傳佛教不禁五辛吃葷了)....

kaiti : 轉貼上星期在某佛教網站發表的一些佛教對素食的看法.有時候走在街上看到素食店前掛了大大的"齋"字廣告牌子,對店家"素"與"齋"的不分總是覺得有點好笑.但是回想起來,佛教的信徒何嘗不也如此....

Thursday, July 23, 2009

“不跨宗祠之門,不見祠堂之美”



名英祠 (圖 : 光華日報 )

經歷逾百年風雨,見證人事滄桑,如今依然默默屹立喬治市義福街的百年祠堂-名英祠,終於決定掀開神秘面紗,展示其真實的風采。

配合喬治市入遺1周年紀念慶典,檳州各姓氏宗祠聯委會日前召開理事會議後決定在7月25日,免費開放名英祠,讓公眾人士自由參觀,探索檳城封塵已久的往事。

當天,主辦當局也將展出著名攝影家陳偉彥的“檳州宗祠家廟圖片系列”攝影作品。

*有關名英祠背景

kaiti : 今天早上剛考完一科"佛教與西方思想",只想放鬆一下心情。

Saturday, July 18, 2009

檳城文化遺產旅遊景點

瑟福屋 Suffolk House (圖:光明日報)


新聞(1) 定位為文化遺產旅遊景點‧檳城瑟福屋8月開放

耗資數百萬令吉,修復已久的瑟福屋(Suffolk House)將於8月對外開放,定位為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除了成為檳城另一個主要的旅遊景點,也同時開放給公眾舉辦活動及宴會。

被“冷落”已久的瑟福屋,終於交由馬來西亞古蹟保護機構(Badan Warisan Malaysia)管理,而檳州政府也將從中獲取每月穩定租金收入。

瑟福屋在獲得檳城古蹟信託會及出資捐款的匯豐銀行(HSBC)認同下,建議交予馬來西亞古蹟保護機構管理,因為後者作為一個古蹟保護機構,擁有充裕的專才,以及擁有管理文化遺產建築的豐富經驗。

瑟福屋座落於阿依淡美以美男子中學後院,原是檳榔嶼開埠者萊特上校的官邸,在荒廢數十載後,於前年初通過公眾捐款,以及來自政府的部份撥款完成修複。

大馬古蹟保護機構主席敦阿末沙基指出,瑟福屋啟用後所取得的盈餘將重新投入作為保護文化遺產用途。此機構也將與檳城導遊協會展開精明夥伴計劃,以便引入更多遊客前往瑟福屋參觀。預料瑟福屋將在今年聖誕節之前正式開幕。

大馬古蹟保護機構副主席盧光裕則說,瑟福屋將增設一個餐飲中心,提供英式茶點,配合這棟建築的英式印度風味。建築內也將開設教育中心,提高公眾對古蹟保護的醒覺,若能力許可,此機構也打算開設植物資源中心。有鑒於瑟福屋的宏偉建築和魅力的庭園景觀,而打造成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

光明日報 16/07/2009
http://www.guangming.com.my/node/52195?tid=3



清河堂與毗連建築物 (圖 : 光華日報)


新聞(2) 檳張氏清河堂‧百年宗廟耗300萬修葺

張氏清河堂創立於1891年,坐落沓田仔街門牌260B,超過百年歷史宗廟。原稱張氏宗祠或張氏家廟。現有地段由張弼士捐獻,原有地段除了與張氏清河堂毗連的一排5間雙層戰前屋,包括堂前對開兩邊地段。

一旦完成遷移最後一家租戶後,檳城張氏清河堂將耗資300萬令吉修復堂址及毗連的5間雙層樓古跡建築。據瞭解,張氏清河堂將以“雙保”精神來進行修復工程,即是在按古跡指南進行還原修復保護古跡建築同時,也致力保護建築內的活人文遺產,即是在恢復原貌時,也將在完成工程後將原址其中部份繼續出租。

光華日報 17/07/2009
http://www.kwongwah.com.my/news/2009/07/17/19.html

kaiti : 雖然目前是考試期間,忙裡偷閑看到這兩篇新聞,還是把它簡錄後貼上來了....

Friday, July 10, 2009

不一般的最後考試!

圖 : 我的考試許可證

在Kelaniya大學最後的學期真的是一波三折....
發生太多的事了,目前大學還是因為寄宿生和村民群毆事件復課無期....
也為了母親的病情,本來已經選擇放棄最後的考試,確定好機位提前回國了....
最終,佛學系爭取到大學方面的特別許可,讓我們這些系裡留學生提前考試....
所以才決定留下來...

終於在星期二領了考試許可和時間表.....
確定下星期一開始學士班最後一個學期未的考試了.....
希望可以順利的把它考完,完成我在這裡4年多的學業.....
8月初我就可以回檳城了.

kaiti : 這裡的
部落文章就暫時停下,等考完試再寫囉!

