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October 11, 2008

華嚴行者 - 壽冶老和尚(1907 - 2000 )


江蘇無錫人,俗姓袁。民國十七年(1928)依上海普濟寺德松法師出家,於南京寶華山受具足戒。其後赴常州天寧寺參學,並至鎮江金山寺習禪。二十七年主持上海普濟寺,翌年接任山西碧雲寺住持,並將普濟寺改為十方叢林,方便南來北往之僧侶掛單。曾刺舌血書寫華嚴經一部。足跡遍及中國四大名山聖地。三十八年赴越南,創建紫竹林,為首任住持,其後又前往南洋、香港等地弘法。曾任香港光明講堂住持。後赴美國弘法,在新澤西州創建光明寺與美國佛學研究會,並出任紐約大乘寺住持。

老和尚開創紐約光明寺以來,以開闊慈悲的胸襟,不管出家僧眾或在家居士,只 要有需要,法師都展臂接待,勉勵學子勤讀吸取世間知識,精進學佛長養出世智慧 ,將來報效社會,護持佛教。 

Kaiti : 對老和尚的印象很深刻是1985年客居紐約期間,經常走在唐人街路上巧遇到老和尚提著剩餘食物到紐約市府廣場餵鴿子。

Friday, October 10, 2008

慈舟法師(1877 - 1957)


湖北隨縣人,俗姓梁。法名普海。自幼即從父母學佛,三十三歲時,與妻室同時出家,未久,於漢陽歸元寺受具足戒。曾隨侍華嚴宗大德月霞法師。生平講授華嚴,闡揚戒律,弘化甚廣,而自律甚嚴,持比丘戒,行淨土行,修法界觀。其說法度人,一任本真,絕不談玄說妙,虛飾文詞。嘗於南北各大寺院宣講華嚴、圓覺、起信、四分戒本等。民國九年(1920),開辦華嚴大學、明教學院,致力僧材教育;並應虛雲和尚之請,於福州法海寺籌辦法界學院,後遷往北平淨蓮寺。民國四十七年一月,示寂於安養精舍,世壽八十二,僧臘四十八。著有毘尼作持要錄、菩薩戒本疏、大乘起信論述記、普賢行願品親聞記等。今有慈舟大師法彙行世。

資料來源 : 佛光大辭典 p5771

Thursday, October 09, 2008

Goodbye My Love!



首相阿都拉終於宣佈不蟬聯主席職,也會在明年3月卸下首相職,交由副首相納吉接棒。其實回想起來,阿都拉在人格和處事態度從過去擔任內閣部長時期即是個正直和坦蕩的人物。只是時不我予...為了可以贏回御任前少許民意,Pak Lah 應該做的是......

民間大眾其實希望阿都拉在離開之前,可以果斷廢除或修改種種的惡法,例如內安法令、印刷法令和煽動法令等。同時也應該確保司法和反貪機構能夠恢復獨立的地位。至少歷史會記得他短暫的首相任期中為馬來西亞政治民主化的貢獻。

禪門尊宿 - 來果禪師(1881 - 1953)


湖北黃岡人,俗姓劉。號淨如,法名妙樹。幼即不食葷肉,聰慧善默書。七歲,聞鄰僧誦讀心經至「無智亦無得」句,豁然省悟,有出家之念。年十八,割肝療父疾。十九歲奉父母之命結婚,與女同房三日而無染,乃各歸佛堂念佛。光緒三十一年(1905)至普陀山朝拜,遇五位苦行僧,遂私自出家,擬行頭陀苦行,十三天未進飲食。旋赴寶華山受戒,以不勝寺僧折磨而潛逃下山。多日未食,與野犬同臥,備嚐人情冷暖諸苦,欲投江自盡,為京口彌陀寺僧所救。不久,至金山。以不嫻規矩,曾一日挨香板四百餘次,遂發心出外托鉢乞化。擬直抵中印度禮拜佛陀之聖蹟,其後行至五臺山,朝禮文殊塔,因遇來中國進香之喇嘛,聞知途中障礙甚多,不可妄行,乃改變心意。

