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86年英人萊特少校,開闢檳榔嶼,距今二百餘年。中山會館是檳州最初設立鄉會者之一,至今年代悠久,已有180多年了。
1800年,清嘉慶年間,邑僑先賢十余人,分乘帆船二艘,由今澳門出港,沿海岸航行月餘,抵達檳城。當時檳城地區荒蕪,天氣炎熱,瘟疫叢生。披荊斬棘,努力耕耘,不畏艱苦,留下墾荒創業。創業有成者,大有人在。後有先賢榮歸祖國,將遺下檳州數段耕地,贈送該會館,尤是程世帝先賢,樂施好善,曾捐獻今“歸真閣”位置的一大片土地,給今廣東暨汀州會館,作為鄉入場地。其靈位現仍安置在該會館神龕內,作永久性紀念,其墓現仍存在。
中山會館會址,曾數度搬遷,最初館址是建在今“大咯港”海灘,有“亞答屋”數間,系陳姓人建造。初為馬廄,作廢後,由先賢租賃作棲身之所。1802年,承蒙陳姓主人贈送該馬廄地段,改建會館。新建築物是一座單層磚瓦民房,定名“香邑公司”,選出值理數人,處理會務。最初館內奉承“財帛星君”,後奉“關聖”。每年“神誕”,鄉人大排筵席,大事慶祝,成為現今館例。當時鄉人入會手續簡便,只用紅布一塊,書寫入會人姓名,年齡,由值理蓋上朱色印章便妥。
1890年8月20日,該會遷至今之地址,定名為“香山會館”,正式申請註冊。宗旨為團結鄉親,敦睦鄉誼,互相協助,共謀鄉親福利。1802年至1890 年,時經一世紀悠長的歲月,鄉人南渡者眾。於是會員日漸增加,再加上會員娶妻生子,其子女亦多加入為會員。會務蓬勃,是該會全盛時代。過後全馬各區,逐漸開闢,為生活計,鄉人亦多分散,擇地而居。不過鄉人對佛、道二教的信仰,很深蒂固。每年會館的春秋二祭,多由各地區重返該會,拜祭一番。大家歡聚一堂,論古談今,樂也融融。
1911年10月10日,中國革命成功,先賢孫中山先生,功不可沒,孫中山逝世後,為紀念其偉績,該館便改名為“中山會館”。
資料參考:
馬來西亞檳榔嶼中山會館 作者:《中山旅外僑團》
1800年,清嘉慶年間,邑僑先賢十余人,分乘帆船二艘,由今澳門出港,沿海岸航行月餘,抵達檳城。當時檳城地區荒蕪,天氣炎熱,瘟疫叢生。披荊斬棘,努力耕耘,不畏艱苦,留下墾荒創業。創業有成者,大有人在。後有先賢榮歸祖國,將遺下檳州數段耕地,贈送該會館,尤是程世帝先賢,樂施好善,曾捐獻今“歸真閣”位置的一大片土地,給今廣東暨汀州會館,作為鄉入場地。其靈位現仍安置在該會館神龕內,作永久性紀念,其墓現仍存在。
中山會館會址,曾數度搬遷,最初館址是建在今“大咯港”海灘,有“亞答屋”數間,系陳姓人建造。初為馬廄,作廢後,由先賢租賃作棲身之所。1802年,承蒙陳姓主人贈送該馬廄地段,改建會館。新建築物是一座單層磚瓦民房,定名“香邑公司”,選出值理數人,處理會務。最初館內奉承“財帛星君”,後奉“關聖”。每年“神誕”,鄉人大排筵席,大事慶祝,成為現今館例。當時鄉人入會手續簡便,只用紅布一塊,書寫入會人姓名,年齡,由值理蓋上朱色印章便妥。
1890年8月20日,該會遷至今之地址,定名為“香山會館”,正式申請註冊。宗旨為團結鄉親,敦睦鄉誼,互相協助,共謀鄉親福利。1802年至1890 年,時經一世紀悠長的歲月,鄉人南渡者眾。於是會員日漸增加,再加上會員娶妻生子,其子女亦多加入為會員。會務蓬勃,是該會全盛時代。過後全馬各區,逐漸開闢,為生活計,鄉人亦多分散,擇地而居。不過鄉人對佛、道二教的信仰,很深蒂固。每年會館的春秋二祭,多由各地區重返該會,拜祭一番。大家歡聚一堂,論古談今,樂也融融。
1911年10月10日,中國革命成功,先賢孫中山先生,功不可沒,孫中山逝世後,為紀念其偉績,該館便改名為“中山會館”。
資料參考:
馬來西亞檳榔嶼中山會館 作者:《中山旅外僑團》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