Wednesday, July 08, 2009

新加坡抗日愛國僧人- 普亮法師


今天並沒有多少人知道新加坡蓮山雙林寺曾經出了一位抗日愛國僧人,在日軍南侵時曾大力支持星華籌振會和南僑機工的活動。他就是當年雙林寺第十任住持普亮法師。

法師俗姓蕭,惠安頭北三蕭鄉人,剃度于福州怡山西禪寺,受戒於興輝法師。民國元年(1912年)偕蕭田沙彌恩輝(時年十三)南航至星,卓錫于雙林寺。民國六年(1917年),繼方丈增慧為雙林寺住持,共27年,建樹頗多。

1918年,雙林寺創建已廿載,棟樑蛀腐,殿堂已有傾塌之象,樓閣亭基周圍破損,普亮法師建議重修,得到雙林寺大護法劉金榜之子啟祥與諸善信的支持,進行整修事宜,大體維修寺院初建原貌。

1939年,本地的“南僑總會”號召南洋華僑機工回國協助抗日,到滇緬公路去服務,雙林寺曾經是招募和訓練處之一,普亮法師於寺中大開方便門為機工提供進行集體訓練機工場所。

普亮法師時任新加坡中華佛教會會長,大力呼籲星洲華僑捐款支持中國抗戰。當時法師大力支持以陳嘉庚為首的星華籌賑會。他曾在1939年5月28日的衛塞節,在雙林寺設齋筵為星華籌振會募款,一天內便籌得坡幣一萬元。

因為這件事法師成為日軍後來被點名肅清的對象。1942年2月,日軍攻佔新加坡後,改名昭南島,展開肅清行動,初捕殺抗日嫌疑者,繼偵及方外。普亮法師和兩名出家弟子很快便被日軍帶走,從此下落不明。據戰後考證,法師和兩名徒弟當年在樟宜海邊不幸遭日軍殺害。當時和一起遇難的,一是步參法師,另一名則身份不詳。

戰後於1947年新加坡中華佛教會還特別為普亮法師舉行了追思會。會上輓聯:

衛法捐生,是能無畏施
證真斷惑,不入有餘依



相關參考資料: Veneable Pu Liang

Monday, July 06, 2009

老招牌即將拆除

圖 : 喬治市唐人街上的仁愛堂

仁愛堂是馬來西亞首間中藥店,有214年歷史,原籍廣東嘉應梅縣鬆口鎮溪西鄉的創辦人古石泉於嘉慶初年(約1796年,檳島開闢後十年)設仁愛堂藥肆於椰腳街廣福宮(觀音亭)附近,後遷至目前三層樓建築營業也有124年歷史。

圖 : 仁愛堂創辦人古石泉令孫古秀階,亦是仁愛堂第三代掌門人。

仁愛堂原是古氏家族的產業,該家族在黃金時期也同時經營採礦生意,後來家族沒落,則將產業承頂給店內的夥計,而張日良也是當時其中一名接受承頂獻議的夥計。他說,當時有9名夥計以合夥方式承頂仁愛堂,而在2004年前尚有5名合夥人,之後則交予他一人打理,其他人都退了夥。在30至50年代是仁愛堂的黃金時期,店內有40名工人,當時從事國內草藥批發市意,業務遍及芙蓉及吉隆坡等地,如今仁愛堂只從事本坡的草藥批發,業務大不如前,而該藥店也由張日良醫師為人進行中醫診斷。

座落於大街及唐人街門牌82號A、B及C的仁愛堂創立於1796年,為檳城最悠久歷史的中草藥批發商,可是在屋租統制法令廢除後,區內人口外遷,以前的唐人街都是華人商店,而附近的大街則俗稱廣東街,如今這裡都成了小印度區,很多印度人不惜耗鉅資買下該區的產業開門做生意,區內的華人商家逐漸遷出,現在仁愛堂已成為該條街上唯一的華裔商店了。加上不久前業主謝氏福候公公司漲租等因素,終使老藥店在時局遷移下,料在下周正式關閉在大街的營業,若一切成定局,相信不久仁愛堂招牌也將在喬治市被拆除下來遷至阿依淡壟尾了。

目前檳城謝公司作為仁愛堂建築產業持有人,也表明關注喬治市的文化遺產,有計劃維護仁愛堂建築,惟目前尚未有實際建議與行動。


圖 : 60~70年代新加坡河岸還是主要經貿區.

圖 : 今日河岸民房被塗上五顏六色改成專賣紀念品和餐館的旅遊區.

kaiti : 仁愛堂歷史悠久,服務百年,它也是構成喬治市早期商業活動與人文遺產最佳見證,所以它的遷移令人惋惜。身為檳城的一份子,我們不應讓這裡的一切轉變成像新加坡今日的結果,為了保留市內一些古蹟把原本的居民遷移後,塗上五顏六色把它改造成一個沒有靈魂的商品櫥窗旅遊區吧!