 光緒三十三年,師直抵金山,以悟為期,不悟誓不出禪堂,單參「念佛者是誰」之話頭。至三十四年九月二十六日晚,於第六支香後,聞開靜聲響,猛然省悟。後往高旻寺,一任班首之後,遁居終南山湘子洞。民國四年(1915)始返寺,該寺長老月祖令住持明志擇期傳法於師。長老臨終之際,執其手,堅命其發願曰:「願畢生為高旻盡職。」從此,師矢志恢復高旻舊制。欲修建寶塔、大殿、禪堂、延壽堂、如意寮等五大工程。曾派人往南洋募化,請得玉佛七十八尊、銅佛一尊。然受阻於中日之戰,僅完成寶塔基層。以素志未遂,不去鬢髮,用誌煢誠之思。每謂高旻乃專主禪宗,所有住眾,只許坐香,其他閉關、般舟行、念佛七、持午、講經、學社、學戒堂、大小經懺佛事,及燄口等悉行禁止。並整治叢林規矩,制定「高旻寺規約」,聲明任何人皆不可擅自更動。故有云:「天下叢林不止單,守禪制者,獨有高旻寺耳。」民國四十二年十一月示寂於上海,歸葬寺中,世壽七十三,僧臘四十九。有來果禪師語錄一冊傳世。〔來果禪師自行錄〕

Wednesday, October 08, 2008

遠參法師(1873 - 1966)


法師俗家姓高,名天賜,出家後法名淳九,字遠參,廣東省湛江市人,清同治十二年(1873)出生。光緒十三年(1887),遠參十五歲時,隨著胞兄善參,到華山寺當侍童。在寺中作務之餘,有暇則閱讀佛經。他誠實勤快,為寺中首座靜齋老和尚所喜愛,越年,靜齋老和尚為他薙度,做了沙彌,十八歲時,往肇慶鼎湖山慶雲寺受具足戒。

師與此地因緣應追述到1918年。遠參法師最初游化南洋群島(東南亞國)流通維新佛學。法師提倡佛教維新以《妙法蓮華經》為主,在那個時侯,無人認識也忽視師謂之維新佛學。直至1925年,再度重化南島,法師在於錫蘭與錫蘭僧徒辯論佛教真義。當時集會有眾多國內外的佛教徒,包括來自南洋(新加坡及馬來西亞)。這組南洋佛教徒有一些人領會法師所說卓越非凡,方知法師為異人也。次後此眾數數相值於香港,請教法師說法教受益。此眾其中有自怡保彌陀岩如真比丘尼。

1932年師再次游化南洋,法師受明妙法師之邀請,至南洋之怡保教授維新佛學。此眾比丘及比丘尼得與領教種種教義。在此其間,法師又受南洋佛學院請講《妙法蓮華經》的大義及比較法華經與各宗的經典。1950年,遠參老法師年已七十八歲,自新加坡返回香港,駐錫大嶼山東湧的華嚴精舍,時應請到內地講學。1952年,法師又應南洋巴生佛學會之請,略講權實大要。法師在1953年月于馬六甲明覺蓮社述完《三乘篇》。1965年終,法師再次到怡保,時農曆新年在即。在紫竹林說法一個月。隨後到芙蓉住宿天宮廟,晚上法師在德教會紫深閣講佛法。在芙蓉住了十幾日後,至新加坡等候船期,延至1966年二月間返回香港。

1966年三月,在香港華嚴精舍因病示寂,世壽九十三歲。

資料來源:參考 維新佛學

Tuesday, October 07, 2008

華智法師(西元1887 - ? 年)

