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May 12, 2009

檳榔嶼百年會社之7



圖:檳榔嶼早期秘密會社義興公司的活動基地名英祠。


名英祠是檳榔嶼19世紀秘密會社義興公司的活動基地,祠內至今尚供著諸黨社人員的牌位。幾經滄桑,曾經因信託後繼無人,缺乏管理而破舊不堪。近年,經華社關注重新注入新生命,重組信託修復後,於2006年8月21日名英祠成立華人姓氏宗親的聯合總會,目前是中華姓氏研究中心所在地。

歷史背景資料:

早在萊特開闢檳榔嶼數年後,他就發現華人也把私會黨文化帶了進來。第一個成立的私會黨是義興公司(1801年),繼之有和勝公司(1810年),海山公司(1823年)及1844年成立的建德堂(俗稱大伯公)(陳劍虹,1982,星檳年刊)。

本來先有義興公司,以廣東人為主,後來客家人分出來成立海山公司(以鄭景貴為代表人物)。再後來福建人及峇峇也有了它自己的建德堂。根據一項記錄顯示,1854年時,檳城的華人不過3萬名,但參與私會黨的人不下2萬4千名,幾占華人人口的85%(謝詩堅,2003年,中華總商會百年特刊,頁 226)。



甲必丹鄭景貴

在1862年,1872及1874年時,義興和海山在拿律(Larut)為爭奪錫礦場發生械斗。前者的頭目是陳亞炎,後者的頭目是鄭景貴。它也涉及霹靂州蘇丹王位的爭奪。英國人借此機會介入,在1874年達成了邦咯條約。除了兩個私會黨平息鬥爭外(此役義興占上風,它所支持的人出任蘇丹,海山則喪失拿律的礦區,心中的不滿,也在兩年後在檳城爆發出來),王儲阿都拉取代伊斯末爾(代蘇丹)出任蘇丹,而英國有權委派參政司掌管政務,揭開了英國對馬來聯邦內陸的干預。

檳城事件的經過是這樣的:義興(老大仍是霹靂的陳亞炎,此時檳城負責人是李遇溫和“軍師”梅耀廣)與大伯公(建德堂,領袖為邱天德。當年的天德園為他所有。今天變成發林市鎮)因在普吉爭奪錫礦地而衝突,而在1876年8月在檳城只因一宗雞毛蒜事大打出手。雙方各有馬來人及印度人黨員(歸義興的稱白旗會,歸大伯公的稱為紅旗會)。因此不是種族衝突,而是私會黨爭地盤引致。義興的大本營在義興街,大伯公的大本營在大伯公街。

英政府規定社團注冊法(1869年)及設立“華民政務司”(1877年),由通曉華語華文的英人管理華人社區。最終用意是破除華人社會中存在的“政府中的政府”。這樣一來私會黨不再成為上層社會保護的組織。



建德堂領袖邱天德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