Sunday, July 05, 2009

寬宗尼師塔志



寬宗比丘尼師,俗為陳氏獨生女,籍隸潮邑,父文山公,系膠園鉅子,母伍氏為人慷慨好善。師聰潁賢孝有大志,年十五痛父亡,覺世幻無常,遂居家茹素禮佛。 年32,逢芳蓮尼師南來宏法,聞道有悟,即禮之出家,立志精修。後隨其師回國,朝禮諸大名山,參善知識,親聞道階、太虛、演本、圓瑛、慈航、法舫諸大師開示,於道益進。又遍游印度緬甸諸佛國。至西元1938年主持本院,調眾有序,操勞逾恒,且深感欲宏大法,須先培植人才,乃於1940年,恭請王弘法居士協同籌畫創辦菩提義學,又收容慈幼,嘉惠貧童,厭功殊偉。

1946年正式成立菩提小學,聘請當地熱心人士為校董,策進校務,迄今十有餘年,由小學而中學,飲水思源,實賴師之毅力堅持有以致之。1954年師年已花甲,為求解脫,禮演本上人,剃度為尼。

1957年,以勞疾遽示寂,遠近惜之!師一生抱道清修,德業彪炳,園人欽遲之余,特為泐石,以為後人之垂範,並志弗諼雲爾。


菩提學院繼任主持 吳寬定 陳慈華 合十謹述
西元一九五七年即佛曆二千五百零一年農曆九月二十日


圖 : 寬宗尼師與菩提畢業生合影


kaiti:1954年10月菩提學院住持陳寬宗至金馬崙禮演本法師剃度,法名慧持;同時求受大戒,即禮請演公為得戒和尚、志崑為羯磨和尚、竺摩為教授和尚、勝進為尊證和尚。

Friday, July 03, 2009

星馬大德尼篇


1974年鶴山極樂寺傳授三壇大戒時尼眾新戒上殿演禮
照片來源 : 天靈堂


漢系尼僧到南洋的足跡,隨著18世紀中葉以後的中國移民潮而來,也不過兩百年內的事。雖可供考據的文獻資料不多,但可以確信,她們與那些南來的大德僧們一樣,也有許多感人與虔誠貢獻的記事。同時,星馬地區過去建有許多的齋堂,為新移民作異地信仰與精神歸處;都是由早期南來的帶髮修行姑太們,苦心經營的香火道場。有一些齋堂主事者晚年剃度,或是後來繼承者發心出家;這一類道場漸而轉型成今日此地佛教尼眾道場。她們對信仰和奉獻的情操,不能不說是來自宗教偉大的力量;主要關鍵還是這些南來大德們的立志與力行,早已為星馬佛教發展篇章上,灑上動人的色彩。值得後人敬仰!

kaiti : 以上是我在編輯【星馬大德記事】尼眾篇中的一段引文.

Wednesday, July 01, 2009

影塵回憶-洪福寺

照片來源 : 香山寺


kaiti : 這是從香山寺收集到的其中一張珍貴照片,已把它安置到我正在編輯準備出版的星馬佛教大德記事中。照片是在1948~50年間,在檳城洪福寺大殿前照的。照片中的佛門人物相信也多早已作古了,諸佛教大德當中有極樂寺代方丈志崑老和尚、本道長老、法舫法師等人。其中伯圓法師是最近才圓寂的。

依據清亮長老給我的資料,前排坐者(右):伯圓、和豐、真果、?、妙義、靜山、法舫、志崑、本道、明德、?、龍輝、通泉、智通;後排立者(右):達恭、一心、古應、?、藏心、海源、嚴淨、?、遠明、雲明、?、?、龍洸、?。(照片中尚有許多法師德號待查)。

Tuesday, June 30, 2009

歸途!


中國人受傳統觀念的影響總是認為「人死為鬼」.其實不然,佛教的說法是人死了之後,會隨著各人業力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去向.所謂「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做者是」;一般人死後所能依憑的業力有3种:

1.隨業受生:生前善根深厚的人,出生善途;惡業盈貫的人,往生三惡趣.
2.隨習受生:佛教相信人死後會隨著平時的習性去受生.
3.隨意受生:人死後受生的去向,與平時所思所念的關係很大.


kaiti : 經上說:「天下之苦,莫過有身,饑渴寒熱,瞋恚驚怖,色欲怨禍,皆由於身.」;自己也許無法改變被生下的命運,但只要可以坦然面對生命與死亡,我們卻可以為自己未來的歸途作出妥善的安排....

Saturday, June 27, 2009

虎死留皮,人死留名!