法師法號本慧,字華智。原籍浙江省黃嚴縣,生於光緒丁亥年。華智法師受法於英參法師座下(英參是諦閑法師的法子,為天臺宗第四十四世傳人。英參複傳嗣法門人華智與靜修兩人)。天臺山萬年寺在清代兩次遭火,民國十年(1921)諦閑法師應四眾的殷切請求,募緣重建,重建工程主要由法孫華智負責。1926年萬年寺傳戒,諦閑法師親任得戒和尚,英參法師任羯磨,輔宏戒法,華智法師協力操辦法務。受戒弟子400余人。

華智法師曾任紹興蕺山戒珠講寺住持。紹興戒珠寺不稱禪寺,而稱講寺,因此寺歷來是講經之處,聽者雲集,蜚聲東南。據嘉泰《會稽志》載:“其為寺不知所始,南陳太建二年(570)有僧定光來寓寺中,常立不臥”寺院最初名昌安。唐代,越州為江南佛教活動的重要場地和對外交流的驛站。元和元年(806)四月,空海大師回國前夕遊越州,起程返回日本前曾至戒珠寺研究書法。唐大中六年(852),昌安寺改稱戒珠寺。民國後,諦閑、弘一、興慈法師等高僧,也先後來戒珠寺講經說法,弘揚教義。

華智法師於民國十二年(1923)與駱季和居士發起在寺院成立蓮社,皈依日眾,翌年改為紹興佛學研究會,有會員200多人。1935年後,與本道法師南遊緬甸住十方觀音寺,發心禮拜大金塔。翌年,落腳馬來亞檳城佛學院,駐院講經,師在東南亞佛教界頗孚聲望。

Kaiti : 僅存有幾張華智法師攝於駐錫檳城時的照片,有關師南來檳城的資料不多,現有檳城佛學院的理事們大多是受英語教育者,對法師了解不多,資料有待進一步的收集。

天台中興 - 諦閑法師(1858 - 1932)


諦閑,號古虛,俗名朱卓三,祖籍洪家界牌,父朱度潤遷居縣城柏樹巷。20歲在海門白雲山出家。24歲在天臺國清寺受具足戒。清光緒九年(1883),入平湖福臻寺,師從敏曦習《法華經》,不久開講“小座”。光緒十一年,於杭州六通寺升“大座”。次年,天臺宗高僧定融為上海龍華寺方丈,命諦閑相助,傳持為43世,此後南北叢林禮請講經。光緒十八年,在慈溪聖果寺開始掩關,專研天臺宗教義。後或掩關潛修,或赴名山講經,應邀先後在寧 波天童寺、杭州彌陀寺和昭慶寺、慈溪金仙寺、臨海兜率寺、溫嶺流慶寺、溫州頭陀寺、普陀普濟寺講經和傳戒。

光緒二十六年,在頭陀寺閉關3年,出關後任住持。光緒三十二年,奉旨傳戒500餘人。宣統二年(1910),江蘇創辦佛教師範僧學校,為中國歷史第一所僧校,諦閑首任校長。民國元年(1912),被推為慈溪五磊寺住持,改禪宗為天臺宗道場觀宗講寺,創立觀宗弘法社,任主講。4年1月,日本提出《二十一 條》,陰謀滅亡中國,舉世震驚,其中“自由傳教”遭到佛教徒激烈反對。當局為安撫民意,在北京設壇講經,聘諦閑講《楞嚴經》。諦閑赴京任大乘講習會主講, 中外人士聽經日有數萬。袁世凱題贈“宏闡南宗”匾。時袁欲竊國稱帝,“籌安會”授意各界人士勸進。諦閑說:“僧人唯知奉持佛法。”期滿南歸。