流行歌曲天王麥可傑克森于大馬時間26日凌晨三時在美国磁洛杉磯因心臟病突發去世,终年50歲。讓很多人都不可能忘記他的歌聲和舞步。他也算是樂壇上一個傳奇人物,至於他的人格問題也就毀譽參半、褒眨不一了。

人類在社會發展史中,不管是在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界中或是在宗教界裡;也只有兩種人物可以讓人難以忘懷的,一種是可以流芳百世;另一種則是要遺臭萬年的。

許多人為了這個歷史留名,政治人物大事粉刷太平與勤政愛民、投機大鱷搗毀國家經濟後再揮金救國、文化流氓漂白身分捍衛文化、教育界文盲誤人子弟、宗教界中假扮救世主的也時有所聞。略有不慎,往往幸苦經營的一世英名最終很有可能換回的是千古罵名。


kaiti: 在佛教界中經常會聽到的一句話:"高僧不一定是名僧、名僧不一定是高僧".如果
真正要找像近代虛雲老和尚以戒德與威望兼備,和讓後世崇敬的名僧兼大德,在今日的教界也就鳳毛麟角了.

Wednesday, June 24, 2009

風之燭



靜寂挻立、風中搖曳;
朔風冷冽、霜凍枝葉;
慈心不滅、替其垂淚。


《風之燭》網絡詩


kaiti:如果您問我最近的心情如何?我可以告訴您就像風之燭......

Saturday, June 20, 2009

人生繼續向前的另一種動力.

圖 : 宣化上人

一切是考驗,看爾怎麼辦?
覿面若不識,須再從頭煉。


~宣化上人~


最近的日子並不是過得很平和.許多突發事件像潮水一波一波的湧上來,好像沒有間斷似的.幾乎快有點招架不住....先是一路以來身體不調、大學最後學期因學生校園群毆事件,學期未考試不斷展延而回國無期、部落引用照片惹來後續的風波、和最近接到母親病情開始惡化的電郵.....

家師文建和尚常說逆境不一定是壞的.逆境來時我們必須要去接受與面對一切的考驗.也讓我想起了宣化上人的這首偈來.記得1980年我和弟妹們是在檳城皈依三寶是依宣化上人為証明師的.上人給我的印象很深刻,對其一生弘法度眾的悲心宏願更是讚嘆.年輕時喜歡閱讀老人的相關著作,對上人開示裡的一些法語,常因讀後念念於心.

曾經在1988年時到過上人在美國加州的萬佛聖城拜訪過,和上人有過幾次短暫的對談機會,雖然沒有因此被點化而皈投座下出家,卻也造就了我後來回檳城在洪福寺出家的因緣.

我將隨順今天所面臨的種種逆境因緣,極積去面對它,想信這一切最終都會成為我人生繼續向前的另一種動力.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翻開史頁,孔明先生本乃一介布衣,耕讀於南陽中。自劉備「三顧茅廬」後,孔明先生才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一篇「出師表」,千古流芳,道出了諸葛先生的赤誠風範;而「誡子文」雖好,卻鮮為人知。

【諸葛亮誡子文】一文:“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靜無以致遠。慆慢則不能研精,險躁則不能理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此文詞句雖簡,但句句發人深省,若能細嚼其味,將領略無盡。白話翻譯如下:

一個君子的處世行為,
用寧靜來修養自己的身心,
用節儉來保養自己的德性,
沒有澹泊的心胸是無法光大內在的志向,
沒有寧靜的心思是無法達到遠程的目標,
一個人的才能要靠學習來培養,而學習又需要寧靜的心思來輔成, 不靠寧靜的心思就無法完成學習, 而沒有學習就無法增廣才能.
人若心存驕傲,就無法精益求精,人若躁進取巧就不能理性行事,
等到年紀隨時間而老去,志向也隨歲月消逝,這一生就像枯葉悄然墬落,除了懊悔悲嘆,還能做什麼呢?

kaiti : 有時候一些事情經常是在沒有周全思考與應對下就決定,其所衍生的事端,往往就更加棘手,甚至招架不住!就好像投下湖面的石子,激起了一方漣漪的同時,也把一池看似平靜、清澈見底的湖面弄濁了。諸葛先生這篇【諸葛亮誡子文】其中蘊含的義理,確實契合現代人之需。

Saturday, June 13, 2009

以教理與制度相對應讓佛法住世。


南傳佛教是由印度向南傳到斯里蘭卡並且不斷發展形成的佛教派系。在教義上,南傳佛教傳承部派佛教中上座部佛教的系統,遵照佛陀以及聲聞弟子們的言教和行持過修行生活,因此他們自稱為“上座部佛教”(Theravada)。南傳佛教主要流傳于斯里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印度等南亞和東南亞國家。

在南傳佛教國家,雖然我們至今依然還能夠看到按照佛陀當年所教導的行為規範一樣過著剃除鬚髮、三衣一缽、托缽乞食、半月誦戒、雨季安居等等如法依律生活的比丘僧團。同時,也因為這種堅持為佛教在教制上帶來了傳統與改革、如法與非法的議論;甚至在無法依教團內部解決時,而最終不惜借用政治勢力。

歷史上在緬甸東固王朝末期,僧團內部因為穿著袈裟的問題曾引起一場激烈的爭論。1708年,敦那村(Tunna)有位名叫拘那比蘭伽羅(Gunabhilabkara)的長老規定弟子在進入村落時可以偏袒右肩,被稱為“偏袒派”(Ekavsika)。有一部分僧人依據戒律,指出在離寺外出時,都必須披覆雙肩,這派僧人稱為“披覆派”(Parupana)。兩派相持不下,爭論持續了二十多年,國王禮請四位博學長老進行調解也得不到解決。

根據律藏規定:三衣乃佛教沙門標幟,僧人在外出乞食、入聚落之時,都必須通披袈裟,以示威儀莊嚴;只有在禮敬佛陀、三師和支提時才偏袒右肩。偏袒派僧人注重在教法義理方面的修學,在他們看來,通披袈裟也許屬於細枝末節的小小戒範疇,大可以融會貫通,不必拘泥。但對於嚴守律儀、護戒如眼的“保守”僧人來說,當然不會允許這種漠視戒律的現象出現。

貢榜王朝建立之后,這場爭論又鬧到阿朗帕耶王(Alaung Paya,西元1752~1760年在位)那裏。國王支援偏袒派,命令僧人必須偏袒右肩披著袈裟。有飽學長老聖音(Munindaghosa)等兩位上座不從王命,對佛發誓:寧捨身命,護持佛陀戒法,盡形壽不捨棄。結果遭國王驅逐出境。

1783年,孟云王(Bodawaya,西元1782~1819年)在位時,披覆派引經據典駁斥了偏袒派,獲得勝利。孟云王下詔全國:比丘一律不得偏袒右肩離寺外出。這場前后相持了七十五年之久的“著衣之爭”終於宣告結束。

佛教自印度發展開2500多年來,從佛在世時提婆達多以五法另立新僧團開始和佛滅後百年,以耶舍長老和毘舍離比丘對十事合法性各持己見而促成教史上第二次的結集和最終導致的教團分化,對後世而言,意義重大,影響深遠。時至今日,除了南北佛教分別對彼此尚存有教法的立場上思想分歧外,各國僧人在對生活小節如法與非法性上的堅持和爭執也常有所聞。在現代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今天,少數國家上座部比丘們仍然過著挨家挨戶托缽乞食、半月半月誦戒、雨季安居、解夏自恣,甚至日中一食、住阿蘭若、不捉金銀等最簡單樸素的原始佛教乞食生活,仍視此如他們生命的一種修學態度。

隨著歷史契機性因素所造成在體制上的變更與調整是難免,甚至有時是受時勢所逼(王權或政治力量約束)。佛教從原始的佛制,到演變中的祖制,要在適合現實情況下如何去的修正或建立,對佛教的繼承者是一種智慧;過度拘守小節與投個人所好,或避重就輕以削足就履而忽略時空的適應性,都不能也無法真正發揚佛制的精神。至於什麼更適合與需要改變,原則上也應該還是要在尊重律制與傳統之間,審慎而後決定的。

讓我印象和感受深刻的是記得多年前,在新加坡一個來自台灣某寺院山頭組識比丘尼們突然決議把袈裟脫下,一起換上了類似教會修女的服飾和頭巾,創造了屬於本土僧服的新風格。隨之惹來了教界內許多人對他們的非議而成了異端。雖然他們最終沒有像真佛宗那樣與佛教分割,也未立任何邪說。先不去研究他們的真正動機正確與否,但卻因此舉在平靜的教界中投下石子激起了層層的漣漪來,被指「顯異惑眾」而影響到自身組織在新加坡後繼的發展。

印順導師在﹝【教制教典與教學】妙雲集下編﹞提到:“佛教,當然是「正法」中心的。然佛法弘傳於人間而成為佛教時,正法就流布為「法」(經)與毘尼(律)兩大類。這二者,有他相對的特殊性能。大概的說,這是智的與業的;義理的與制度的;個人的與團體的;契真的與通俗的;實質的與儀式的;行善的與息惡的。這些相對的差別,不是可以機械地孤立,而有相應的、相依相成的關係。佛教是這二者的總和,因此必須是二者的均衡發展,適當配合。也就是說,必須尊重二者的獨特性能,從綜貫的協調中,給予充分的發展,這才能成為完整與健全的佛教。”

Kaiti : 這裡我們必須認同印老的觀點,正法的延續是以教理與制度相對應的,只有二者之間的協調發展,希望能為佛法,開展一條與佛法的真義相契應,而又能與現代世間相適應的道路,真正展現出佛法住世的殊勝來。也正是我在這裡投石問路,探索佛教的未來發展方向,借題反思的真正目的。