民國5年,觀宗講寺大殿落成,總統段祺瑞送“闡揚台宗”匾。7年,再次赴京開講《圓覺經》。此後,在江浙滬諸刹講經,聽眾雲集。15年,募資重修天臺萬年 寺。18年,受哈爾濱極樂寺邀請,赴東北連續傳戒百餘壇,自下午4時升座到次日上午10時圓滿,趺坐壇中巍然不動,僧俗驚訝。19年,得知黃岩松岩山常寂寺焚毀無力重建,四出募捐,主持重建。次年,與可興、靜權等高僧將國清寺易禪為教,複為天臺宗道場,並設研究社,為講經之所。21年7月,于觀宗講寺圓寂,終年75歲,僧臘55年。各界人士萬人弔唁,僧眾恭送至五磊山入塔。

諦閑是天臺宗43代傳人,中興天臺宗元勳,但對各宗無門戶之見。精通佛學,能開講10餘部佛經。近現代高僧仁山、常惺、寶靜、靜權、圓瑛、根慧、華智、悟開、顯慈、妙真、澹雲、倓虛等,以及社會名流葉恭綽、蔣維喬、屈映光等,均出自門下。著有《圓覺經講義》、《大佛頂首楞嚴經序指昧疏》、《金剛經新疏》、 《普賢行願輯要疏》、《觀經疏鈔演義》、《始終心要解》、《觀世音普門品講義》、《念佛三昧寶王論義疏》、《大乘止觀述記》、《水懺申義疏》、《教理綱要 講記》、《八識規矩頌講義》,均由上海佛學書局出版。弟子蔣維喬編《諦閑大師全集》、《諦公老法師遺述語錄》。《宗教文化叢書》稱為:“近代中國佛教天臺宗的代表人物。”

Monday, October 06, 2008

常惺法師 ( 1896 - 1939 )

江蘇如皋人,俗姓朱。名寂祥,後以嗣光孝寺法派,易名優祥。每自署名「雉水沙門」。少為孤兒,年十二,依福成寺自誠長老出家。二十歲,入上海華嚴大學,未久,往寶華山受具足戒。曾從月霞法師學華嚴,又隨諦閑法師習天台。後矢志改革僧制,振興僧伽教育,與太虛大師相呼應。民國十四年(1925),南普陀寺請師創辦閩南佛學院,並受聘為該寺住持。其後又住持光孝寺、萬壽寺等名剎。民國二十八年示寂於上海。著有佛法概論、圓覺經講義、大乘起信論親聞記、因明入正理論要解等書。

文字資料 : 佛光辭典p4530

Sunday, October 05, 2008

從北斗星君到九皇會


北斗信仰,在民間流傳廣泛的,主要分術數與九皇祭典兩個方面。

從中國的術數信仰去看中國人對北斗九星的崇拜,我們會發現九皇信仰的普遍;我們會相信,華人的九皇信仰其實並不限於每年一次的神誕慶典,它幾乎滲透在整個屬於中國傳統的民間信仰世界中,一再提醒大家,九皇星君和人們的命運息息相關。

紫微斗數是一個例子。

但實際上,九星信仰在術數領域的主要滲透並不在命學,而是和它原來指示時間、方向、功能有關。它影響了羅盤盤面上發展出來的堪輿學。

八宅風水相信在唐代已流傳,唐代呂才《四諱篇》批判的“四益宅”就是八宅風水的說法。而在這一朝代,相傳是由曾任唐國師的風水祖師楊筠松著的《青囊奧語》,就出現了“文曲、廉貞、武曲、貪狼”的名稱。

風水術的派別主要分理氣與巒頭兩大系。理氣一系,自唐代到明代出現而流行的各派別,幾乎都是以九星法著名,以翻卦方式而傳,有天地卦、八宅卦、福德卦、福元卦、輔星卦,以排卦方式而論,又有四基九星法和三合九星法。巒頭之說亦以九星分類論山形、水勢、來水、去水。可見北斗九星主宰人間變化之說法歷久不衰。

九皇盛會傳海外

下表列出是風水學上的九星異名:

天文九 星名 天地卦 八宅卦 福德卦 福元卦 輔星卦

第一星 天樞 貪狼 生氣 生氣 生氣 輔星
第二星 天旋 巨門 五鬼 天醫 五鬼 武曲
第三星 天機 祿存 延年 絕命 延年 破軍
第四星 天權 文曲 六煞 遊魂 六煞 廉貞
第五星 陽衡 廉貞 禍害 五鬼 禍害 貪狼
第六星 陽豆 武曲 天醫 福德 天乙 巨門
第七星 遙光 破軍 絕命 絕命 絕命 祿存
第八星 洞明 輔星 伏位 本宮 福元 文曲
第九星 隱光 輔星

在宗教儀式方面的九星信仰也發展出在中國各地區流行的禮斗儀式及九皇盛會。這些盛會說明了人們通過儀式、信仰,以及配合儀式作普遍齋戒,滿足了一個群體、一個社區及參與的個人,尋求內外清淨重新做人的信心與願望。同時,各地九皇盛會也形成了地區上的社區力量自我認同與凝結的途徑,並帶來了隨屬的經濟活動蓬勃。

九皇盛況的流行不只是在中國領土所在的地區,而且也流傳到海外其他華人信仰地區。

各地的九皇風俗

單是根據《中華全國風俗誌》便可發現,該書所記錄的,解放前中國流傳九皇信仰的省份,包括了雲南、廣東、河北、江蘇、浙江等省份。當然,這並不是說本書未曾記載的地區便沒有九皇信仰。

據《中華金國風俗誌》所載,九月禮斗約有廣東、雲南、江蘇三省。廣東:“九月九日,建九皇會”;雲南:“(又)禮斗,滇俗,九月朔至九日最虞,滇略載明正德甲辰,永昌地震,民居多覆,死傷無算,惟真武觀屹然不動,禮斗人民其下,無一傷者”;江蘇武進:“重陽節自初一至初九,設壇拜斗,有6、7處,善男信女多有購香斗,人壇焚化者,亦極一時之盛”。淅江的杭州,禮斗日期叉有些不同,是在六月朔至初六,“多有在廟宇禮忏,供奉斗姥,燃黃色燭,俗稱拜斗,一般迷信者,於此6日中茹素持齋,戒殺生物,俗稱吃斗素”。

至於北平的風俗,據李喬《中國行業神崇拜》轉錄《九皇會參觀記》,以及《梨園館考》、《京劇長談》諸艾,可知其盛況:每年九月初一至九日,是戲班中人拈香吃素之日,九月初一起,由演員扮老道每天念3遍經,初三、六、九的主日則每個演員換上草鞋進殿參駕上香,九月九日尚有一儀式,是把紙塑糊的神像連同其車輦及拉輦的紙豬焚送升天。

清《帝京羅時紀勝》則說明北京的道壇其實才是把齋戒日期和禮斗的虔誠配合的主力:“九月各道院立壇禮斗,名曰九皇會,自八月晦日齋戒,至重陽;為斗母誕辰,獻供演戲,燃燈祭拜者甚勝”。

另一方面,九皇信仰及慶典聚會的儀式也流傳到少數民族之間。王家佑著《道教論稿》,《四川省道教摩崖造像》文記載:“川東巴人崇拜‘九皇’,四川舊俗每於九月普辦‘九皇會’,屆時不售葷食,全市插三角黃旗素食。”

隨著中國沿海居民遷移海外,斗姆信仰亦流傳至新、馬、泰南等南洋一帶。當時不少福建漁民到達南洋的錫礦區戰生活,形成社區後,也有道上移入南洋,帶來斗姆信仰。亦有當地既無道觀亦無道士,以一隻香爐敬拜斗姆,祈求在異域平安吉祥。很多斗姆宮就是在一隻香爐的基礎上獨立發展起來。在許多地方,斗母宮不再依附道觀,獨立成廟。