Thursday, June 11, 2009

當進則進,當退則退。


毀譽無憑由他去,榮枯有運莫尤人;
能知隱晦心常泰,不戀繁華心自真。

~ 古德 ~


kaiti : 孔子在《論語》中說:「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人如果能做到當進則進,當退則退,在隱晦與顯貴之間,能適應大眾、環境的需要,心裡自然就平順多了。好與壞,有時候實在是毀譽無憑的。

我們往往對世間的一切,不能夠把持自己,沉淪五欲,處於刀蜜與頭燃之中,讓環境影響了心境而不自知。心性的高低決定了一個人心量的大小,所以要想達到心胸寬廣的思想境界,須先修好品德,看淡人世間的名利得失,保持平靜祥和的心態。只有這樣的境界才能在遭到誤解或惡語中傷時坦然面對,無怨無恨。

Wednesday, June 10, 2009

一份聲明!

昨天的一篇部落文章「佛教制度與型式改變能代表佛陀正法的住持嗎?」因為引用了一張照片,今天我收到了一封沙巴寂靜禪林限時要求作出合理解釋與向有關道場道歉的電郵。我不得在此做一些善後彌補與交待。問題應不出於那篇文章的內容,而是我不當的引用了不該出現在這篇部落文章上的照片。

以禪林認為本人有意影射他們的動機上,足已延伸大眾對禪林的誤解。本人願意無保留的向他們致歉和取下相關照片以表誠意。今日彼此間所延伸的任何誤會和猜忌我希望不會再發生。

Kaiti 合十
10/06/2009



*以下為附上收到的電郵附文:


開諦法師道鑒,

拜讀您「佛教制度與型式改變能代表佛陀正法的住持嗎」一文,有些護教觀點,頗為認同。

但是我們對您把寂靜禪林「2009年行者體驗營」7位在家行者自拍照片轉貼於這篇文章之上,與之掛鉤,不免突兀,頗有含沙射影之嫌(涉嫌誹謗)而令我們深感遺憾!

敬祈您三天內儘速把該照片卸下,並附文澄清、道歉,否則後果自負。

頌安


開印
20090610

附:長老團、護法會、資訊部、教育部

Tuesday, June 09, 2009

佛教制度與型式改變能代表佛陀正法的住持嗎?


圖 : 這是一張在網上下載佛教僧人照片

剃除鬚髮,身著染衣是佛教僧侶最顯著的標誌。自佛世至今二千多年來都沒有改變,但是僧服卻依佛教傳佈地區氣候的不同,而有很大的變化。

中國大乘佛教與印度原始佛教的僧團生活,基本上有很大的差別,最初佛制三衣是為讓比丘遮身和禦寒之用,所以三衣不可一刻或離。但是在中國佛教裡,三衣只有課誦、佛事、法會時才會穿著,與原制相差甚遠。直到現在,中國的僧服仍是分為常服、法服二類,只是連方袍也成為佛事法會時的服裝,而平常所見的就是短褂、羅漢褂、長衫等衣服了。

僧服的演變,看到中國僧人受到各種社會風尚的影響,而不斷改變僧服的顏色與樣式,或許有人會以為僧人如此就是同於流俗,但是從另一方面來看,我們可以發現正因為這種以地緣環境所需的改革,使僧人生活的基本所需得到適應與方便,而不受限於印度的原制,創造了屬於本土僧服的風格。問題是僧服的改革重點在於是否能表僧相與體現出僧服的莊嚴與神聖。

近年來,馬來西亞佛教寺院與團體發展迅速,特殊的歷史因素造就了南北傳佛教文化與思想的交流。形成了馬來西亞獨特的佛教形式出現,過度偏重於塑造個人形象,僧信關係處於流俗曖昧,也有人說現在的和尚很會作怪。加上外來國際性佛教山頭組織的影響,可說是馬來西亞佛教發展走入百花齊放的時代。

但我個人認為,這種漸次轉變的過程,讓我們有更合理的理由來標新立異。或許也可以做為佛教迎向時代變遷的見證,但卻不能代表佛陀正法的住持。以其在形態上大事塑造新形象而讓信徒感到無所適從,有點眼花撩亂;還不如下功夫去提昇佛教徒們的素質和僧信真正的互動關係。


Friday, June 05, 2009

人生的源頭活水


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哪能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南宋、朱熹~


kaiti:喜歡喝茶的人都知道,煮茶中除了茶葉外,水很重要。只有用山泉活水才能泡出一壺真正的好茶來。人生何嘗不是如此。我們需要從心出發,以源源不絕的心源活水來澄本清源。才能讓延續生命的心海更加清淨、美妙、自在。

Wednesday, June 03, 2009

宗教與發展國家

Kelaniya大學50週年校慶,佛學系今天上午在與伊朗共和國駐斯里蘭卡大使館文化部配合該國宗教領袖科梅尼去世20週年紀念聯辦了一場宗教論壇.主題是"宗教與發展國家".由三位代表佛教、基督教與回教學者發表各自的論文.


圖 : 開幕式點燈

圖 : 論文發表會上

其實,像這類的宗教交流在去年12月份時也主辦過一次主題為"佛教與伊斯蘭教對話會".

Kaiti:在斯里蘭卡留學的這些日子,發覺同樣是發展中國家,而且馬來西亞超越斯里蘭卡的發展許多.但是在宗教信仰自由上,強烈的感覺到這個國家對各宗教的包容.神父修女和回教徒沒有任何約束的到寺院辦的學院裡上課.電視台每天各宗教定時傳教和一些宗教講座節目,彼此交流著.馬來西亞就是缺少了這類的宗教交流.特別是與國內的官方宗教.想與平等地位成立各宗教委員會,也可以被定為是侵犯國家宗教的罪名.曾幾何時"AlLah"字眼一夜成了馬來西亞回教的專有名詞,其他宗教被禁止使用.這一切是否是當政者早有意圖的國家宗教政策,試圖分化國家各民族文化與宗教平等地位,我不是很清楚,就讓未來的歷史家來評論.但是,可以確定的一點是,獨立後幾十年這種政策已經加深了各族之間存一種無形的隔漠,早已成了一種事實.這對國家的未來發展絕不是好事.

Sunday, May 31, 2009

布袋和尚

若逢知己宜依份,縱遇冤家也共和;
寬卻肚皮須忍辱,豁開心地任從他。


~五代、布袋和尚~


明州奉化縣布袋和尚,是彌勒菩薩化身,他最大的特徵是肚皮很大,行為也是佯狂作態,瘋瘋顛顛的出語無定。住宿的地方是隨遇而安,就地便臥。隨身法寶是一個禪杖和一個布袋,他的布袋可以稱為「百寶乾坤袋」,凡是供身之具,全部財產家當,都貯在袋中,這裡邊究竟裝了些什麼?恐怕連他自己也不清楚。到了街市聚落村莊裡,見到人家吃東西,就伸手求乞,醴鹽魚俎之類的食物,不較葷素,他接到手中,先咬一口,再分一半放進寶袋之內。假使袋中之物多了,就招引小朋友們,找一塊空地坐下來,把袋子倒下,讓小孩子搶了吃,他在一旁看了呵呵的傻笑。因此一般小孩子都喜歡他,和他一起玩。

他示人吉凶很靈驗,天如果要下雨,也就穿上濕草鞋,在路上急驟行走,表示大雨快來似的。如果是到亢陽不雨,他就拖曳高齒的木屐,跑到橋上,豎膝而臥。日子久了,當地的農民都以他的行動為氣象台,看他的舉動就知道天氣有什麼變化。

和尚有一次遇見宰牛的屠夫,為其說法道:「一切畜生是造業人的果報,你如今造業殺生,貪財無道,何不為其贖救活命,你知道因果可畏嗎?」又為之說偈道:

殺牛之人號羅剎,殺他自殺誰驚怕!
刀山斧斫暨鍪前,何劫何時時解脫?
  
有一次接受農夫的供養以後,為其說法開示道: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
六根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有一次,布袋和尚深夜獨坐橋上,忽然有一肖小,探頭窺看,而對他有所圖謀的舉動,和尚朝他咧嘴一笑道:「我是窮和尚,沒有銀錢的呀!你也不要妄起貪心,要知道貪財奪利的人,無端造罪,要遭輪迴之報。」並慨嘆的說偈勸道:

由貪淪墮世波中,捨卻貪嗔禮大雄;
直截凡情無所得,圓明寂照汝心中。

一日和尚在街市鬧區中,看見那些攘往熙來的人群,無非是為名為利而忙,慨然的說偈道:

趣利求名空自忙,利名二字陷人坑;
心急返照娘生面,一片靈心是覺皇。

有一位福建籍的陳居士,請問布袋和尚道:「和尚何姓何年所生?今年生臘幾何?」和尚答道:「你莫道我姓李,二月八日生,我這布袋與虛空齊年。」居士又說:「和尚此去,若有人問就這麼對,不可墮他人是非!」和尚以偈語答道:

是非憎愛世偏多,仔細思量奈我何?
寬卻肚皮常忍耐,放開笑口暗消磨。
若逢知己須依分,縱遇冤家也共和;
若能了此心頭事,自然證得六波羅。

陳居士問:「和尚有法號否?」和尚以偈答道:

我有一布袋,虛空無掛礙,
打開遍十方,入時觀自在。

再問:「和尚的行李呢?」和尚說偈答道:

一砵千家飯,孤身萬里遊;
青目睹人少,問路白雲頭。

陳居士道:「弟子愚魯,請求和尚開示,如何才能見佛性?」和尚答道:

只個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靈物;
縱橫妙用可憐生,一切不如心真實。

居士再問:「和尚此去,是住宿寺院中,還是住於俗家?」和尚答道:

我有三寶堂,裡空無邊相;
不高亦不低,無遮亦無障;
學者體不如,求者難得樣;
智者解安排,千古無一匠;
四門四果生,十方盡供養。

居士聞聽開示後,合掌禮謝道:「願和尚留此齋宿,寥表弟子一點敬意。」當夜和尚書偈於其門曰:

吾有一軀佛,世人皆不識;
不塑亦不裝,不雕亦不刻。
無一塊泥土,無一點彩色;
工畫畫不成,賊偷偷不得。
體相本自然,清淨常皎潔;
雖然是一軀,分身千百億。

布和尚在浙江四明山時,與蔣宗霸居士兩人相處甚歡,出處飲食,時相往來,和尚教他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以此為每天日課,勸念不休,當時的人都稱他為摩訶居士。

有一天,他陪和尚在長汀溪中洗澡,和尚要摩訶居士為他揩背,忽見和尚背有四目,炯然放光,摩訶居士大為驚異,於是作禮道:「和尚佛也!」和尚當時嚴誡不得向人言。對蔣摩訶說:「我與你相聚同遊了三、四年,可以說有大因緣,我不久將去,你不要為此而憂。」不多日,又親至摩訶家中對摩訶說:「你要不要富貴?」

摩訶居士道:「富貴何能長遠?但願子孫長遠就好了。」和尚拿出布袋一隻,袋內裝了無數小袋子,並一箱一繩,授與摩訶道:「我以此物為汝紀念,乃汝後代事也。」摩訶居士收下來,也不知是什麼意思。過了兩天和尚又來對蔣居士說:「汝解吾意否?」摩訶答道:「弟子不解。」和尚說:「我欲令汝子孫,如我袋中遺物也。這意思就是說:您的子孫長遠下去,一代一代的,如我送你無數小袋一樣。」

布袋和尚,在貞明二年丙子三月三日對大眾笑著說:「明年的今天,我取彌勒果供養大眾。」果然於第二年丁醜三月三日,在岳林寺的廊下,跏趺磐石上而逝。大眾這才知道他去年所說之言。

當和尚在世的時候,四明的亭長不信佛法,又以和尚顛瘋作態而不事事,他看見就加以垢辱,並且把他唯一的布袋,奪下放火燒掉!可是隔明天看到他仍存著布袋,來去如舊。如此三次奪燒布袋,可是三次仍然復舊。因此亭長甚為驚異,不敢再燒了。

聽了和尚圓寂,亭長自備棺木,厚殮以贖過去垢辱之罪,但眾多人卻抬不動棺木。另有一姓童的居士,他平素很敬重布袋和尚,所以另以棺換之,此時抬棺木者少,而抬之輕若毛羽,觀者稱奇,遂為其建塔於封山之原。

福建莆田縣令王仁照居士,在江南天興寺遇見布袋和尚,後來在福州官捨又看到和尚,見面時和尚從懷中取出一封圓書,交給王縣令道:「我如七天不來,你就把它拆開來看。」仁煦依言,過了七天,未見其來,就如約拆開來看時,只有四句偈語:

彌勒真彌勒,化身千百億;
時時示世人,世人俱不識。

圖 : 唐代鐵造彌勒佛坐像

至此大家才知道,瘋顛作態的布袋和尚,就是彌勒菩薩化身。


彌勒又名慈氏,他修的慈心三昧以慈悲為懷,忍讓為先,所以彌勒化身的布袋和尚,終年笑口當開,你罵他不回言,打他不還手,實行他慈心三昧的忍耐偈。

彌勒菩薩的忍耐偈:

有人罵老拙,老拙只說好;
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
涕唾在臉上,隨他自乾了;
我也省力氣,他也少煩惱。
這樣波羅蜜,便是妙中寶;
若知這消息,何愁道不了。

因為他大肚包容,所以人人見到他都皆大歡喜,直到今天,如果你有滿腹心思,一肚皮煩惱,只要走進佛寺大門,看到笑佛彌勒的樣子,就會使你減少很多煩惱。

資料參考


Kaiti : 彌勒俗稱布袋和尚,或稱彌勒菩薩,彌勒是梵文Maitreya,巴利Metteyya的音譯意思,義譯為慈氏,是親切、慈愛的;與南傳佛教所共同承認的未來佛,但也是受人誤解最多的一尊菩薩。中國佛教一般以“大慈彌勒菩薩”或“當來下生彌勒尊佛”名號稱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