資料來源 : http://tw.myblog.yahoo.com/jw!ZzMiyqCBQ0cYIIKvQQ--/article?mid=105


Kaiti : 今日星馬一帶的九皇信徒雖多,可是大多也只有停留在吃素和拜拜層面吧了,對九皇信仰的來源不是各說各的就是人云亦云了。

宗教的特性 ─ 順從、超脫


宗教的特性 ─ 順從、超脫
Characteristic ─ Obey & Transcend

宗教是人類在環境中表達自己的意欲,表達自己意欲於環境中,所以宗教有兩個特性:

順從 → 有約制的意思,接受外力神力的制約。著重于順從的他力宗教,如:神教、一神教。
超脫 → 從自己本身對真理的了解,設法去超脫那約縛自己的力量而實現自由,不是一味依靠其他力量。著重於超脫的自力宗教如:佛教。

宗教的演變是由於對自然現象的恐懼、追求、祈求,發展至內心的探討、提昇。宗教發展也是從多神的宗教,進步為一神的宗教,再進展為無神的宗教。宗教是依人類知識的漸次提高,而漸次改善與提高的,所以我們也應信受高尚的宗教。

廣東尊宿 -- 觀本法師 (1868 - 1945)


觀本老法師俗家姓張,名壽波,號玉濤,廣東省中山縣人。他曾追隨康有為、梁啟超的維新運動,參加公車上書。光緒二十四年(1898)戊戌,「百日維新」失敗後,觀本避禍日本,入橫濱大學商學院就讀。光緒二十七年(1901)畢業回國,在武漢經商。光緒二十九年(1903)發生日俄戰爭,他協助容翰屏等為紅十字會募款,曾得到獎章。光緒三十年(1904) 再次東渡日本,入東京帝國大學專攻政治經濟學。後來移居神戶,任日文學校校長,為華僑教育作出貢獻。清宣統三年(1911),觀本自日本回國,在漢口商會任職。次年再去日本,在大阪的一家化學工廠中,研究化學工業,及學習制造當時流行的草帽方法。學成後回國,在上海開設草帽工廠。但因時局多變,鼎革之際,工廠被毀,損失頗巨。自此感世事無常,人生如幻,遂發心學佛。

1914年,奉粵漢鐵路局委派,在上海設辦事處,駐滬辦事。在此期間,於上海玉佛寺,皈依於冶開長老座下,法名觀本。次年返回廣東,後來舉家遷居澳門,在澳門建立佛化家庭,勸導母親及眷屬學佛,他的妹妹受他影響,後來出家為尼。1916年,觀本再到上海,轉赴常州天寧寺參謁冶開長老,在長老座下受持五戒。繼而回到中山縣,為地方人士推舉為香山恭都學校校長,任教之餘,學佛讀經不稍懈。1919年,專程赴南京寶華山,依浩淨老和尚座下受菩薩戒。回粵後辭去教職,專修淨業。

以後數年間,他修道之心益切,乃將自己在澳門的住宅,改為無量壽功德林,做為女眾共修的道場,並照章向澳門政府立案,永為慈善性的女眾修院,禮請得上海靈山寺的朝林老和尚出任住持。以後數年,觀本曆遊南洋群島,朝禮仰光大金塔。由南洋回國後,在香港創設念佛社,與社友同修淨土法門。民國十九年(1930),觀本決心出家。是時冶開長老業已示寂,乃由澳門無量壽功德林的朝林老和尚代冶開長老操刀為之薙度。觀本至此現沙彌相,是時年已六十三歲。

民國二十二年(1933)癸酉二月,觀本於福州鼓山湧泉寺,依虛雲老和尚受具足戒。虛雲老和尚素知觀本道業精進。圓戒後即派他為湧泉寺監院。 民國三十四年(1945)甲申歲十二月初六日,在廣州菩提精舍安詳示寂,世壽七十八歲,僧臘十八,戒臘十六夏。遺著有《香光閣隨筆》、《五會念佛譜》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